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社会科学I > 公安 >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5篇)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5篇)

投稿杂志推荐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网上阅卷环境中基于Agent H—IS的可信交互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从分析影响网上阅卷人-信息系统(H-IS)可信交互的因素和特征入手,采用智能Agent技术对H-IS可信交互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构建具有不同意图、认知能力、知识库、行为策略和决策方式的智能Agent,Agent通过感知环境各指标的变化,构建出H-IS可信交互三层概念模型和网上阅卷环境中基于Agent H-IS的可信交互模型。

关键词:网上阅卷;人-信息系统(H-IS);智能Ag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网上阅卷发展与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引入教育,推动了整个教育领域发展,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也包括考试方式和考试阅卷等,特别是对学生考试阅卷工作从传统手工方式发展到网上阅卷。网上阅卷,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表单识别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为依托,利用安全机制实现的阅卷方式,它先将考生的答题纸通过专用的高速扫描系统扫描成图像,经过技术处理将图像按一定要求切割、压缩保存到服务器中,通过网络分发试卷、网上评阅、成绩统计,对客观题采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对主观题采用计算机显示试卷信息、判卷人给分的计算机判卷信息处理系统。

2 H-IS可信交互的内涵与属性

2.1 H-IS可信交互的内涵

网上阅卷H-IS可信交互的内涵是指:在分布式工作环境下,以计算机为支撑平台、以信息系统为操作对象,人与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以有效协同的方式进行持续的信息交换和加工处理,同时保证交互的过程具有高可靠性、可测性、时效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可信属性以使交互结果达到可信的过程。

2.2 H-IS可信交互的属性

保证网上阅卷H-IS的交互具有可信性,就必须从H-IS的可靠性、可测性、时效性、安全性、可用性、协同性等六个方面着手。

(1)可靠性。系统管理员、阅卷教师等在整个交互过程中,能够以高可靠的操作行为、任务执行为和事务处理流程进行着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并具有在规定的环境下、规定的时间内交互无失效运作的能力。(2)安全性。人能够确保整个交互过程中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以及以安全的行为进行正常交互的能力。(3)协同性。在整个交互过程中,人与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共同协作处理事务的能力。(4)可用性。人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有效性);人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之间的比率(效率);人在交互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满意度)。(5)时效性。人以快速响应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并始终保持信息增值的能力。(6)可测性。人在交互的过程具有避免、防止、检测和诊断交互障碍的能力以及在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时调整交互行为的能力。

3 网上阅卷H-IS可信交互的特征

网上阅卷H-IS的可信交互是一个复杂、动态、协同的交互过程,主要体现主体性、协同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动态性等五大特征。

(1)主体性。阅卷过程中,人始终都是交互的主体,是H-IS可信交互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信息系统的智能有多高多么复杂,交互过程都需要人的配合。(2)协同性。H-IS可信交互具有协同性,即交互双方(包括人与信息系统和人与人)不是控制与监控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完成任务的过程不是由单个人或者单个系统独立完成的,而是人与人、人与IS、IS内不同功能模块与模块、参与交互过程的不同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过程,这其中也伴随着人的认知器官与操作器官的协同以及在共享工作空间下人的群体感知协同。(3)交互性。H-IS可信交互具有交互性,即信息是双向传递的,在分布式工作环境下,人与信息系统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着大量的信息交换,每一方都能对另一方提问,也能对另一方的提问做出响应。任何两者之间都既不是完全控制,也不仅仅是监控,而是二者相互交换信息,协同完成任务的关系,交互双方的每次信息输入,都需要对方自动处理并输出结果,而不同的输出结果又会引发二者之间新的交互;每一次交互都会呈现给人大量的信息,并要求人立即做出决策,这种交互过程体现的主要是交互双方的快速响应性。(4)分布性。H-IS可信交互具有分布式特征。在阅卷过程中,信息系统都是需要由多人协同共完成的大型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与系统交互的人具有物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即人处在分布式的工作条件下,因此多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可以看成是分布在多个工作地点上的单H-IS交互组成。(5)动态性。H-IS可信交互具有动态性。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着演化,这种动态性的变化主要是由影响可信交互的各种因素的时变性导致的,同时又因为交互性的特征,因此可信交互具有连续性与离散替转换的动态性特征。

