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信息科技 > 新闻与传媒 >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投稿杂志推荐

  董银凤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知识时代下,大众对真相的渴望程度在提高,但是从当下的发展情况而言,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虚假新闻的存在愈加频繁,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需求愈加强烈。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虚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接着分析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消极、积极影响,探讨了现阶段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的原因,最后重点提出了一些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21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19-0070-03

  一、引言

  新闻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极高,无论在何处,真实的新闻都是人们要求的底线。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衍生出大量的新媒体平台,这让新闻传播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众在复杂的环境下,难以准确辨别新闻的真伪。 对此,新闻从业者、政府和平台应该结合当下的发展现状,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管控,真正赋予新闻真实性新的色彩,让其呈现出新的形态。

  二、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一) 阅读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时代下,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阅读,开始有更多的途径被人们所接受,如受欢迎的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这些网络平台更新的速度更快,有着极强的时效性。微信公众号《大来宾》刊发了题为《来宾大街刚发生,太怕了!各位要小心!》。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这个视频反映的内容不是真实的, 是一条恶意篡改、拼凑的虚假信息,希望人们不要传播和转载。这就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快速阅读的特点,但是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致使虚假新闻快速传播。

  (二) 经济利益的影响

  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从近年来的发展而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闻事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新闻事业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容易被外界所迷惑,摒弃自身信仰的职业准则,导致虚假新闻快速传输。同时,信息的多元化让新闻从业者道德缺失,加之匿名特性,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微信、微博是弘扬个性的新媒体平台,拓宽视野的时候,也能展现网络价值,让信息得以快速共享,达到信息资源、分享的作用。但是这类平台对传统道德感的情感不够明显,需要加强对此的重视程度。

  三、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带来了全新的形势,同时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应该对此形成有效认识。

  (一)积极影响

  1.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媒介的有效结合,成为当下新媒体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向。相互结合的模式下体现媒介之间的优劣互补,并在新媒体时代冲击下实现共赢。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旦新闻事件发生,网络上各种新闻随之出现,媒体争先报道,如微信、微博、知乎和百度贴吧等也会呈现新闻事件的传播渠道。这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相比,信息的呈现更为多元化和系统化,在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的过程中让新闻从业人员结合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展现自身的新闻影响力,着重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特点,并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

  2.受众的互动性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存在着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再者,新媒体有效实现受众和受众之间的高效交流,进一步推动新闻事件的传播范围。当人们在新闻网站上进行留言评论,或者是在新媒体上发表意见的时候,主动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沟通和探索。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存在意义,让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而且在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也能实现对新闻的深化传播。

  (二)消极影响

  1.新闻信息的真假难辨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的成本降低,为大众带来海量消息的时候,也存在着不少虚假的社会信息。在新媒体普及的趋势下,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的消息,降低信息产生的成本。同时,基于网络这一特殊的传播途径,在求证新闻信息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众多的网络新闻中,掺杂了负面的信息,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快速传播,不利于打造健康的新闻传播环境。

  2.舆论效应

  除了假新闻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新闻类型一一“反转新闻”,随着深度调查,开始整个新闻面貌呈现出来,展现对应的细节,舆论也会发生转变。新媒体发展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改变,而真实性原则也成为新环境下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以“上海逃饭女”事件为例, 上海某女网友发帖表示春节去江西的对象家里过年,却因为一顿饭而逃婚,并衍生出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婚嫁观念等话题的综合讨论,最终证实这一新闻为虚假内容。如此的“反转”新闻在大量传播后引发讨论,自然和当下的新媒体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网络让他们表达情感的欲望更为强烈。而在追求时效性的新闻传播渠道下,却忽视了信息的真实与否,所以还需要相关人员提升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

  四、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的原因

  新时期背景下,自媒体的快速传播,让整个影响范围更为广泛,每个人都会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以及衍生者。目前,由于监管力度不到位,缺乏一定的惩罚机制,以及人们认知不够具体等原因,虚假新闻频繁出现,导致新闻失真。此外,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也为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环境,一旦这些新闻被大量传播,人们对事件的认知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一) 缺乏职业道德

