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 红色题材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探索

红色题材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探索

投稿杂志推荐

  连韶红

  (玉环市传媒中心,浙江 玉环 317600)

  摘 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大部分主流媒体都推出了献礼建党百年的红色题材节目。回首风雨百年,从南湖红船的破浪起航,到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一路走来,有太多值得我们铭记的壮丽篇章和卓越历程。如何将百年峥嵘岁月通过电视节目鲜活地展现出来?各级各家电视台在形式创新与内容表达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制作播出了一批接地气、易传播、观众喜闻乐见的红色题材作品。本文将选取其中一些案例,试着分析红色题材节目如何实现表达方式的创新和优化。

  关键词:红色题材;节目创新;表达方式;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21)23-0 1 40-0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入推进节目创新创优,倡导“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制作方向,在践行这一创作原则的过程中,红色题材成为央视及省市县各级电视台的重点研发对象之一,形成了一批原创节目模式和节目品牌,逐渐替代了早些年“娱乐至上”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这些节目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所呈现出的内容更加丰富,对人们提供的教育功能以及自身发挥出的社会价值也更加显著。从传播效果来看,在当前各个电视台针对红色题材节目表达形式的不断建构、不断创新和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广大观众对于红色题材节目的喜爱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对各类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这正符合当前我国“四个自信”建设的需求,特别是在文化自信方面,展示了深厚的底蕴和精神气质,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往以及未来的走向。

  二、红色题材节目的表达内容变化

  (一) 选题个性化

  2021年3月和6月,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发布了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电视节目名单和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广播电视节目(第二批)名单,从中可以发现各级电视台在选题的时候,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个性也更加张扬,涌现出了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一一党史上的今天》、文化综艺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时间的答卷》《闪亮的坐标》、竞赛类节目《致敬国家丰碑一一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竞赛》等重大题材优秀创新节目,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建党百年留下了真实鲜活的影像志。

  (二) 内容多元化

  在当前的红色题材节目个性化表达中,无论主角是党史还是人物,创作者都给予了非常大的展示空间,这对于摆脱脸谱化特征、多元化解读人物、记录历史进程、明确历史观点、表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

  如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通过精心选取党史上100个重大事件、关键场景和重要人物,用饱含深厚情感和历史细节的笔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记录了埃德加・斯诺、宋庆龄、前国民党高级将领莫雄等一批党外友人为革命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正义事业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支持。[1]

  同样以党史为题材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则把切入点放在了美术作品上,从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画作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生动再现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江西卫视的文化综艺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是同类体裁节目创新的代表。这档节目开播于2019年,到今年己经是第四季了,每一季都好评如潮。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留下了许多亲笔书写的家信,这些书信或饱含着对祖国未来的期盼,或充满对至亲和骨肉的不舍,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期望获得回应的信件都无奈地成为了绝笔。《跨越时空的回信》将战争时代的家书与和平时代的回信作为载体,借助电视节目的表达方式,让先烈和后辈实现对话,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红色题材节目的表达方法分析

  (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历史留给人的不仅是对各类事件的重复讲述和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学习,能够让后人在认识历史人物、感受历史情怀、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历史记忆,从而将之深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铭刻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以此实现对历史的永久回忆。以往,革命先烈之于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印象大都局限于“听过名字”或课本上学过,对于真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通常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在红色题材节目的创作过程中,通过表达形式的有效创新,能否改变人们的传统认知和固化思维?答案是肯定的。

  以《跨越时空的回信》为例。作为书信朗读类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形式上并不是首创,有《信中国》《见字如面》等优秀节目在先,但是该节目创造性地引入了回信的环节,无疑是神来之笔。创作者介绍,他们在挖掘这些信件的过程中,发现字里行间蕴含着革命烈士的殷殷期盼,希望以这种创新表达方式区别于其他的读信节目,通过双向的情感交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2]

  赵一曼,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对她的印象或来自于照片或来自于影视剧,是一位手持双枪在东北的密林中叱咤风云的女英雄。但是通过《跨越时空的回信》,我们看到了她的另一面:一位内心柔软的母亲。“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儿子是最后的牵挂,赵一曼在赴刑场前写给幼子的绝笔信,短短150字,通过配音演员深情而克制的演绎,既凸显其作为英雄的伟大,又充满着一名普通母亲的柔情。孙女陈红在回信中告诉奶奶,“父亲看到这封信时,是在您牺牲20年后。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父亲几乎哭晕在您的绝笔信前 之后父亲用钢笔把赵一曼三个字刻在了自己的手臂上,陪伴他终生 跟您一样,我也是24岁做了母亲,从此,每当想到您当年不得不与幼子生离,我总会去想,那时您内心有多不忍,有多撕裂要是可以选择,我愿意有一个能够与我们一起,粗茶淡饭、平静生活、共享天伦的奶奶 不过,为了更多人不再母子分离,不再流离失所,您选择了为国牺牲,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奶奶,您走了83 年了,今天给您回信是想告诉您,我们都没有忘记您的嘱托,为之奋斗的祖国更没有忘记 ”随后,陈红走向舞台前面的红色信箱将回信投递了进去,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举动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书信的一来一回中,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如何恪守自己的承诺的,进而观照现实,于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正如主持人张羽所说,“我们跨越时空回信,也是让现实回应历史,山河不负, 信仰不负,我辈不负。"[3]