4 构建基于Agent H—IS的可信交互模型

4.1 H-IS可信交互三层概念模型

从影响H-IS可信交互的六大因素和H-IS可信交互的五大特征(个人、任务、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和时间)入手,采用智能Agent技术对H-IS可信交互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构建具有不同意图、认知能力、知识库、行为策略和决策方式的智能Agent,Agent通过感知环境各指标的变化,构建出H-IS可信交互三层概念模型(图1),包括信息系统层、可信交互管理层和用户层。基于该模型的网上阅卷环境中H-IS交互从总体上具有星形的拓扑结构(图2),而在具体实现中通常具有线形、树形、环形或者网状等多种逻辑结构。

4.2 采用Agent技术实现H-IS可信交互模型

在基于Agent的可信交互模型中,H-IS、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交互的行为数据会通过交互Agent和协商Agent进行跟踪和收集;监控Agent通过维持全局时钟保证交互过程中时序的一致性,并在某阶段结束时将收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送达分析评估Agent;分析评估Agent判断交互行为是否异常;最后通过反馈Agent对用户进行提示或者预警。

5 结束语

构建出基于Agent H-IS的可信交互三层模型,可以有效解决网上阅卷中存在的可信性不高的问题,从而确保评定的学生成绩更客观、可信、有效,让社会、家长、学生更信任、更满意、更放心。

参考文献:

[1]胡霞,邓天权,马世晔等.智能客户端技术在网上阅卷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19.

[2]王鹰,赵跃龙,刘中宇.基于C/S模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2:70-72.

[3]习张兴,陈幼雷,沈昌祥.基于进程的无干扰可信模型[J].通信学报,2009,30(3):7-11.

[作者简介]

彭茂玲(1981.5-),女,汉族,重庆北部新区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士,讲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组织宣传统战部副部长;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应用。

城市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院级项目(2011yjkt001)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三维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的实现问题

摘 要:处在当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对于网络驱动的产品协同设计的研究,对于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工作的群体、分布、交互和协同的特征进行了很好的体现,对于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的重点问题,依然是对于产品信息模型的描述、建立和应用问题,在模型对协同设计的支持问题是其重中之重。当前协同设计的关键和急待解决的关键点和难点,就是对于三维几何模型的共享,这是网络驱动协同设计的核心实现手段,也是网络支持的协同设计领域的重点研究领域所在。本文结合一些实践的探索,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驱动 协同设计 三维几何模型 共享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26-01

协同设计的载体就是几何模型,协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问题,都是三维几何模型的共享。对于零件的描述,传统的特征对于几何和拓扑学方面的描述比较偏重,本文基于网络协同设计环境下,对于三维形状特征模型这个高层次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且把产品数据依据不同的内容、格式和应用需求,将其转换成特定的应用数据模型。这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形状特征模型来说,对于其优点和数据的可访问性、一致性还有共享性等诸多优点集于一身,对于工作协同性和地域分布性这两个主要特征进行了分布和实施的协调性作了很好的处理。

1 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三维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的具体概念

形成和发展还仅仅只有二十来年时间的网络驱动协同设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支持的新型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人员和对此的研究呈现出一股热潮,并且有新研究成果、产品及应用系统不断涌现和问世。在当今网络世界,各类科学家完全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和计算机设备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和阻碍,完全实现虚拟同地的工作在一起,从而一个异地协同设计方式形成了,这对于设计过程和功能相互有效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网络环境协同设计系统里,从而能够完全对于地域因素的限制进行克服,而实现各小组之间的交换信息、处理知识和转换各种数据等。

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系统,其目的和特性就是对于网络技术、协同科学和信息技术,还有有关学科技术,实现高效的对于一个群体的集体协同,并且完成共同任务的大力支持。这个技术具有多样性的协作活动、群体和交互性德任务、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多媒体化的信息等诸多特征,对于开发这样的系统提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系统特征,一般把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系统需求分为系统需求、应用需求和技术需求三个类别。

1.1 系统需求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群体协同支持为目标,这是网络驱动协同设计系统的明显特征,并且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分布式系统,它包括了开放性、组通信性、综合性的系统支持、可扩充性、重用性、重构形和继承性以及安全性这些系统需求特征。