  部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过低,在采集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时,容易受到专业限制,对新闻的采集力度不够,并未对新闻咨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缺乏专业人员引导的基础上,往往只看到了最为表象的事物,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开始报道,这样制作出的新闻最容易受到大众的质疑。 例如某编辑人员为吸引更多的读者,不惜编造假新闻, 如2018年“武汉中学生成立的反二胎联盟”,这就是典型的新媒体为吸引眼球所编制的假新闻,当信息刚出来的时候,开始被大量转发。事实证明,要想从海量的新闻中想出亮点并没有错,但不应该为夺人眼球,编制虚假新闻,这类标题党违反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职业道德。

  (二) 监管机制的缺失

  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匿名发帖的权利, 为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一道良好的保护窗口,为信息约束和追踪带来了更多的难度。同时,新媒体监管机制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确保监管机制范围的不断扩大。但是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网络让新闻报道的作用不断弱化,失去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掌控权,让不实新闻频繁出现,这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从受众层面分析,无论在哪个平台发布和新闻相关的消息,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都应该是一致的,对于已经发出的信息进行修改和编辑,无疑是对传统媒体真实性的一种削弱。

  (三) 过度追求新闻的效率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加大了新闻工作者的归纳和整理的难度性。同时,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特点是快速,当媒体环境愈加活跃的时候,也存在着一种“看谁快”的不良现象,为拿到第一手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在核实信息真实性方面的耐心被缩短。实际上,新闻工作者对某类事件进行有效求证并不困难,但是为了夺得第一手报道时间却忽视了最基本的求实环境,当这类案件频繁发生的时候,对新闻真实性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五、新媒体环境下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就需要通过合理措施,加强新闻真实性。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具有快捷、时效的特点, 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重视自我发展的时候,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提高对新闻的敏锐度,并从更为独特的视角开展核实工作,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第一,记者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增强对新闻的把控能力,写出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新闻,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效应。记者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时候,要具有先进的工作理念,主动总结新时期以来新闻事业所具有的特点。所以,企业要重视这一方面的课程培训工作,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素养。新闻记者具有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 主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自我职业素养的提升, 善于发现热点新闻,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深度分析和评论。

  第二,重视教育方式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国内新闻教育行业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对新闻事业的转型和发展,所以高校新闻专业应该立足于当下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新闻人才进行专业培养,致力于打造一群高素质,且具有管理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从业者。部分学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开设对应的网络传播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发展的全新理念,提高自身对事件本身的解读能力,在冗杂的信息中搜索出最优价值的知识,实现对新闻的正确引导,从而推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第三,掌握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要主动学习知识,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和技能,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此外,新闻记者要加强对网络的传播工作,网络媒体在深度和广度上和传统媒体相比,应该更为严苛,所以即使了解对应的新闻事件,也应该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第四,坚守职业底线。新闻从业人员会接触对各种事件,所以必须要有最基本的职业基准,将工作初衷牢记于心,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及时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大众经常被假新闻所迷惑,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重视自身素养的提升, 避免在诱惑中失去本真。最后,新闻工作人员立足于分析信息客观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处理,为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机制,加强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始终保持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控力度,做到及时、准确,这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规则,要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应该建立一套系统且完善的审查制度,强化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控力度,及时删除和屏蔽虚假新闻。现阶段,由于网络监察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及时对虚假新闻进行有效预防,只能在事后进行处理,这种监察所带来的滞后性是虚假新闻频繁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利用更为科学化的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管控工作,对发布和传播虚假新闻的人们进行严肃处理,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新闻传播条件。

  以微博平台为例,禁言和暂停账号参与广告收益共享,应当说都是微博对违规账号的一种处理方式、处罚手段,也是对没有违规账号的一种善意提醒、有效提示。违反规则所带的利和弊中,利益是高于风险的,但是在风险大于利益的时候,会让违反规则的人产生一种紧迫感。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具有一定责任意识,加强对平台的治理工作,微博要认识到社会媒体所带来的问题,将社会责任放于首要位置。