  (二)纪实与艺术的融合

  红色题材节目的表达内容大都年代久远,资料以文字和照片居多,加上少量的影像画面,这给电视节目制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当时的场景成为创作者们的选择。

  央视出品的《海报里的英雄一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特别节目》正是这方面的代表。节目别出心裁地从我国优秀抗战影片海报切入,以真实的历史内容为依托,融合电视、电影、戏剧、 歌舞、交响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解码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赋予了经典作品新的时代气息。整档节目虽然长达一个小时,但是故事演绎流畅自然,观看下来丝毫不觉得冗长拖沓,反而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战时期标志性的英雄故事, 节目中创新创作了短剧《归来》,续写五壮士的传奇;由电影《南京!南京!》延伸的短剧《船票》则聚焦一对普通的夫妻,丈夫面对家与国的抉择,誓与南京城共存亡那份坚定与决绝的信念令人动容,妻子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也诠释得淋漓尽致;而在《地道战》这一期中,节目组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在现场搭建了3层地道,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表演鬼子进村、村民埋伏、敌人放毒等情节。在这样的沉浸式空间中,英雄不再是印象里威严、凝重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普通人,面对侵略者,他们以行动书写了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4]

  作为一档兼具审美性与观赏性的节目,《海报里的英雄》打破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框架,摒弃了以往惯用的主持人解说或嘉宾点评的单一途径,邀请电影专家、军事专家,以及英雄们的后代莅临节目现场,从亲历者、见证者、旁观者的视角,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梳理经典作品的创作历程,带领观众深挖影片背后的故事,呈现更为全面立体的英雄形象,并在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再来看东方卫视出品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时间的答卷》。作为一档党史节目,《时间的答卷》没有遵循同类题材常见的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而是独树一帜,提炼出 “忠诚”“血肉”“初心”“公仆”“自强”“胸怀”“奋斗”“担当’等八种共产党员的核心品质,每种对应选择两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党员人物,讲述他们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牺牲一切、奋斗不止的感人故事,通过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折射共产党员熠熠生辉的人格力量。

  厚重的历史题材,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这是《时间的答卷》最大的特点。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英雄故事受到深刻洗礼、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是创作者所期望的。节目在情景演绎、影视还原、沉浸式访谈、 跨时空对话等手段中娴熟切换、无缝衔接,并运用裸眼 3D技术逼真还原历史场景,引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当时的环境下,共产党员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多么不易和伟大。

  如在第二期节目“血肉”中,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28名上海孤儿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和长征途中因为给百姓看病而不幸牺牲的“红军菩萨”龙思泉跨越时空同台对话,生动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感人故事,寓意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两位青年演员的表演情真意切张力十足,将两位燃烧自己、一心为民的年轻党员演绎得非常饱满立体。节目最后主持人点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就是互为血肉,生死相依。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点跨越百年从未改变。”“时代是出卷入,我们是答卷入,人民是阅卷入。”创作者感叹,“如何做好一档主旋律节目,让百年党史对于观众来说是可以理解、可以亲近和可以共鸣的,这道考题并不好答。”但是他们努力做到了,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5]

  四、红色题材节目创新表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真实性是前提

  各种创新技术的运用为红色题材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变了以往人物访谈加资料画面配解说的相对单调的叙事模式。实际上红色题材电视节目在创作时,能够直接引用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影像方面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信息与内容往往沉淀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或散落在真伪难辨的口头传承中,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认真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提炼。借助艺术形式及数字技术将传统方法难以呈现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进行模拟重现,可以弥补影像资料缺失的不足,使表达内容趋于完整,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增强情节的戏剧性和故事呈现的节奏性,带给观众较好的观赏体验,加深对节目主题的理解。 但是要注意的是,创新表达必须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 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红色题材电视节目的内容一定是真实的、非虚构的,即是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这是此类节目创作的根本原则。如果盲目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就变成了舍本逐末,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此,多种创作手段之下如何保持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让两者相互依托完美结合,是创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二) 避免同质化

  同质化现象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红色题材节目自然也不例外。一旦某个作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赢得了观众的口碑或者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典范,成为其他创作单位争相跟风模仿的对象。短暂的制作时间、大量的同类型作品以及缺乏创意的作品内容,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题材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坚持探索创新才是节目的生存之道,尤其是在当下竞争十分激烈、市场份额却不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各级电视媒体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在节目多样化方面加大投入,发力原创,不断丰富和深化节目内容、表达方式、制作模式等,避免简单重复的粗放循环生产,以有效避开同类节目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五、总结

  党的百年历程,留下了非常深厚的红色资源,为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来源。站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上,各级电视台用心用情、创新表达,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观众奉上了丰富营养的精神食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己经开启,用优秀作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电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 伟大的作品必然蕴含伟大的精神力量。创新之路没有止境,这份未完待续的盛世篇章,将由每个媒体人继续努力共同谱写!

  参考文献:

  [1]郑怡洁.纪录片《山河岁月》匠心独具讲党史,浓墨重彩绘丰碑[J].广电时评,2021(07):10-12.

  [2]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一封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历史与现实中真情对话[J].广电时评,2019(06):15-20.

  [3]赵贤《跨越时空的回信》与先烈隔空对话,让信仰薪火相传[J].广电时评,2019(07):12-13.

  [4]岳宗胜蒲亚萍.战争史诗的时代表达与英雄解码——从《海报里的英雄》看电视综艺节目创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1):39-42.

  [5]周煜媛.《时间的答卷》:勾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J].中国广播影视,2021(05):26-28.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