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医药卫生科技 > 精神病学 > 精神疾病良好关系重要性论文范文(4篇)

精神疾病良好关系重要性论文范文(4篇)

投稿杂志推荐

精神疾病良好关系重要性论文范文第1篇:精神病患者应用MECT治疗的护理探讨

摘要: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术的治疗及护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及患者的预后,目前MECT治疗是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中唯一的一种重要物理治疗方法,具有起效最快、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独特治疗技术。

关键词:MECT治疗;护理;精神病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是精神科临床常用的一种很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在传统电休克(EC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运用现代麻醉、肌肉松弛剂技术,使患者的肌肉松弛和麻醉状态下,给大脑以知量脉冲刺激后使之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促进脑部代谢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恢复大脑正常功能[1]。我科进行MECT治疗的42例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费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6月在我科住院的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2],无抽搐电休克(MECT)禁忌症,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1~32年,入院次数1~6次。其中精神分裂症16例(38.09%),抑郁症15例(35.71%),双向情感障碍6例(14.2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7.14%),精神发育迟滞2例(4.76%)。

1.2方法 42例精神疾病患者根据各自诊断分别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系统规范的治疗,而在此基础上应用MECT治疗。在MECT治疗过程中,先准备好各类急救药品与器材,患者取仰卧位,将四肢自然伸展,松解衣领裤袋,护理人员准确快速的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推注0.5~1.0 mg阿托品,之后静注丙泊酚1.5~2.0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o予0.2%氯化琥珀胆碱0.5~1.0 mg/kg,同时给予面罩供氧,待患者肌颤消失后植入口腔保护器并通电。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头部两颞侧,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设置电流大小。治疗时,准确监测心电图、呼吸、心率、脑电图及血氧饱和度[3]。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加压吸氧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为止。治疗于每周一、三、五上午进行,根据患者精神症状缓解及治疗情况确定疗程,一疗程为6~12次。

2结果

经过MECT治疗后的42例女性精神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还是住院次数多少,住院原因多数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想理,入院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MECT治疗,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明显改善,治愈8例(19.04%),显效17例(40.47%),好转13例(30.95%),无效4例(9.52%),有效率90.48%。

3护理

3.1治疗前

3.1.1 MECT治疗室准备 治疗前准备好各种类型的器械,如咬合阻止器、导电胶、电极片、酒精、卫生纸等,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

3.1.2治疗前先做好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胸片等,如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高血压、电解质紊乱、颅脑占位性病变、各种传染性疾病等暂停治疗。

3.1.3治疗前通知患者家属签署MECT治疗知情同意书,医护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MECT治疗的过程、效果、疗效和优越性,让患者与家属了解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让其监护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3.1.4治疗前一天,医生开出医嘱通知麻醉科进行会诊,会诊后通知护士及MECT治疗室,做好第二天MECT治疗患者的准备工作。

3.1.5治疗前停服抗精神病药一次,治疗期间停服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尽量避免服用抑制脑电波作用的药物,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和氯硝安定等,避免引发其他疾病或影响患者认知能力。

3.1.6多数精神病患者及家属都对MECT治疗比较陌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治疗前要加强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的目的、过程、效果,减轻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3.1.7治疗前一天应协助患者做好个人的生活护理,沐浴、更衣、清洁头发、不洁的头发会影响治疗效果,应确保头发清洁干燥,月经期患者延迟治疗,如病人涂指甲油者应去除,检查患者头部,摘掉头饰、耳环等有导电可能的物品。

3.1.8治疗前禁食、禁水6~8 h,严格检查与督促,防止患者偷吃食物在治疗时导致意外发生,排空大小便,取下活动假牙、眼镜、发夹。

3.1.9治疗前测量体温、脉搏、血压,体温在38℃,脉搏130次/min,血压超过22/15 KPa,暂停治疗。

3.1.10患者必须佩带腕带,陪送护士与MECT护士做好交接工作,认真核对患者病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和诊断等,确认患者有无禁食、禁忌症,了解患者病情、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3.2治疗中

