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心理学 > 关于旅客心理认知的论文范文(1篇)

关于旅客心理认知的论文范文(1篇)

投稿杂志推荐

关于旅客心理认知的论文范文第1篇:发展城市旅游以提升旅游民生

【摘要】旅游的民生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城市旅游的发展是旅游民生推进的重要体现,两者的交融决定了采取可行性的开发策略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今城市旅游的现状,结合当今实际,提出了要通过发展城市旅游以提升旅游民生,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民生;城市旅游;旅游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53-03

一、前言

关于什么是“城市旅游”,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用张欣建、吴国清的意见:城市旅游就是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辞海》中“民生”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的词语。而现代社会中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

显然,旅游民生就是在满足人的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情况下将旅游作为改善、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手段。

二、城市旅游是旅游民生的重要体现

(一)城市旅游的发展

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就提出。但城市化和工业化曾一度使旅游与城市相背离,游憩功能常被忽略,城市的旅游功能被淡化。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增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娱乐和文化等方面的体验,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与非旅游者。且人们已不满足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方式,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城市精彩纷呈的生活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我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旅游城市化趋向得到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需求兴旺,城市逐渐成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

(二)旅游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必然

1.旅游业是民生产业的组成部分。民生具有从低到高递进的三个层面:首先为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保障;其次为民众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能力;最后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是一种文化生活,是在满足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需要后产生的高档次、高层次的享受型的消费。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所得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占有欲的满足,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占有欲望的满足。显然旅游的民生性是民生的后两个层次,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它不但能让旅游者进一步融入社会,而且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较高地提升自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它是民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发展情形来看,旅游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且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更能充分体现了旅游的民生性。

2.旅游的民生性主要体现在满足民众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需求。人类高层次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为最高两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当然人们只有满足基本生理生存和生计需求后,需求才会发生转移,开始注重于高层次需求,最终目标即进一步提升生命生活质量。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可使游客视野开阔、情操陶冶、身心愉悦、生活充实、体力恢复、精力充沛,获得超常的享受与乐趣。旅游休闲是人类生命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之一,旅游动机的产生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提供给人们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认知发生了质的变化,把旅游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幸福感、完善人生、实现生命价值结合在一起。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作为民生事业的旅游则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目标,旅游民生是社会、国家大力推进、建设的必然。

3.福利旅游丰富了旅游民生性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单位看到了这一点,为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在管理过程中提高职工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将提升职工精神生活作为集体凝心聚力手段,而绝大多数单位采用的方式就是组织员工休闲旅游,在我国很多经济较发达地区这已经成为一个惯常性活动。将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福利待遇以体现对员工的关爱,是旅游民生性的重要表现,这样既能在活动中使员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又能让员工体会到单位对员工的认可及点点滴滴关怀,增强员工被尊重感及幸福感,是物质需求的升华。

4.旅游成为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延伸了旅游民生性的外延。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现代旅游需求现象是:越是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环境反差大的地方越具有吸引力。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受交通和自然条件制约,各方面发展欠缺,当地生产力低下,居民收入差,生活水平不高,通过发展现代工业和农业来脱贫致富目前走不通,人民的民生性体现得层次不高。而这些地区大都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淳朴的丰富多彩民风民俗,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得好,地貌景观奇特壮丽,这些虽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资源,但一经开发,发展旅游,则能“点石成金”,招徕外地游客来本地消费,扩大了当地居民就业,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据研究: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收入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脱贫的重要选择,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从而改善了其民生,旅游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重要的民生产业。

(三)城市旅游与旅游民生的交融

城市的功能有三个层次:基本功能、提高功能、高级功能。基本功能是指城市的生活、生产和居住功能;提高功能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辐射功能,能吸引大量因商务、购物以及其他原因从远途赶来的游客;高级功能是城市最高层次的追求,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魅力等是城市高级功能的体现,城市能吸引大量旅游者来观光游憩、体验、休闲度假。因此可以看出旅游是城市的高级功能,且高级功能的城市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这也是我国城市发展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的提升是慢慢品味出来的,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由于体验过程往往让游客心理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急、累,正悄然向细细品尝休闲旅游过渡。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吃当地的家常便饭,游当地的风土民情,会当地的风情特色,品当地的文化内涵,达自身

的幸福民生,此情此景此游更受欢迎。注重文化内涵和体验的休闲旅游,是旅游民生性与城市旅游的发展轨迹交结点,旅游民生在城市旅游中能得到较好的诠释。

2010年,笔者对国内旅游产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56份。从游客对旅游产品选择上分析(图-1):人们对休闲度假游比较感兴趣,近一半人选择此旅游产品。全国假日办对2008年十一期间游客的旅游计划作了调查(图-2),城市旅游占的比例最高达32.88%,可见城市旅游的发展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三、发展城市旅游民生可行性策略探究

