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基础科学 > 生物学 > 五育并举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4篇)

五育并举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4篇)

投稿杂志推荐

五育并举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实验高中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摘要】本文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通过备课、导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探究的方式和过程五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三、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

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四、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只要教师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倡导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并且合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马香华.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生物学通报

[2]冯金梅.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初探.中小学教育,2011(3)

五育并举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和需要高技能的活动,它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做出思考与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物 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和需要高技能的活动,它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做出思考与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课堂探究是高中生物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科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就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讲授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为此,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一、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教师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再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2)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甚至不喜欢我们的学科;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四、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五育并举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对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摘 要: 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为前提。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或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合迁移和应用。本文作者概述了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 自主探究教学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而且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预示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改变,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根除了“灌输式”这一过于偏重讲授、分析、演绎、推理,轻视综合、归纳、渗透的传统教学方法体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空。例如: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通过调查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既让学生学习到了书本上的生态系统成分,以及能量流动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理材料能力。所以,在上实验和实践课时,我都强调学生在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的同时,每个实验小组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交流、讨论和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又激发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地主动参与活动,变换角色,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在实验中学习,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在氛围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将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三、新教材下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课前准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确定探究内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进展顺利,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是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遵循引导、质疑、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扩展的角度,由浅入深,实验性知识、递进性知识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问题”引领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观察性探究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矿质元素”教学中,我实施了“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1)回忆旧知: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2)情景铺设:这些化学元素为什么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展开思考:讨论的最终答案是:运用溶液培养法,确定具体的矿质元素。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了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下面以“植物的渗透吸水”为例来讲述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引入课题。课题的引入要先声夺人,或振奋人心,或引人深思,如:凉拌黄瓜久置后会出现很多水分,萎蔫的菜放入水中会变得坚挺。接着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打孔器取甲、乙、丙三块相同体积和质量的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30%的蔗糖溶液和等渗的盐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它们体积和质量变化。

2.提出问题。(1)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植物是如何吸水的?(3)环境溶液的浓度为何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我展示和介绍了渗透模型装置,并着重说明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难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漏斗内蔗糖的浓度高于烧杯内清水的浓度,那么水分会不断进入漏斗吗?为什么?归纳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4.提出假设。植物细胞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的条件。

5.验证假设。高二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在我的语言、情感的协助下,围绕问题按照一定的递进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讨论。教师应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任意发挥,充分表现自己,感受他人。我根据正面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出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此时可进一步提问:①是否一定用30%的蔗糖溶液?能否用10%或50%的蔗糖溶液替代?②如果用动物细胞做该实验,结果如何?

6.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包括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的活动过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证明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7.整合迁移应用。应用知识解决实验问题,如初步测定植物细胞的浓度;施太多的化肥以后,作物“烧苗”的原因,合理灌溉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通过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构建。

8.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教师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育并举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

〔摘 要〕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初步探索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一般规律。

〔关键词〕新课标 探究性学习 发现教学法 自主探究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这几年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农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三、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四、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