3.2.1将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四肢自然伸直,解开领口及裤带,检查有无松动的牙齿,以便治疗时放置咬合阻止器,阻止牙齿脱落,给予吸氧。

3.2.2建立静脉通路,尽量选择较粗且较直的血管,确保输液通畅,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协助麻醉师做好诱导麻醉,静脉注射剂量准确,一旦发现药液外漏,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重新更换注射部位,对渗漏药液的部位可予硫酸镁湿敷。

3.2.3配合医生待患者全身肌肉放松,自主呼吸停止时吸氧,将牙垫垫于患者上下臼齿间,双手紧托患者下颌,通电。

3.2.4抽搐停止,用活瓣气囊供氧加压呼吸,维持血氧饱和度大于90%,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呼吸恢复至患者意识清醒需3~10 min),如患者发生不适,及时处理。

3.2.5治疗时密切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治疗过程中口腔分泌物过多要及时用吸引器吸净。

3.3治疗后

3.3.1将患者安置在重管室平卧,严格执行精神科重点管理室管理制度,有专人守护,对不合作的患者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坠床跌倒发生。

3.3.2疗后15 min、30 min、1 h、2 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各一次,并详细记录。

3.3.3治疗后卧床休息,协助其去枕平P,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活动,防止坠床,下床时动作缓慢,观察患者反应,直至患者意识完全清醒,通过给患者痛觉刺激或轻声呼喊患者姓名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意识恢复程度。

3.3.4意识恢复2 h后可进流食、4 h后恢复正常饮食,观察进食情况,保证进食量。对于个别拒食患者,给予鼻饲及静脉补液。

3.3.5观察注射部位,如出现肿胀或较重的紫斑要遵医嘱给予药物外敷。

3.3.6执行精神科重点交接班制度,做好交班。

3.3.7 MECT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一般2~3次可自行消失,不需做特殊处理,如患者肌肉酸痛可进行按摩或温水洗浴,出现呕吐现象肌肉注射胃复安,传统电休克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短暂性意识障碍或者记忆损害等并发症,且部分不良反应无法恢复[4]。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记忆力的影响是短暂和可逆的,通常在治疗结束后1 w内恢复正常,最长不超过2 w。

4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MECT的认识逐渐加深,同时也明白了MECT在精神科临床治疗的重要性[5]。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只是简单的症状治疗,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ECT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对于伴有自杀、自伤、妄想、幻觉、木僵等治疗难度较大的精神疾病患者效果显著,在无抽搐休克治疗过程中,整个护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凤杰.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3.

[2]范肖东.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ICD-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0-106.

[3]涂亚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护理[J].护理研究,2013,22(7):1825.

[4]纪建军.利培酮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7):1523.

[5]刘均富,黄英,宋庭,等.MECT 治疗对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J].四川医学,2014(12):1527-1530.

精神疾病良好关系重要性论文范文第2篇:出院后定期电话通知患者及家属来院复诊作用的对照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出院后定期通知精神病患者及家属来院复诊促进疾病康复、降低复发率、预防恶化作用的效果。 方法: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二病区随机抽取60例男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1年的定期电话通知来院复诊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定期并按时来院复诊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的病情康复程度、复发率、病情恶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通知来院复诊;电话指导;促进康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42-01

