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记对民族的影响论文范文(3篇)
中国印记对民族的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张艺谋电影的美学渗透
张艺谋不仅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人,更是一个讲究实际、注意战术与策略的人,他所拍摄、执导的电影始终坚持着创新的思路,既能拍出具有自己电影独特性的风格,又能不断超越自己不同阶段每一部作品,力图每一部电影作品有其吸引观众的创新性。他的大多数作品在国内外获得知名奖项,被中外电影界人士所认同和赞叹,在国内外影响轰动。与此同时,评论界对张艺谋的电影也褒贬不一,其中争论较大的是张艺谋电影是属于纯粹的中国传统之道还是完全迎合西方受众的品味,以获得大奖的问题。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民族性 张艺谋的电影表现出了浓重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往往渗入了张艺谋本人的思考和立场。张艺谋电影的历史意识更多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批评精神和人文关怀,这种批评精神充满了个人激情和无与伦比的穿透力,人文关怀精神更多的体现出了导演本人的悲悯精神和同情意识。同时,他的一系列的电影作品中都呈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维护。 张艺谋所拍摄的十五部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中国符码。《红高粱》中的漫漫黄土就是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最有力的见证。颠轿以及颠轿歌、祭酒神以及祭酒歌,这些粗狂豪放的民俗更具有中国特征。《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中国民俗特征的大汇总。森严的陈府四合院、大红灯笼、挂灯、封灯、捶脚、京戏等,更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情。《菊豆》更是充满了中国印记。杨金山的院落、紧凑地染坊、笨重的木轮、拦棺哭殡、杨金山所在村镇的街道和建筑,这些都是中国典型的南方标志。《秋菊打官司》采用所谓的“纪实性拍摄手法”。这种纪实性更是《秋菊打官司》充满了中国民间风情,质朴的民间“纯绿色”语言,人物简单毫不修饰的装束,斑驳陆离坍圮的院墙和西北农舍,神韵丰盈热烈的大红辣椒,中国式年画,这种种所谓的“纪实性”的展示完全烘托出了一种中国的文化氛围。由此,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同时电影中的中国符码也为张艺谋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例如:《红高粱》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法国第五届蒙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张艺谋的这种不断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可以称之为张艺谋电影的中国民族特征的一次次成功。张艺谋电影的中国情结还有很多,比如,《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国山区的风土人情,电影《活着》中的皮影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乌篷船,《有话好好说》的京味十足的语言,《我的父亲母亲》中吃公饭、吃派饭、挂红、抬棺,《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豪华场面更打上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印英雄》中比武弹琴、击磬、沙盘练字、箭阵,《十面埋伏》的甩豆击鼓舞,《千里走单骑》的云南丽江小调。 总之,民族性是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旺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民族性的电影绝对不是好电影。当然,民族性和国际性本身被就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二者更是一种交融共生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产物。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必须深深地植入民族性,在民族性中寻找国际性的认同,这才是一种可以称道的简单事实。张艺谋正是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他的电影作品可以说是民族性展示的一种范本。 二、张艺谋电影美学观念 所有的美学观念只有融入了实践中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张艺谋的美学观念展现在了他的电影作品中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张艺谋电影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度都被张艺谋的美学观念所覆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俗代表了中国的独特品质。 张艺谋在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展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这种带有明显个性色彩的民俗意识充斥在张艺谋电影的各个方面。这种类型为中国的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填平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鸿沟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他们寻求到了获得国际舆论、跨国资本支撑并承受意识形态压力的可能性。”当然,这种认识并非无道理,然而,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断的创造中,艺术的形式会发生某种变化。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民俗,也根本不存在没有丝毫变化的电影,因为,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就没有文化的发展。通过对于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电影的民俗意识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其一,在民俗的展现中融入历史以及民族的精神气质。其二,民俗意识的张扬性,也就是说民俗意识的展现具有浓重的过分展示的成分。其三,在民俗的融入个人的思考和某种深深地忧虑和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当然,这三个特征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不可能具有平衡的意义。它们在不同的电影中具有不同的着色。 张艺谋电影的根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张艺谋自己也曾经说过:“我要把民族精神凝聚在作品中,只有民族文化才能超越各国的民族界线,促进彼此的了解,并改变我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形象。”可见,对于所有的艺术而言,民族文化就是源头,就是根基,就是血脉。一种艺术离开了民族文化的哺育,它就很难产生精神性以及艺术性的飞跃,艺术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那里才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从对张艺谋电影艺术的整体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张艺谋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命力依然旺盛,依然处在发展和变动中。然而,我们更可以断言在张艺谋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必然是一种恒常的状态,这些恒常因素正是张艺谋艺术未来新跨越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印记对民族的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中国20世纪动画电影音乐创作述评(上)
