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社会科学II > 教育综合 > 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

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

投稿杂志推荐

  吕文玲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甘肃 兰州)

  摘 要:公民意识、政治认同等爱国观念要从小培养,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老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小 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策略

  201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终身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体现良好的个人素养、家国情怀”。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要落实这个指导意见,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老师, 要立足于课改前沿,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对于“爱国”一词只是生活中的一般理解,而要把“爱国”作为一种概念深入心中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爱国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的总和,对小学生而言,只有通过与外界和他人的接触,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需要,以递进的形式,增强小学生的情感认同,以达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以“爱国主义”主题为例,在小学低年段主要是通过教材中的“爱校园、爱家乡”这些内容进行层层铺垫,然后慢慢到中年段,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可通过祖国、家乡的新变化,结合祖国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美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国家的变化,进而心生民族自豪感,这样到了高年级,可结合教材内容中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多元文化”“领土意识”“热爱和平”等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通过家国文化知识,浸润心灵,进而实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O由此,整个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递进的过程,立足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培养了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借助多种教学资源,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1.借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先烈为祖国独立强大而献身奋斗的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振兴强大的文化基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要融合红色文化资源,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一节内容中,老师可结合本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结合革命遗迹创设情境,让小学生通过感人的革命故事,感受历史的温度,净化心灵,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结合传统节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许多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的传承。如春节、清明节等,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如《快乐过新》《家是最温情的地方》等,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小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华夏儿女都会欢欢喜喜过春节?为什么有些军人长年驻守边防不能跟亲人团聚?然后借助多媒体平台,展示一些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能保四方百姓平安,由此,学生感受到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三、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一线道德与法治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空间,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认识。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一节内容时,老师可带领学生到本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借助一件件真实的历史实物,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其真正理解我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中,任何地方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担当责任意识。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一定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生要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有家国责任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