1.2 应用需求

在网络驱动环境之下,对于协同用户为自己各类应用目标进行的有效协同工作,是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在不同的任务、环境和条件要求下,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系统提供的是不同的服务。以部分有效协同手段为依据,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在应用需求之下具有协同意识、群组工作机制、应用的动态特性、控制模型、用户应用模式和协同机制这些主要特性。

1.3 技术需求

要对于系统需求和应用需求,在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系统中进行很好的满足,就必须从实现系统的保证出发,对于技术支持进行相应要求。需要采用到的技术实现方式包括以Internet/Extranet/Intranet为平台或者多媒体高速宽带网络,这些作为网络驱动协同设计系统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会议系统、协同写作工具、工作流系统和群件为主的基本工具;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接口技术和安全技术。

2 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环境下三维几何模型特征解析

2.1 对于网络驱动协同设计环境下的几何模型形状特征建模

相比传统CAD系统特征,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环境下的几何模型形状特征的建模,有这样一些特征:主体性多、共同性、协同性、可共享性、灵活性、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访问性以及可实时交换性。

在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环境里,特征造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3D几何模型的形状特征描述。它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括形式,或从功能角度予以考虑,或从设计及工艺角度出发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形状特征进行的合理定义。为了解决特征操作的特征识别、有效程度和面对特征设计的统一性,需要从特征的边界构成到构造方法进行适当的过渡。处于直观形状特征和简化的需要,对于3D几何模型的形状特征的粗粒度数据结构进行描述,就需要用一个独立的数据结构体系,来对于每个形状特征单元进行表达,从这些数据结构的描述中,能够对于形状特征的系列属性进行有效的描述,并且按要求对于内容进行定论。

2.2 在基于局部操作的形状特征进行操作分析

把几何模型可以当成一系列的形状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以某类关系形成的组合,从而总结出形状特征之间肯定存在某类相应的联系,包括相互之间的组合形式、从属和连接关系,复杂一点的则是对于设计到布尔运算的规律等。要操作形状特征为基本单元的执行局部,需要系列化和结构化、直观的形象和实现简单等优势特征,必须的前提条件则是灵活的形状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了产生形状特征、变化特征的功能、修改框架参数等相关内容。这些局部操作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欧拉运算基础之上的。它通过拓扑变化操作的主要工作方式,对于正确的拓扑关系和造型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 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三维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的实现

协同产品开发是几何模型信息共享的基础所在。出于产品信息使用安全性保障的需要,应当严格控制对其的访问权限,这就存在访问产品信息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在对于信息消费者能在开发产品过程中自由而方便获取数据进行保证的同时,还要严加控制数据访问的权限,从而从根本上对于非法读取和操作数据的现象进行杜绝。这正时对于怎样安全而方便的使用产品数据的技术,来进行产品信息共享的研究的关键和切入点。

产品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CAX技术的发展,逐步从纸张媒媒介方式向着数字化方向进行大力的转变。这类数字化格式的信息,以非结构化数据形式为主储存在相应的信息仓库里,以便于信息消费者进行查找和使用。随着三维CA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品数据更进一步对于二维表达方式的限制进行了摆脱和突破,对于消除表达歧义和提高数据一致性上进行了大为有利的改善,从而对于数据共享的能力进行大力的增强。

4 结语

对于人们工作方式,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对于人们改善交流信息和进行协作的方式,以及对于人们系统工作的整体效率进行大力的提高。对于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三维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的实现,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旭光.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 钱亚东,郑国君,战洪飞,等.网络化协同设计过程管理方法和工具[J].科研管理,2004,25(1):90-95.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基于“目标协同性”视角的预算松弛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目标协同性视角,分析造成预算松弛的原因,并指出预算松弛的危害,同时提出解决预算松弛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预算松弛 目标协同性 危害 原因 措施

一、引言

随着旧时管理方式的不足和管理观念的进步,现代企业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编制中广泛应用参与预算法,让基层人员也参与所在岗位、部门甚至企业的预算。全员性的参与,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和谐民主的企业氛围;另一方面,员工会更愿意执行亲自参与制定的预算,有利于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预算松弛。所谓预算松弛,就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预算执行者为了较为容易地完成目标,制定较宽松的预算目标。故本文尝试基于目标协同性视角,分析预算松弛的危害和原因,并提出解决预算松弛问题的措施,以期通过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目标协同性,解决预算松弛问题。