[摘 要] 中国20世纪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探索、创建与发展时期。动画电影音乐的表现是维系影片民族特征、塑造民族个性的重要方面,中国作曲家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风格,最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的积极借鉴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意象化的主动追求,它们与民族色彩极为浓郁的画风一起形成影响至今的中国动画艺术的独有特征。
[关键词] 动画电影音乐;创作述评;“中国学派”;民族意蕴
20世纪的中国动画艺术在伟大的社会与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历经了多重的磨难、求索与奋斗,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凭借自己的顽强坚守、不断自省与锐意创新,为“中国学派”的确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使中国动画艺术较早地显现出独特的文化积淀、审美取向和民族灵性。从而在20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两次艺术创作高潮期中,以数十部精美绝伦的佳作让中国动画蜚声海内外,并为国家赢得了60多座奖杯――这些熠熠生辉的成就今天仍让人感到由衷地自豪和叹服。
中国意蕴是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自立于世的关键因素。其中,除了画面中尽显水墨丹青之妙韵,音乐中也时刻飘散着黄钟律吕之谐趣,它们共同承载和张扬了世代沿袭并与时俱进的中华情怀。
“万氏时代”的爱国之声
上海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等人)是中国本土动画的先驱,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万氏时代”。从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他们陆续拍摄出30余部动画影片,1935年成功地制作出的《骆驼献舞》使中国动画彻底告别无声时代。
万氏兄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了位于临时政治文化中心武汉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他们制作出了四集《抗战歌辑》,采用了动画搭配歌曲的形式,充分利用电影这样一种直观生动的形式来宣传抗日,鼓舞民众的爱国热情,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欢迎。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刘雪庵的《长城谣》、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儿童歌曲《马儿跑》《满江红》《打回东北去》《巾帼英雄》《五月纪念歌》等。影片给人的印象是,动画主要是为直观和深入诠释歌曲的内容服务的,类似现在MV形式的歌曲动画。30年代末,他们又制作完成了颇具中国传统戏曲特色的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整片让当时的动画界耳目一新,其中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精致曼妙的青山碧水与音乐相映成趣,构成了鲜明的民族韵致。尤其是影片的尾声中,撼人心魄的声画效果显示出气势宏大的力量,隐喻着真理与正义的摧枯拉朽之势,这里的音乐对动画构成了事实的音效支持,成为剧情发展和表现的重要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万氏时代”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重要积淀和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有声动画电影的出现使音乐成为剧情表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将抗日歌曲形象化的形式,既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又直接扩大了诸多优秀歌曲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阶段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并未得到当时的主流音乐界的重视和支持,比如被誉为“硬骨头音乐家”的贺绿汀、被后世奉为“歌仙”的陈歌辛、“中国儿童歌舞剧的早期代表”黎锦晖、素有“歌王”之称的黎锦光等人虽都创作过优秀的电影音乐,却很难找到他们为动画影片创作的音乐作品,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美中不足的感慨。
“中国学派”的独特声韵―― “最美妙的音乐”
“走民族风格之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动画艺术家们共同倡导和遵循的创作原则,虽然10年间只出产了12部影片,但都显示出中国动画艺术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这些作品集中反映出一代动画艺术家对已有成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对未来的总体设计和前瞻――“中国学派”成为世界动画艺术中最为靓丽的一隅。
1956年,由著名导演特伟执导的《骄傲的将军》因始终坚持以民族性为根本成为“中国学派”的奠基之作。整部影片就像一部动画版的京剧,无论是唱腔道白、板眼节奏还是动作范式,都让人深切领略到了中华戏曲艺术的芬芳馥郁。片中人物造型积极借鉴了传统京剧的脸谱形式,如源自净角造型的大花脸,源自丑角造型的白鼻子等;音乐创作上则积极贯彻京剧中的板眼结构形式,坚持“悠扬委婉,声情并茂”原则,使整部作品在抑扬顿挫的戏曲锣鼓声中呈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审美趣味。这种秉承传统戏曲的动画音乐创作手法为以后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框架模式,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不言自明,《骄傲的将军》的成功为新中国动画事业的蓬勃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57~1965年,是20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生产的黄金时代。以中国第一家动画电影创作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依托,20多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作品为“中国学派”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动画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吴应炬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引人瞩目。在他的音乐中,到处找妈妈的小蝌蚪、善于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骑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勇敢保护羊群的小姐妹永远是那样的鲜活灵动,在一代代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吴应炬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恰逢中国动画艺术的第一个腾飞阶段,此时的“中国学派” 因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而声名鹊起,在世界的影响日渐广泛。吴应炬在1960年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编配音乐,为配合一代宗师齐白石笔墨风格的写意花鸟形象,作曲家精心创作了独具超然美感的古琴和琵琶乐曲,在浓淡相宜的画面流转中音乐回旋往复、轻拢慢捻,东方文化在氤氲荷香中余韵袅袅,让人迷醉留恋。吴应炬在音乐创作中准确把握中华各类艺术的共同旨趣,墨中五彩与乐中五声在影片中互为伸张,彼此交融,饱含水墨精神的乐声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化丹青灵韵的妙用。他的音乐与画面共同营建出超然物外的文化意境,为推动国产动画片在民族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插上双翅。
