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中国文学 > 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精细化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精细化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投稿杂志推荐

  葛雯菱

  摘 要: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创新型模式,对于社区治理精细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析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精细化的功能,从载体层、目标层、政策层、技术层探讨其实现路径,进而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功能实现。

  关键词:社区治理 精细化 志愿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更精准、更细致的要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探索社区精细化的治理方式,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参与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精细化”最早应用于科学管理,是为了提高工人生产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办法和学术焦点聚焦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思想逐渐被应用于社会社区治理领域。“社区治理精细化”超越了以往粗犷式的治理方式,是一种对社区治理更为规范化、精细化的治理方式。即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精准预判,对需求进行精准回应,对矛盾进行精准调控,从而实现治理目标明确化、治理内容全面化、治理方式多样化、治理过程精细化、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社区治理精细化的“五个转变”

  (一) 治理理念:由行政化治理向人本化服务转变

  社区精细化治理就要将刚性的管理和柔性的服务相结合,在治理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站在居民立场上考虑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点单式”服务,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

  (二) 治理机制:由“经验主义”应对向制度化转变

  社区精细化治理不仅在理念上有所转变,实现合理、有序、高效治理的前提就是治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各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处理社区治理的流程和方式,甚至每一项工作的流程和细节都要受到制度的制约。

  (三) 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参与转变

  社区精细化治理要从政府包办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治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各方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在治理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做到工作重点下移、工作力量下沉、服务保障下倾。

  (四) 治理手段:由低技术水平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社区精细化治理要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GPS和GIS等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信息实时共享的数据库或者信息平台,扩大信息来源,增强信息更新迭代的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及互联互通。

  (五) 治理目标:由唯绩效论向多元主体考评转变

  社区精细化治理要通过建立多元主体的考评机制,将居民满意度作为检验社区治理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通过指标激励和标准化控制的手段发挥绩效考评的撬动作用,实现治理成本可控和治理结果优化结合,促使社区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增强社区治理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精细化的功能

  (一) 志愿服务能够整合多种资源,促进多方主体参与,有利于改进社区治理方式,节约社区治理成本社区治理精细化需要多方资源的供给和保障,其中人力资源则是最核心的资源,每一个居民都是优质的资源库,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以组织行为或个人行为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居民的才能和优势,将社区问题限定在社区内部解决,减少社区对解决问题投入的公共资源,节约了社区治理的成本。“居民事居民议、社区事社区办”的模式,不仅让对社区熟悉了解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一方面社区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缩短问题影响的时间,保证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避免过多的行政流程,进一步推进了社区治理精细化的发展。

  (二) 志愿服务能够优化项目运作,促进服务个性化,有利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区在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的的需求,而居民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加入志愿服务项目,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训练使得志愿服务组织具备专业性和规范性,能够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丰富居民的生活。社区通过调研了解居民的差异化需求整合成需求清单以项目化的方式打包给志愿服务组织,形成“社区定制清单、志愿服务组织出力、社区居民受益” 的运作模式,不仅可以让社区治理借助志愿服务项目推动社区的发展,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能,让居民享受更多的社区福利,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而且通过项目的积累沉淀能够逐渐形成一系列的常态化、专业化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品牌效应,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志愿服务能够提升公民素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推动公民社会有序形成志愿服务组织具有自愿、平等等特点,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向社会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一方面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建立亲密关系,消除距离感和间隔感,缓解群体分化带来的矛盾,为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社区志愿服务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既能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充分挖掘居民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激发社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又能避免政府和居民在某些问题上面对面、硬碰硬激化矛盾,发挥稳定器的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三、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精细化功能实现的路径探究

  (一)注重社区治理体系设计,激活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志愿服务嵌入现有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治理顶层设计规划要提高站位,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将居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创新志愿服务嵌入社区治理体系的整体规划,将社区集体利益和居民个人利益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方参与平台,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形成功能整合、共同合作、相互监督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加强社区治理人才培养,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社区公共需求与志愿服务的供给关系

  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志愿服务培训管理,为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队伍提供人才保证。首先要将培训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结合起来,根据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频率、项目等信息进行分类,通过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临时性培训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其次要将培训的项目化和前瞻性相结合,不仅要注重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前和服务中进行跟踪培训,而且要有前瞻意识,结合社区治理工作当前需要开展的志愿服务需求和今后社区治理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再者就是要将培训的本土化和专家化相结合,不仅要聘请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担任志愿服务的培训导师,而且还可以挖掘社区内有专业特长的爱心人士、志愿服务的资深队员担任培训导师,对志愿者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保障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三) 完善社区治理制度,探索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发挥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品牌效应

  建立制度化保障,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探索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减少行政化倾向,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居民实际需求相对接,发挥“社区治理——志愿行动”的品牌效应;构建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模式,培育文化认同机制,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志愿服务精神,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把提供专业化、优质的社区志愿服务放在首位,立足区情,以服务需求为基础,打造品牌化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做实志愿服务的小亮点,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品牌化效应。

  (四) 推进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动态化管理,加强志愿服务对社区治理靶向目标的精准服务

  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融入信息化、数据化的理念,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社区治理,把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化技术引入社区治理的实践,搭建网络数据平台整合社区志愿服务的总体资源,实现志愿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更新、有效衔接,通过菜单式定制、专业化项目、精准化匹配做到聚集社区志愿者力量靶向目标精准服务,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精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亚梅,武育芝.城市社区精细化内涵及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6):205-206.

  [2]郁彩红.社区治理精细化的路径选择[J].中文信息,2018(10):258.

  [3]孙江涛‘社会工作介入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8(22):30-31

  [4]左莉.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理论、政策演进及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72-75.

  [5]张摇宁,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水平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10):63-64.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