二、预算松弛的危害

在一定程度上,预算松弛对企业可能是有益的,因为有时过于精准的预算会给员工执行带来压力,挫败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而预算松弛通过宽松的预算标准,可以减小企业员工执行预算的压力,给予企业预算的执行和完成一个缓冲的作用。但总体而言,预算松弛的弊大于利。企业的预算必须基于企业的真实情况制定,这样预算的执行才会顺利,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润,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但预算松弛使制定的预算偏离了企业的真实情况,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资源需求和盈利能力,使预算的执行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影响企业管理者对营运状况的判断,不能形成准确的认识进而不能制定适合企业的管理指导方针,不利于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另外,预算松弛阻碍了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预算是将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在企业内部重新配置的过程,准确的预算可以合理再分配企业的资源,基本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预算松弛使得某些部门得到的资源和自身所需资源不等,甚至相差甚远,进而出现一些部门没有足够的资源而另外一些部门占用、浪费资源的现象,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利用造成了企业整体执行水平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的低效。

此外,预算松弛还不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员工的工作一般都是按照预算标准来进行,而较宽松的预算标准,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松懈,进而影响行动上的积极性,无法发挥员工的最大效率,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松弛的原因

理论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解释为一种委托关系,企业追求的是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员工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两者追求目标的不同很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之很多员工对企业的文化、长期战略目标和整体规划不了解,或者说不认同,在预算编制时和企业的整体目标发生偏差,制定比较宽松的预算标准,夸大完成预算的困难,产生预算松弛现象。

日本学者中松义郎提出的“目标一致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目标相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在企业中发挥到最大,从而可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达到双赢局面。反之,当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目标相异时,个人的潜能和企业的价值就无法同时最大化,无法实现双赢。

四、解决预算松弛问题的措施

(一)企业与员工双向选择时,最好能“志同道合”

企业和员工在进行双向选择的时候,最好双方都能够选择令自己满意的“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否则员工将面临如何改变自身以致适应企业文化的困境,企业将面临如何调整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契合的难题。同时,合理的人才流动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因为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在企业内的重新配置和优化,当员工流到自身认同和适合自己的岗位或部门时,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个人工作努力方向和企业目标相一致,有利于防范预算松弛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强信息收集,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因为员工和企业的目标协同性主要受到个人价值、企业文化、社会政策等来自于个人、企业、社会三方面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员工信息收集,建立相关信息库,全面了解员工,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然后根据企业长期战略规划和员工信息,制定既符合企业整体目标又满足员工需求的政策,实现员工和企业目标一致,才能更好防范和解决预算松弛问题。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性化管理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的灵魂,如果员工不同意企业文化,那他就不会为企业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企业愿景和文化,引导员工向组织和群体方向靠拢,进而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同,只有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文化真正融为一体,才能较好地消除本位主义对预算编制的消极影响。

个人只有在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中,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关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建设,实行人性化管理,这样员工对企业才有归属感和依附性,个人目标才能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并趋于一致,较好地消除员工与企业目标相异导致的预算松弛问题。

(四)法制前提下的利益和谐

企业必须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建立和谐统一的劳资关系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政策,比如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员工持股制度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另外,企业的员工调整提升制度,在要求企业关注和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时,也赋予员工一种收益和劳动正相关的意识,即付出越多,得到更多。这样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会大大加深,个人目标会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并努力趋于一致,也有利于解决员工与企业目标相异导致的预算松弛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韶兵,.预算松弛: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及启示[J].会计之友(下旬),2008(06).

[2] 何红渠,程惠.预算松弛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05).