1963年,吴应炬为水墨动画《牧笛》写作了配乐,与《小蝌蚪找妈妈》不同的是,《牧笛》的故事情节铺陈完全依靠音乐来进行。诗情画意般的旋律与水墨大师李可染的画风和谐统一,形成了玲珑剔透、含蓄质朴的叙述风格,洋洋洒洒的水墨画图中浸润着音乐“闲庭信步”般的从容美妙,由南派曲笛艺术大师陆春龄吹奏的音乐旋律更让人陶醉在似有似无的水墨香薰中,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和”在“润物细无声”与“情满于怀”的艺术况味烘衬下完美地呈现,难怪美国新闻界赞誉《牧笛》的音乐是“在中国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牧笛》将“中国学派”的水墨动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电影、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统一可谓尽善尽美,浑然一体的诗情、画意和乐韵看似随意散漫实则巧夺天工,它们在艺术家的精美构思中共同编织幻化出了这部愈久弥香的东方音画。
1964年,吴应炬组织起上海电影乐团、上海京剧院乐队和新华京剧团乐队的豪华阵容,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配乐,光芒四射、威风八面的音乐旋律,斑斓靓丽、奇幻精巧的色彩构图,加之超凡脱俗、充满想象的神话故事使这部动画片一经问世就成为经典之作。影片的音乐极具京剧艺术的特质,动画角色的举手投足在腾挪跌宕、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展现出十足的舞台程式化,[二六][快三眼][流水][导板]和[摇板]等节奏板式应用得恰到好处,板腔音乐在这里展示出“形散神不散”的“七十二般变化”。喧闹生动的吹打乐、张弛有致的乐曲结构、一幕幕富韵味和韵律的矛盾沉浮、京剧等戏曲艺术中典型的韵白、武打和舞蹈动作,无一不铭刻中国式的印记,国粹的祥云托举着整部影片散发出如有神助的光辉。另外,在“玉帝观乐”和“仙女摘桃”两段场景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将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同乐伎的舞蹈及歌唱场面相融合,源出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在呈现出唐代燕乐婉约风格的曲调中显得舞姿蹁跹、婀娜动人。
1965年,吴应炬为60年代最后一部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写作了主题歌曲,乐曲因优美抒情的旋律和轻盈活泼的节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荣获了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音乐三等奖。这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惟一没有被打倒的影片以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展开,内蒙民歌的旋律因素被融入音乐创作,民族五声羽调式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马儿奔跑的节奏使画面更显生动欢快,而“天上闪烁的星星多,不如我们公社的羊儿多。敬爱的共产党……”这样充满蓬勃朝气的歌词,在赋予作曲家无限灵感的同时也成为时代精神的缩影。这部主题歌曲在1972年又被作曲家吴祖强和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王燕樵直接引用至大型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中,作为琵琶曲的主题动机,歌曲的旋律片段在音乐发展中被不断变奏展开,成为这部充分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指导方针的大型民族器乐曲的灵魂。此后,李德伦、小泽征尔等指挥家多次率领中外著名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公演这部作品,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因此成为中国音乐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美轮美奂的主题旋律和鲜亮瑰丽的民族特色一次次感动了听众,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动画音乐中的“英雄赞歌”。
今天看来,新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在“”前的发展是建立在音乐创作总体大繁荣的背景下的。短短的十几年间,虽然历经风雨但佳作不断,尤其是在创作方向上以民族主义为指引,坚持兼容并蓄、洋为中用的创作原则,为后世留下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曲《嘎达梅林》、交响序曲《春节序曲》等。这些作品虽然从音乐结构到写作技法都积极地吸纳了西方音乐的手段,但是在音乐主题旋律及内容表现等方面都有意识地以民族要素为核心。这种时代精神极大地感召了动画电影音乐的创作,以吴应炬为代表的作曲家主动恪守“中国学派”的艺术根本,灵活运用民族民间的、戏曲的多种音乐元素对动画电影画面进行了东方式的解读和阐释,使水墨动画电影的中国印记更加鲜明清晰,这种至今仍显夺目的民族情和华夏韵让我们前行中的回望不能不增添感动和自豪。
让人扼腕的是,“吴应炬时代”在噩梦般的“”到来时戛然而止,他的音乐在颠倒黑白的“休眠期”中,同众多优秀动画影片一道被当做“毒草”打入“冷宫”,在十余年的漫漫长夜中雪藏在一代国人的记忆最深处。(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 张惠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薛良.音乐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4] 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论稿[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
[5]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郑艺(1972― ),男,吉林白城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文化及音乐创作理论;钱今帼(1973―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及视唱练耳技术理论。
中国印记对民族的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浅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体现
1.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要重视“人性化”
人性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最实质的特性,包含人的了心里、情感、纲常伦理以及文化底蕴。而视觉传达设计则是一种艺术的再造与体现,主要是通过设计的图像来传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就是在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需要注入的一种情感,切实的将一些“人性化”元素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赋予作品以灵魂,给以观赏者以更多更好更美的视觉享受。这种设计理念发展成熟之后也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哲学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美国设计家普罗斯认为:“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分别是技术、美学和经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如今第四维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性。”人性化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所诞生的作品更能体现出人的心里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浓厚的艺术气息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视觉享受。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因此,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注入“人性化”元素之举势在必行。
