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信息科技 > 电子信息科学综合 > 电子信息工程万字毕业论文范文(1篇)

电子信息工程万字毕业论文范文(1篇)

投稿杂志推荐

电子信息工程万字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教育之路掌明灯 科研之巅树新标

三十年,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三十年,可以见证一个企业的成长;同样三十年,也可以沉淀一个人的成就。他――李哲英,沉浸在技术领域,躬耕于教育事业。时间的大浪将之一点点淘洗,我们却发现他的光芒越发灿烂。

行者,以思求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学从处于社会边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动力源”和“发动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更是在社会发展、国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有的教育工作者预言:在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以后,应用型大学将是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紧随社会教育事业的步伐中,北京联合大学2003年开始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院校。作为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李哲英在继承了“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继续带领全体校院教育工作者向应用型大学的更高层次发展。他要求学院的教师们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他经常说起20世纪50年代援引的苏联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技术非常过硬,临时遇到各种问题敢于直接带着学生进实验室演示,当代的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专业素养。

大学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场所,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而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应当把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005年,李哲英任教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一名教师,李哲英始终把把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重视学生学科基本理论基础、基本技术应用技能、关键技术体系应用能力、基本工程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为了满足应用型大学的教学需要,李哲英主持建立了信息学院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提出了本科生4年中技术培养不断线的设想,并根据这个设想,组织广大教师建设相关的实验室。他说过:“培养出的学生目标要能学会用,不能照传统的“四书五经”去背书,尤其是工科,毕业的时候,背过的东西已经成为历史垃圾。能学,就是要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学校来奠定这个学习的基础。会用,学到的这些核心技术要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在教育治学的道路中,李哲英不是一个随波追流的人,他的头脑里有着清醒的认识:教育要紧随社会的节拍,遵从时代的诉求,教育的体制要改变,办学的方式也要改变。他深思熟虑的建设着应用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向社会推出真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师者,传道授业

教师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 ,而教育创造真正的人。人的创造者,应以自己的水平、能力、艺术为其他雕塑家作出榜样。“教师要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竭的知识源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指出。对于李哲英教授,许多学生都会觉得他是一口井,汩汩流着智慧的泉水。

“教风严谨、博学创新”是很多学生对李哲英教授的评价,他知识渊博,把各门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课堂上注重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制作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动手,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没有烧过芯片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是李哲英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伴随他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他培养出了很多理论基础扎实、技术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一位在李哲英眼里“比较差”的学生,毕业时,都有5家不错的单位向她伸出橄榄枝。

有的学生曾发表微博说:“李哲英教授讲的很不错,也很专业 。”三十年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执着钻研,成就的是他深厚的专业知识。可想而知,学生们的折服意味着李哲英教授专业程度如何之高,可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以知识浇灌人,更用大爱滋养人”――这是李哲英教授留给身边人的又一印象。他的一名学生阮孝莉在研二时曾一度觉得郁闷与困惑。“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尊敬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李哲英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一句话,帮她解除困惑。曾有一名家境贫寒而又勤奋的学生为出国深造学费没着落而发愁,李哲英了解情况后,掏出自己的工资,为这名学生垫付了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帮助他完成远赴海外的学业。像这样的学生,李哲英已经资助了4个。

薪火相传梨园美――李哲英,不愧为一代先进教育工作者!他有一种精神,令人敬佩;他有一种情怀,令人动容。他带着火种,点亮了他人,燃烧着自己!

研者,以专求精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项前沿学科,其发展前景以及对社会创造的价值远远无法估量。许多人都觉得这个领域很枯燥,但是李哲英教授却兢兢业业在这一领域一扎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磨一剑”――这是一种专注的态度,更是像李哲英教授这类科研者身上独有的精神光芒。

“李老师是个工作‘狂人’,无论是法定假日还是寒暑假,除了外出开会或者身体不适,他基本都在办公室工作。他基本保持一天14小时的工作时间,经常是我们没到,他已经到了,我们下班了,他还在工作。”李哲英的学生这样说,废寝忘食在李哲英身上又是一个写照。一个人可以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哲英秉承的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好好做学问是应当的,但是做学问的目的绝对不只是做学问,而是要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辛勤的劳动为李哲英教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带领北京联合大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2006年完成了多种处理器综合系统的研制工作,并获得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转化80万元资助,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已由台湾公司批量生产。2007年和2008年,他还分别完成了200MHzADC和数模混合SoC的设计、流片和测试。这是北京联合大学的标志性成果,标志着该校已完全掌握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并具备了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能力。去年,他的实验室还获得了北京市教委科技强教计划2009―2011首批高层次人才资助,资助金额为300万元。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李哲英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部级、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的教改项目,出版了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和教材近300万字。

集成就荣誉于一身的李哲英,仍旧潜心走在电子技术工程的科研之路上,耕耘着,收获着,前行着,思考着。光环的头衔属于过去,他眺望的尽头是这个领域初绽曙光的之后,在这条路上他喜悦地迎接那更为耀眼的前景!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