[3] 邢仕宏.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和员工目标实证研究——以济宁地区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王莉莉(1992-),女,重庆市开县人,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支持节点协同的工作流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摘要:为解决协同科技管理平台业务协同性和动态性的问题,基于工作流过程元模型的构建方法,结合协同活动模型和工作流动态变化的要求,对元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扩展,将协同活动元素、连接符及ECA规则引入其中,并对模型属性进行修改,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业务处理过程中协同性和工作流动态性的问题,增强了科技业务工作流程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

关键词:工作流;元模型;动态性;协同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operation and dynamics on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workflow process metamodel, we improved and extended the metamodel by combining the cooperation activity model and the requirement of workflow dynamic modification, which imported cooperation activity elements, connector, ECA rules and modifi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model. Fundamentally, it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cooperatio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workflow and enhanced the flexibility of workflow and selfadaptation ability in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workflow;meta model;dynamic;collaborative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协同技术的高速发展,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大量的应用,它能够为一个群体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环境中完成同一项共同的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工作流技术作为CSCW研究方向的一项重要应用,在行业协同过程管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协同业务平台的搭建的过程中应用了工作流的相关技术,如何在工作流的基础上解决多任务协同分配并完成相关任务是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作流中动态性和特定协同机制相结合的问题,很自然想到从工作流元模型的角度入手去扩展工作流过程定义的手段,并在运行阶段去实现其对于灵活性、动态性的要求是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2工作流元模型及相关研究

元模型通常用来定义语义模型的构造和规则的,通常称为定义表达模型的语言的模型。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于1993年成立,WFMC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基于对工作流模型标准化的考虑,工作流管理联盟对工作流模型进行了标准化定义。

工作流元模型通常涉及相互关联的3 个子元模型[1],即:

过程定义元模型:模型元素用于定义业务过程,控制工作流的执行。

组织机构元模型:描述单位、部门、人员的组织关系以及所担当的角色。

相关数据元模型:工作流“生产”和“消费”的数据以及它们的流动关系。

工作流元模型的核心是过程定义元模型,工作流管理联盟为过程定义开发了一个基本的元模型,如图1所示:

文献[1]对工作流元模型中各个元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出于篇幅考虑,本文不做过多的重复。过程定义元模型规约出元素类型的一个基本集合,这些元素类型适合于相对简单的过程定义,工作流开发人员根据需要可以对该元模型进行适当的扩展。

在文献[2-5]中,为了确保工作流的动态性,研究者们采用了多样性的处理方法,如果在工作流的过程定义中能够充分考虑动态特性,配合运行阶段的处理,可以从更基本的层次解决动态自适应性问题。下面针对WFMC提出的工作流元模型进行扩展以达到协同平台模型的要求。

3结合协同活动模型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

针对目前遇到的问题,考虑把协同活动模型元素引入到工作流元模型中,并引入连接符、ECA规则等分离角色元素,状态元素以实现工作流模型定义阶段的协同机制和动态性灵活性相结合的目的。

3.1协同活动模型的引入

协同活动包括一组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在一起协同工作,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人,以及他们在协同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能、角色,协同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信息交流和对信息资源进行操作所应遵循的协同规则及各种协同机制。文献[6]中因此提出协同活动模型,对协同模型的相关元素进行抽象,对其中元素需要的属性进行封装,得到7个子模型,分别为协同活动对象、协作成员对象、协作角色对象、消息对象、规则对象、资源对象和对象。

3.2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

本文针对目前对工作流元模型定义阶段的需求,对WFMC提出的工作流元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一种优化的工作流元模型如图2所示:

改进的元模型不仅仅是将过程定义中活动的属性独立成元素,还引入了以下元素:子流程、活动状态、事件、触发器、规则以及连接状态降低元素的耦合度以达到定义阶段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并且引入协同活动模型的全新元素,使工作流元模型在属性定义方面考虑到了工作流中协同任务分配的各个要素。

3.2.1协同活动模型的引入

通过引入协同活动模型,可以从模型定义阶段对工作流某个不确定的节点完成多任务协同操作进行支持。

3.2.2连接符的引入

连接器主要由连接装置和转移状态两个部分组成[7]。连接装置负责活动之间的连接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流的主要路由结构和标示活动的前驱和后继节点以及转移产生的约束条件,把路由结构类型(orsplit、orjoin、andsplit 以及 andjoin)的说明从活动中提取出来,而转移状态表示是目前已连接态还是未连接态。当需要动态改变流程实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改变它的前后连接器即可。