精神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并且目前本病病因未明,缺乏特异性有效治疗方法,病程有慢性化趋势,易复发。而且病情每复发一次,就会加重患者原有的精神症状,再次治疗时所需药物剂量要加大,疗程也要加大,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家庭中出现精神病患者,对家属来讲就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这无疑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精神病患者家庭功能总体不健全[1]。作为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因承受着经济上及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必然也会发生特殊性变化,这样势必会影响家属对患者的管理和看护,不利于患者康复。定期电话通知来院复诊可帮助患者及家属坚持正规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率,预防疾病恶化。鉴于此,我们从护理角度出发,对曾住我院的60例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60例进行出院后的定期电话通知来院复查,皆在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精神病患者出院后能维持治疗,促进康复,降低复发率,预防病情恶化,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符合上述入组标准者共60例,按随机表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30例,年龄15-59岁,平均(30±8)岁;病期1-52月,平均(15±2)月;大专文化程度以上12例,中学及以下18例;夫妻同住的已婚者11例,与父母同住的未婚者或离异者19例。同时将同住的监护人按患者所在组别分成两组,研究组30例,为夫妻者11例,为父母者19例,对照组30例,为夫妻者13例,为父母者17例。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

1.2方法

1.2.1定期电话通知来院复诊内容

指导工作由5年以上有临床经验的精神科护师担任。 对患者与家属分别采用以下方法:①电话家庭指导,开始每半月电话询问患者或家属患者病情,通知来院复诊时间,2月后每月电话询问病情并通知来院复诊时间。内容为:让受试家属介绍患者出院后的表现及所持态度,了解家庭成员间的感情表达方式,订出各人的治疗计划, 结合家庭情况讲授生活特点和交往方式,调整家庭交流方式,结合家庭情况讲授生活特点和交往方式,调整家庭交流方式,改善家属过高的期望值,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独立生活工作能力,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以上技巧,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加以纠正,最后达到让患者独立解决问题,如让患者对自身病症能正确认识,掌握药物使用方法,识别不良反应及表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集体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参加人员为参与照顾患者的家属,向他们讲授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增加他们对照顾患者的信心,介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患者的心理特点,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家期间长期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监护及照料、社会康复及职业健康,消除家属的种种顾虑与心理负担。

1.2.2评定工具与方法

对患者使用修改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20项,7级评分标准)及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家属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以上各量表聘请专门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分别于指导前、后(第9月)对各项进行评定。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版的统计软件包进行t或x 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比较

研究前研究组及对照组BPRS总分及自知力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第9月末,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自知力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按期来院复诊结果比较

结束定期电话通知来院复诊时两组患者复诊率、复发率、病残率、服药依赖性及SDSS总分差异均有差异性(见表2)。

2.3 对家属心理状况影响的比较

指导组在对病人正规治疗的重视程度、按时按期来院复诊率及疾病知识、药物治疗、应对技巧等方面的认知水平较指导前有极显著提高(P

3 讨论

近年来,WTO及各国专家对精神疾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球精神疾病高层研讨会上指出,目前精神疾病总负担占所有疾病的首位[2]。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目前以住院为主,但是出院患者仍以家属看护管理为主,家庭应激和服药依从性差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集体家庭教育指导能处理患者及其家属的共性问题,但对特殊的、个体化的家庭问题采取个别情况个别对待的方法,针对不同家庭、不同患者及家属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样会使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对稳定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同样行之有效。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的出院随访指导还可使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精神疾病良好关系重要性论文范文第3篇: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

摘 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我院600例再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遵医嘱服药依从性差,家庭干预不当或缺失,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是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复发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有效预防复发,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复发 护理干预措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极高的疾病,本文通过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以寻找出与复发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做好防治工作、减少复发率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纳入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6月再次入院的患者共600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0例,女250例;年龄14~58岁,平均42±7岁;病程1~12年,平均5.2±3.7年。

方法:根据本院出入院登记册,定期复查和随诊记录的门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X2>/sup>检验,P0.05为检验水准。

结 果

再入院原因: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450例系药物因素(75%),社会因素 108例(18%),不明原因42例(7%)。