(一)大力打造城市的旅游功能

1.处理好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其规划的成果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旅游规划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在总体上说是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级规划应接受上级规划的指导,上级规划也应对下级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并作适应性调整。两者都有着将城市未来发展得更美好的目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应该协调一致。

城市规划时,应充分体现使用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基础设施与享用城市环境的人的利益和要求,这里的人包括城市居民和城市旅游者两个群体。既要建设相应的通信、交通、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保障设施,也要建设城市公园、休闲绿地、旅客咨询服务集散中心、旅游标示等,不能出现城市旅游由于规划或城市旅游服务项目实施的对接不到位“处于慢半拍状态”现象,否则往往给游客进出、停留造成不必要的不便,从而使城市的形象大打折扣。

2.整合城市旅游资源彰显城市的旅游功能。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的特色,挖掘潜力,加强城市旅游各元素间整合,充分发挥“旅游六要素”功能,针对性地进行城市旅游资源规划开发。(1)加强事件旅游的整合。举办一些专门让百姓同乐的群众参与性强旅游事件,兼顾文化内涵和节庆活动的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这样的活动能够脱颖而出,做出特色,创出国际性的精品,吸引来大量旅游者。把活动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从而突出鲜明的地方性和城市旅游品牌。增加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实现了城市旅游资源动、静的完美组合。也能调节淡旺季结构,使淡季不淡。(2)加强夜间休憩规划。晚间娱乐活动已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数旅游者逛夜市不只是为了购物,有的是为了逛逛街,品尝品尝小吃,感受旅游目的地的特色,体验当地市民的生活气氛。各地可借助当地的特色街道,打造文化特色休闲景观路,对沿街建筑与商铺形式加以统一规划,使特色街市与旅游景点和谐发展。(3)发挥地方优势,开发美食、购物特色街区。一个城市有无特色的佳肴、购物品,也是吸收旅游者或延缓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当地选择合适地段建设一到两处以传统民间小吃为特色的美食街,让游者在游中食,在食中游,修身养性,好不自在,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也可建设旅游纪念品购物一条街,推出当市的旅游特色商品,改善购物环境,提升适合旅游者需求的各种服务。(4)根据地方特色,打造特色地方旅游。如:临水滨江的可开辟水上旅游线路,建设亲水娱乐项目;具有独特的建筑物的城市可开发建筑文化艺术修学游;工业发达地区可推出工业旅游;革命传统地区可营造红色旅游,等等。

(二)增强城市旅游民生性理念

1.还城市的游憩功能。各地行政政府是城市旅游的实际核心主管,“主宰”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公民民生发展的倡导者、组织者。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旅游民生理念,将城市旅游作为抓手,在“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指引下规划、建设城市,发挥城市的休憩、游憩功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其次在城市旅游发展上各级政府应树立追求更多的社会利润、积极推进民生建设理念,改变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利润,使城市旅游不再是超出大多民众承载力的昂贵的精神生活物质奢侈品,“西湖”经营管理模式值得推广,各地应降低或取消景点门票,让人民乐于在城市中休闲、愉悦身心。

2.倡导人民在城市中享受旅游。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多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里,生活内容和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传统的休闲生活方式如下棋、打牌、养花等已不能满足其精神需求,他们更渴望有一种融知识、娱乐、健康为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活动。各级政府及组织群体应大力倡导这种积极向上的城市旅游,推荐这种既真正能丰富人民业余生活又能激发爱国爱家乡热情的活动,让人民与城市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拓展民生的城市旅游,拓宽福利城市旅游的途径

其一,政府应进一步将节假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到位,为国民旅游休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二,积极鼓励单位组织福利性“奖励旅游”给员工以民生关怀。其三,政府应扩大福利性城市旅游的普遍性。没有单位的民众也渴望着群体城市旅游,向往着在游乐中享受,向往着政府旅游民生的惠及。所以政府也应加大对福利性“大众旅游”事业的投入,让百姓沐浴在城市旅游带来的民生乐趣。城市可通过街道、社区,农村可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所在辖区内的人民开展一系列主题城市旅游活动,采用零利润将政府对民生旅游的关怀内化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农村居民,向往着去城市游憩。城市旅游活动则是将人融于社会、参与社会的较好的形式之一,举行这类活动由于同一区域性内人员参加,认同性不必说且有着深远意义,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从而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区域和谐。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