3.2.3子流程的分离

在原来工作流元模型中,子流程是活动元素中的一种类型[8],在本文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中,将子流程独立出来,我们可以使工作流的描述更加的简洁易懂,增加工作流程的层次性,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性分析。

3.2.4活动状态的分离

分离了活动的属性,活动实例的状态可以在就绪、激活、挂起、完成、终止之间灵活改变。

3.2.5角色元素属性的增加

在角色元素的基础上,对于角色四元组(Id, Type, Name, Specialty, WFP_Id)中Type集合元素中添加任务执行者和任务分配者两个角色,增加对协同任务中人员组织分配任务的支持。

3.2.6事件、触发器、规则的引入

现有的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 WPDL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描述语言,给出了一般的模型元素和定义了其相应的属性结构[9]。但是因为它是静态的,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流中动态更改实例的要求,所以本文中引入事件、触发器、规则能够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一个动态自适应的作用。通过引入ECA规则,一个工作流实例传递事件能够自动触发设置的规则,解决工作流的动态路由变换的能力。

4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

工作流可以表示为一个五元组 WFP=。其中每个组成元素的意义如下:

ID:流程定义的唯一标识符,用以区分不同的流程定义。

D:工作流 WFP的一般信息描述,包括流程定义的流程版本号、创建者、创建日期以及流程基本说明。

D=。

A:流程的活动集合,既可以是一般活动,也可以是动态活动。它可以表示为 A={a1,a2,a3,……,an},每一个活动a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八元组 a=。

E:规则集合 E={e1,e2,e3,…,en}。ECA 规则规定了活动间的转移条件。

R:流程的执行结果,R是集合{Null,Success,Failure}中的一个值,即{Null,Success,Failure},并且R的初始值为Null。

基于图2所示的元模型,可以直接导出工作流的形式化模型。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工作流中的活动状态集、规则、角色、协同活动模型等进行介绍并且只介绍其主要属性。

定义1活动状态集

State = {S0,S1,S2,S3,S4,S5},S0表示等待初始状态,S1表示就绪,S2表示运行,S3表示完成,S4表示取消,S5表示异常终止。活动的状态转换和活动间的转移都是由事件和条件触发的。当活动状态到达终止态时,触发活动完成事件ECA规则来规定这些活动。

定义2规则的表达形式是[10]:

WHEN Events

IF Conditions THEN

Action

ENDIF

ENDWHEN

定义3角色形式化表示为

Role= ,其中Type、Name是角色标识和名称;Specialty是角色能力的集合;WFP_Id是该角色所处的流程实例的ID,这里在Type中添加任务执行者和任务分配者两个新属性。

定义4协同活动模型元素表示为

Cooperate=

其中Cid代表所属唯一标示符,C_ Activity代表协同活动元素,C_ Member代表协同成员元素,C_Role代表角色元素,C_ Information代表信息元素,C_ Rule代表规则元素,C_ Resource代表资源元素,C_ Agency代表元素。

定义5连接器元素表示为

Place=(Id ,Pre_T_Condition ,Pre_T_Ids,Post_T_Condition, Post_T_Ids, Type, Status , WF_P_Id),其中Pre_T_Condition代表前置条件,Pre_T_Ids代表前置id,Post_T_Condition后置条件,Post_T_Ids代表后置id,Type代表路由类型,Status代表连接状态。

定义6子流程元素表示为Sub_WFP

表示子流程集合,同时子流程也可以是一个流程过程,其描述和WFP工作流元组具有相同的结构,所有说子流程也可以再嵌套一个子流程,增加了流程的层次性。

下面通过科技管理平台中的项目报表流程对改进的工作流元模型进行应用说明。

5元模型应用实例

在简化的科技项目报表管理流程中,涉及到按照要求格式填报月报表,因为项目报表中处理任务工作量很大,这样就在工作流程中涉及到了协同处理任务的能力。首先下达科技项目计划,然后针对组织项目实施,按照要求填写报表,然后审查、复查,形成项目送审稿、审核、复审,最后进行综合审定。新的审批流程中,我们动态的加入一个协同编辑的模块,分成多个子流程,进行汇总之后进行审查的环节,下面是科技项目报表流程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在原流程中,活动A1代表组织项目实施,A2代表填报日报,A3代表汇总审查,A4代表修改完善报表,P1,P2,P3代表连接器,封装了相应的流转规则。在修改后的流程中,我们在连接器P2上加入协同机制,并且加入了A5、A6两个子流程实时协同地完成报表填报工作,填报完成后根据连接器P4的规则流转到活动节点A3进行汇总审查的工作。具体描述转换规则的ECA建模语言如下:

通过连接器并结合ECA规则能提高工作流动态改变实例的能力,并且通过引入协同机制在工作流定义阶段考虑了其协同编辑,协同工作的能力,满足工作流对灵活性和动态性的要求,实现了软件自动路由的功能,增强其自适应的能力。

6结论

本文在工作流元模型中引入协同活动模型的特征,并且扩展了工作流标准元模型,引入连接符,子流程、活动状态、事件、触发器、规则来达到工作流能动态的改变实例的目的。该元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一般活动节点的动态属性和过程修改进行了描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手段和动态支持能力,并提供了各种规则使修改后的工作流在继续执行中有了保证。通过这种结合了协同机制和工作流动态变更特性的工作流元模型,为研究协同平台的多人协同任务操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文,胡文蕙,张世琨,等.工作流元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软件学报,2003,14(6):1052-1059.

[2]FLORES L,WINOGRAD A.Managing Business Processes as an information Resource[J]. IBM Systems Journal, 1994,33(2):326-348.

[3]SADIQS, ORLOWSKAM. Pockets of flexibility in workflow specifications[A].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 Modeling[C]. Yokohama, Japan: Springer, 2001.513-526.

[4]孙志瑞,史美林. 一个支持动态变化的工作流元模型[J]. 电子学报,2002,30(12A):2052-2056.

[5]MENG J,STANLEY Y W.Herman Lam and Abdelsalam Helal.Achieving Dynamic InterOrganizational Workflow Management by Integrating Business Processes,Events and Rules[C].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pp.10-22,2002.

[6]李敏强,王琛CSCW系统中协同机制及协同活动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04):190-196.

[7]The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SpecificationDocument Number TC00-1003 Document StatusIssue 1.1, Author: David Hollingsworth, 2005.

[8]于帆,王叶. 工作流元模型改进研究[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2,11(32):899-903.

[9]胡锦敏,张申生,余新颖.基于ECA规则和活动分解的工作流模型[J].软件学报,2002,13(4):0761-0767.

[10]朱文华,王茜.企业动态联盟中柔性工作流地研究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24(4):758-762.

协同性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浅谈歌唱中的整体协同性

摘 要:歌唱是人体发声器官和相关器官组织相互配合的一种整体协同性运动,从技术上看歌唱必须做好呼吸、共鸣、发声和吐字的协同;从状态上看歌唱要把握好心理状态,处理好“松”与“紧”的关系;从情感上看要正确认识“声”与“情”的关系,做到“声情并茂”。

关键词:歌唱;整体协同性;技术;状态;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55-1

作为一门具有整体性的艺术,歌唱是人体发声器官和相关器官组织相互配合的一种整体协同性运动,彼此形成制约和相互促进是它们的特点。因此唯有将它们有机融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最佳的状态。声乐艺术教育家沈湘教授也认为,“歌唱,总的来说是呼吸、共鸣、发声、吐字等协同运动的动作。”由此可见,整体协同性在歌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歌唱必须以发声歌唱的运动规律为依据和指导,综合生理、心理和情感,发挥整体协同性,因而必须要树立整体性的思维观念,把生理、心理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这就是整体协同性。

一、从技术上看,歌唱必须做好呼吸、共鸣、发声和吐字的协同

1.歌唱中的呼吸

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呼吸。准确的发声、优美的音质以及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是唐朝《乐府杂录》中的论述。由此可见,呼吸是进行歌唱和艺术表演的重要环节。虽说都是呼吸,但歌唱的呼吸有区别于与生活中的呼吸,人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对于如何呼吸是不去考虑的,只会本能地呼吸。而歌唱中的呼吸则吸得深,呼得长,而且其中有许多的变化。总的来说歌唱的呼吸是属于带有意识性、目的性和技巧性的呼吸。两组肌肉群带动了呼吸,一组管吸气,一组管呼气。歌唱时就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保持住吸进来的气,这样呼与吸就会相互配合形成对腰部周围的压力。呼吸对歌唱的支持,就像拉琴的弓和弦的关系,弓好比呼吸,弦好比声带,二者配合得当,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2.歌唱中的发声