450例药物因素分析:服药时间<12个月者易复发,停药后复发率占52.0%,与服药时间>12个月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停药的方式看,也无差异,而其中服药的剂量与折合氯丙嗪效价后比较,治疗剂量大、服药时间短者,则易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sup>8.27,P0.04);自知力恢复状况与复发关系不大,但社会支持体系缺乏与复发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sup>5.42,P0.027),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需有人照料和社会关心。见表1。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诸多,表1显示,在众多因素中,药物因素、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本文450例药物因素分析表明,出院时服药剂量大,时间短,复发率高,同时,家庭干预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照料者良好的应付行为能提高服药依从性,防止病情复发,本文结果显示,无家人照料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占75.1%,同时,自知力恢复的病人停药后复发的比例高,占84.4%,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少也不是成正比关系,自知力恢复的病人,虽然对疾病有认识,但服药依从性存在个体差异,认为自己病好了,或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自行减药或停药而导致复发;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维持治疗依从性,能降低本病的复发率,这与既往的研究相一致。

护理干预措施:①认识干预: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康复期患者学习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分析精神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和表现形式,启发患者认识领悟自己的精神问题,增强对症状的辨别能力,知晓精神疾病的复发前兆和药物不良反应,强化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要认为精神症状消失就是病好了,不用服药或认为长期服药会使大脑变坏。②提供家庭干预技术指导:护理人员指导家属正确对待患者,主动参加和介入对患者有利的医疗康复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消减患者的压抑情绪,培训家庭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技巧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指导家属正确遵医嘱为病人服药,在家所用药物有家属保管,并按时督促和监督病人吃药,备医师联系电话,如遇疑难问题及时联系。③支持性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设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促使患者处于一个乐观、健康向上的状态,正确面对现实,面对疾病,帮助患者培养自信,对每一点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协助患者建立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消除自卑与不满,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④开展工娱治疗,注重康复训练: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如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手工艺制作、类等,通过活动锻炼智能,增强在集体生活中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减少意志行为的衰退,为出院后顺利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洁.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护理学报,2006,13(7):47.

2 谢英,雷德华.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遵医依从性影响的研究.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9:72-73.

3 张展筹,陈琼妮.家庭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影响研究.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1-2.

4 洪湘玲,杨金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0:62-63.

表1 450患者停药与复发的相关因素[例(%)]

精神疾病良好关系重要性论文范文第4篇: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观察8周,于健康教育前后采用依从性调查问卷对两组测评分小析。结果: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17-0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科学[1]。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控制精神症状和预防疾病复发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又直接影响其作用效果。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的重要研究课题[2]。本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次性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排除器质性和其他躯体性疾病。将入组病例随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36.0±7.6)岁,对照组男36例,女44例,年龄(25.0±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观察8周。

1.2.1 健康教育 研究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针对不同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3]。①主动热情接触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评估患者的年龄、教育背景、目前健康状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等,询问患者有何要求,以增进彼此感知,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②综合分析信息,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计划。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康复治疗、行为治疗与疾病控制密不可分的重要性。③开展心理治疗,对失去对治疗信心的患者,督促与他人交往、积极参加娱乐活动。④家庭健康教育: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家庭有密切关系,因此,健康教育不仅限于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向家属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亲属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帮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

1.2.2 效果评定 于健康教育前后采用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测评分析。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治疗依从性测评结果比较。

3 讨论

提高治疗依从性是维持治疗的关键,据文献报道[4],患者的依从性是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基础,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家属对用药缺少监督,轻者贻误病情,重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首次发作临床治愈后预防用药至少≥2年,反复发作者需终身服药。治疗依从性与患者治疗呈正相关。本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较健康教育前显著提高(P

总之,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患者能够得到正规系统的专业指导,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情康复,而且可以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的自尊自信和治疗依从性。精神疾病的控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做好治疗期的护理,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兴趣变换多种形式,寓教于乐,改变其不良行为,增加参与的主动性,使健康教育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爱荣,胡清川,刚,等.集体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9):54.

[2]周庆华.个性化护理对住院患者心理应激的作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3,16(5):419.

[3]桑优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行为医学,2005,14(4):373.

[4]陈明敏,李美园,张晓春.抑郁症病人应用护理路径管理模式临床效果评价[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4):300.

(收稿日期:2009-04-15)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