2.视觉传达设计中坚持人性化的几点原则
目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坚持“人性化”设计是有价值的作品诞生的先决条件,出于对“人性化”的接受和深刻理解,设计师们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不言而喻就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身心发展为主导的一种原则,这不仅仅是时展的必然需求、还是历史得以进步的最好的体现。视觉传达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换言之就是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放在设计理念中,从理解和尊重的角度去分析人性特点,分析人的发展需求,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此外,还可以满足不同人的物质欲望,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质量有更高的追求。
2.1文化背景原则
针对文化的含义,广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生观、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人们劳动与生活的产物,客观的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中。设计虽然不分国界,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却区别很大。当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过久时,有些观念与生活方式必然会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思想或习惯甚至会根深蒂固。然而这些独有的文化底蕴就成为了设计师们解读视觉传达设计的背景知识。 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当把文化背景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样才能使得作品的内在文化更好的被人发掘与接收。
3.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表达的具体策略
视觉传达设计在注入“人性化”的元素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出的作品能否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赋予作品以灵魂和思想的同时感动受众,使其达到共鸣,让受众感受到更多的艺术气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3.1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由于人们先天的生理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选择倾向。譬如人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的范围是20Hz~20000Hz,并且喜好有规律震动所产生的声音;人类肉眼可视光光谱范围在380nm~780nm之间;还有一些特殊的颜色能够刺激到人们,使其心理发生细微的变化,红色极具诱惑,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相关研究证明,人处于红色环境之中,心脏会加速跳动,血液循环加快等等。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人实质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尽量使用可以让人感到心灵平静的和谐元素。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宣传标识设计,清颖洒脱的蓝、紫色主色系,开始愈发新潮,流线型的海浪上托起富有代表性的标志景观, 下方是随意洒脱的英文字母。 这一设计可谓是两全其美,既考虑到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又塑造了上海浦东新区既端庄大又轻松愉悦的旅游形象。
3.2充分考虑文化审美因素
文化审美因素是视觉设计作品审美者分析、理解和接受设计作品的重要因素。视觉传达艺术是将设计所需要注入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并借以传达信息的艺术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之初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审美特性。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该会徽的主体表现特色是其印章,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还融合了运动的特点,然后再通过巧妙的手法,艺术的再造功能将图案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形似现代“京”字的运动人形,极富中国独特的艺术气息,极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这一融合在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了国外的欣赏者,使得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3.3调动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
视觉传达设计出的作品是给予观众以视觉冲击和视觉相享受,但因为人的视觉、触觉、听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创造出的作品可以引起人们其他感官的感触,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设计时采用特殊的印刷手法、不同的材质可以给欣赏者以不同的感受,可以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体验作品的内在艺术气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视觉传达设计凭借其独特设计理念使得设计出的作品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审美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今社会,“人性化”的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门重要课程,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性出发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艺术感染力和潜在的价值观念。使人与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振涛.浅论视觉传达艺术创新[J].科技信息,2008(2)
[2]肖明辉. 视觉传达艺术实践探究[J].今日南国,2010(12)
[3]包艳琴.视觉传达色彩设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6)
[4]范飞.人性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