  首先,应该注重权威,微博从一开始将信息传播作为重点的,政务账号众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的过程中,微博为这些信息的衍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将具有公信力的账号放在前面,让主流声音覆盖更多的用户。

  其次,完善和打击虚假新闻的时候,除了利用人工识别技术外,微博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引入专业的辟谣机构,比如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

  近年来,进一步把必要的能力开放给了媒体和公众账号,不仅能直接辟谣,还会对虚假新闻的内容进行分析,回退掉不实信息,让缺乏公信力的用户没有信息传播的途径和能力。最后,重视对人工算法的干预,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采用算法推荐的形式,增强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关注力度,对于机器设备无法准确判断的信息,采用人工分析的方式。针对虚假新闻在圈层人群蔓延传播,标题党的问题突出,人工算法的影响,则是以正能量的信息为导向,避免接受人群的“低智化”,对热点新闻传播内容的发布进行人工审核,这些有效措施都是提高新闻公信力的有效时手段。

  (三)利用资源对新闻进行有效审核

  新闻调查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基于生活视角进行综合分析,深度调查,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得到真实的新闻素材。

  一方面,对于网络中存在的热点新闻,需要新闻工作人员拥有清醒的头脑,利用自身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专业知识,及时判断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并通过各种途径和资源进行有效核实。对于一些突发类的新闻事件,始终保持冷静心态,切忌盲目听从,而是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新闻调查角度分析,清楚事件本身始末,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的不作为,是虚假新闻横行的重要原因,所以落实新媒体平台的审查制度是提升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应该颁布对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认识到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审查机制,对签约的自媒体人进行有效审查,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核心标准。当社会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自媒体平台也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成为新闻的发布和展示平台,还应该肩负起新闻审查的职责,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技术赋予了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逐渐形成一种大众新闻的潮流,然后社交平台中存在的新闻信息难以辨别真假,部分新闻媒体人不经过审核直接套用,等到成为既定的事实后,也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例如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社交平台上传播着这类新闻:中国人拿着护照即可免费乘中国的飞机回国。于是在环球日报中表示:地震中最先撤退的是中国人,后来表明,这为假新闻。实际上,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是新媒体行业,作为时代下的观望者,应该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重点,认真核实,切忌随意转发。

  新闻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两者并非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新闻的一种客观再现,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可选择的,而是由记者自身的三观所决定。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个人素养,不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下迷失了自我,放弃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做好新闻核实工作是重点。

  六、结束语

  从上述的分析而言,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结合事实进行合理表述,从宏观层面描述事物的发展全貌。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真实性的展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有全新的思路,应对挑战, 始终坚持自身的道德底线,宣传一些正能量的新闻。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保证新闻的传播,及时删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真实的新闻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晨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如何把握客观性[J].东西南北:教育,2019(23):308-308.

  [2]赵香.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捍卫新闻真实性[J].城市党报研究,201 9,90(11):61-63.

  [3]辛源,程星.基于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的思考[J].今传媒,201 8,26(04):27-28.

  [4]盖奕洁.后真相时代里的“新闻反转”——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再思考[J].记者观察,2019(05):58.

  [5]李强.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24):84 -85.

  [6]杜慧.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时事新闻采编方法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8,10(03):37-38.

  [7]郎建强.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报刊荟萃,2017(03):31十34.

  [8]魏永征.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新闻传播法教程(第四版)》修订札记之六[J].青年记者,2013(28):69-70.

  [9]邓名瑛.真实性及其伦理边界——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4(03):40-44.

  [10]孙蕊.新媒体时代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思考[J].硅谷,2019, 005(003):121 -122.

  [11]周拉弟.论突发事件当中的新媒体与新闻真实性[J].东南传播,2008(012):62-64.

  [12]金菊爱.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015(006):50-56.

  [13]范立民.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2(05):5-6.

  [14]蒲祉吉.新媒体时代新闻“把关”与新闻真实性关系浅析 [0].记者观察(上半月),201 9(032):101 .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