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逻辑学 > 功能描述与逻辑抽象怎么写论文范文(2篇)

功能描述与逻辑抽象怎么写论文范文(2篇)

投稿杂志推荐

功能描述与逻辑抽象怎么写论文范文第1篇:抓住三要领,设计好板书

[摘 要]好的板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所以如何设计板书就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直观性、互动性、规范性三个方面对板书的设计进行阐述。

[关键词]细致 简洁 活泼 板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1

板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既能长时间地向学生传播知识,也能让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考虑,既要功能化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实现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一、简要直观,图文并用

小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期,而数学相对比较抽象,强调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利用板书将数学知识简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底为a,高为h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学生由图形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如果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下做垂线,就能够从中分割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能够很完美地填补到另外一边,从而形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是S=a×b,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S=a×h。这种较为直观的证明过程,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理解。

在这个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板书可以简要,但不能太过简单,不能遗漏课堂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图表的利用应当恰当,不能为了好看而画图表。

二、师生互动,共同书写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板书时,可以让学生一同参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例如,教学“时间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描述他昨天的行程,并把行程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师:你今天是几点起床?(生1:7点)

师:用时间的表示方式来写的话,我应该怎么写呢?(师板书:七点)这样对吗?(生1:不对)

师:那这样呢?(师板书:7:00)(生1:对)这样才是时间的标准格式。

师:你什么时候吃早饭?(生1:七点二十吃早饭)(师板书:7:20)

师:请问生1从起床到吃早饭花了多长时间呢?(生:20分钟)

……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描述了这几个时间点分别是多少,还能够计算这几个时间点之间相差多长时间,完成这个板书的同时,师生共同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共同完成板书的过程中要恰当地分配时间,避免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师板书速度而放弃共同书写。

三、系统完整,规范书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书写板书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状态。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给出题目:小明买了2支钢笔和5支毛笔,共花了287元,每支钢笔49元,那么每支毛笔多少钱?

解:设每支毛笔为x元,那么

2×49+5x=287

98+5x=287

x=(287-98)÷5

x=37.8

答:每支毛笔37.8元。

通过板书可以看到,整个答题的思路和过程都非常清晰,避免了口算和忽略步骤可能带来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板书不但是写给学生的,也是写给教师自己的,板书是否系统完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完整,有些教师不重视板书,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思维非常混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板书时不但需要注意步骤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字体是否端正,符号是否书写清晰,做到这些,教师才是给学生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总之,板书是教师必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必须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板书模式,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切入板书,书写内容和过程又是如何,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好的板书。

(责编 童 夏)

功能描述与逻辑抽象怎么写论文范文第2篇:谈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思维习惯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性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课堂,有老师教学生上课的“导师”课堂,也有以解答问题为核心的“答疑”课堂等等。然而,无论哪种课堂模式,要离开学生主体的表象化,都必须有高质量的“主问题”生成。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大小之别,有肤浅与深刻之别,有主要与次要之别,甚至有真假之别。问题教学课堂实施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要筛选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即“主问题”,然后组织教学。那么,如何筛选,以什么为标准,教师不仅要筛选出“主问题”,还要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设问点,它有什么用。只有明白了这些,学生才会提问,才是他们“会学”的开始。

一、学生在课堂生成的四种问题思维方式

(一)判断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学生举出一些容易搞错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师生比较、辨别,确定它的是与非。那种把答案已经在问题中说了再问“是不是”的提问,是没有思考价值的低级提问方式,不宜提倡。

(二)回忆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师生通过回忆或思考对问题作出叙述性回答,它有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阐理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师生讲清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四)发散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学生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交流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提高师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合思维的特点,教师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不同思维方式生成不同功能价值的问题,学生明确这点,在阅读中就可以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文章,产生疑问。

二、形成在“主问题”提问点质疑的思维习惯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在不同文章中,主问题点可以在以下7处:

(一)在题目上设疑。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许多标题概括中心内容,暗示行文思路。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神奇的极光》中,可以提问:什么是神奇的极光?你能从课文中找出10个左右的句子并将它们组合起来说明吗?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二)从语言方面发问。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情与景是不协调的呢?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在明显对照处或矛盾处设问。见微知著,深入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和藏而不露的主题。《魏公子列传》中魏公子待侯嬴甚厚,公子欲赴秦军而死,辞决侯嬴,侯嬴却无一言相送,公子疑惑,读者也疑惑,则可发疑。从对比中发现问题,由主问题带动次问题,迅速抓取文章主题和捕捉思想感情。

(四)从结构方面生疑。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

(五)从联结点入手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将是大有裨益的。

(六)从作品的评析方面提问。作家的创作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七)从空白点问难。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主问题”的逻辑合理性、关联性

何谓合理?提出的主问题,的确可以找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亦即至少有一个答案与这一问题相对应。何谓关联?提出的主问题,不会颠倒文章的主次轻重,使学生产生一种零碎的认识。

(一)防止提出问题不合理,这要求我们对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由于所提的问题不合理,如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在文章中并不存在,当然也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学生可以在小组分工协作下,更多更快占有背景资料。当然,这对教师本身的备课要求更高。

(二)防止表达的不严谨,主问题的提出最好落实在书面。在我们的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语词暗示着某些信息,在提问时师生应特别注意。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这句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非常明确的,并不存在其他次要的修辞手法。这就是由于语言习惯导致的不合理提问,缺乏必要的限制也会使提出的问题不合理。

(三)防止提出的问题没有逻辑,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因果、辩证、比较、分解、联想、归类的分析训练。像《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如果能从这种格局产生的原因与导致的结果上去探究,必然能准确地把握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另外,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也可使提问者思路清晰,更富逻辑。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实践证明教会学生提问,可以简化教学头绪,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苏侠 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 222046)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