歌唱艺术的运动状态就是“声”。声的优劣对情感的表达有直接关系。生活中说话发声与歌唱发声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无需深呼吸、无需将气息控制,而后者对共鸣腔体需要更多更大,这样才能使歌唱发声的基本通道形成,从而获得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①在唱高音时,要有适量的假声与真声相混合。主体为假声约占70%,真声约占30%,在深呼吸的基础上把呼吸的压力增强,并使软腭提起,咽腔、鼻腔打开,这样头腔共鸣就会产生。②唱中声区时,假声真假声各占50%,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协同运用好气息,使中声区的声音听起来舒服又有平衡感,这样共鸣效果就丰满而自然。③唱低音时,要有适量的真声同时也要想到假声的高位置,将气息适量地控制好。总之,歌唱的声音要自然放松,不矫揉造作,这样观众才会受到感染。

3.歌唱中的共鸣

歌唱的动力是呼吸,动力不足就无法发声。在具备了动力之后,共鸣在歌唱中的主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声带发出的声音既小又单薄,与歌唱的声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把声音扩大和美化,这就需要共鸣。共鸣对歌唱音色的变化与优劣有直接的影响。头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是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共鸣腔体有不同的用法,各种唱法对共鸣腔体使用不一样,根据唱法的需要来定。人的嗓子在歌唱中的作用实质上就是歌唱的乐器,对于嗓音乐器每个人的构造、形状、发声的方法都是各异的,其发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唱法不同并非是嗓子的用法不同,而是共鸣的用法不同。发声和共鸣两个因素放在一起,就能产生各种组合。世界上各种唱法,就是这两种因素使用不同的比例而产生的不同组合。

4.歌唱中的吐字

歌唱时要吐字清晰,唱准每一个字,只有字正腔圆,才能声情并茂。唱歌语言与说话语言是不同的,打开腔体把字唱到腔体里就是唱歌,歌唱中不能把字唱得窝在嗓子里,吐字必须清晰。当字处于中声区的时候,所产生的共鸣状态就比较接近生活中的说话;而当音高超过中声区处于一定的高度时,念字就要适度地夸张,其共鸣状态也不同于与中声区。唱歌语言不能等同于说话语言,唱歌的语言再清晰也完全不同于说话的语言,歌唱的语言不但要清楚,而且又要美化。因此确切精辟地说,歌唱过程中,字头起音必须要清晰、短促,声音要丰满;字腹放音一定要响亮,而且要稳定不变;字尾收音快捷。这样才能体现字正腔圆。

二、要把握好歌唱的心理状态,要处理好“松”与“紧”的关系

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的准备,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要求,否则是唱不好的。“松”是指心态、心理的放松,在整个唱歌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良好的心态,从生理上做到把阻碍发声的肌肉放松,帮助歌唱中该积极拉紧的部位。放松是一种手段,参与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相互协调合理工作唱出美好的歌声,这才是目的和结果。紧张与松弛是一对矛盾,在歌唱发声的肌肉运动中,必须感到他们是协调的。

唱歌需要学习和练习很多年,要通过刻苦练习掌握歌唱时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等的部位和它们互相配合的分寸,达到了解哪些是该用的,哪些是不该用的,哪些是该放松的,哪些是该积极的。因此,正确的发声状态,就是歌唱各个器官整体协同配合的结果。

三、要正确认识“声”与“情”的关系,做到“声情并茂”

歌曲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表演艺术。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歌唱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歌唱借美好的声音来表达感情、体现思想。声为情之本,情为声之魂。不能有情无声,也不能有声无情。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协调统一,“声情并茂”,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和内涵,才能传神感人。因此,必须将“声”与“情”统一起来,用艺术带动技术,从整体上把握局部,进而达到歌唱的整体协同。

综上所述,歌唱是一个心理、生理和音乐统一的整体协调过程。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对发声技巧,而且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各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用心体会歌唱的整体协同性。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