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经济与管理综合 > 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论文范文(4篇)

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论文范文(4篇)

投稿杂志推荐

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高职教师论文:高职教师的文化及解析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养策略

摘 要:教师的有效培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索新的教师培养途径和研修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多途径、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内涵素质;立足教育实践,以人为本,鼓励自主发展;多渠道磨课,彰显课堂教学智慧;构建“学、训、研、教”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素质; 培养策略

Abstract:Teacher's effective training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reform of teachers' team development request inevitably. Explore new teacher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model,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way to build and multi-channel growth platform, improve teachers' connotation quality; Based on education practice people-oriented encouraging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ulti-channel grinding class revea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sdom; Construct \"learning, training, research,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mod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er; qua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中流砥柱,是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经历着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各个学校的办学奋斗目标。作为办学前提之一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是尤为重要。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一大批德高业精的师资队伍,正所谓“名师铸就名校”,学校名师荟萃方可人才辈出。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内涵素质

采用多途径、多措施的培养与过程化、档案化的管理,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提高、拔尖的有利环境:开办各类培训班,吸纳各学科教师参与培训研修;开展多种教学比武,增加理论研讨、教艺切磋的频度与效度;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名师培养对象的个人发展进行实时关注与重点帮扶;建立进修深造机制,选送名师培养对象参加学历提高与专项进修培训;加大考察交流力度,选派名师培养对象到名校、重点学校进行学习锻炼;进行“星级教师”评比,形成名优教师梯队,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定向和定位。

二、立足教育实践,以人为本,鼓励自主发展

如何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自主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去发展?必须正视、尊重教师的需求、兴趣、爱好,不采取唯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从教师的特点或实际出发,在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实践中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从而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名优教师理论功底实、自我发展内驱力强,对此类教师,培训的对策是为他们搭建广阔的展示舞台,提供丰富的精神支持,使其对内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雁,对外真正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活“名片”。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他们业务素质强,自我要求高,工作积极主动,但其理论功底,教学特色离真正意义上的名优教师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他们通过理论学习,外出观摩,听取专家报告、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为他们“充电加油”,促进其尽快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并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新配教师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精力旺盛,但是 教育教学经验、协调管理能力不足,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学习、提升的过程。把对他们的引导和培训应该无微不至,不遗余力!每一项专题活动,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需要凝聚学校领导、名优教师悉心指导的身影。通过压担子,搭梯子,建台子,多管齐下,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多渠道磨课,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在磨课的过程中,有同伴之间的交流切磋,有师傅们高瞻远瞩的引领,有智慧的碰撞,有深刻的启发,有豁然开朗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对治学的严谨态度,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因此,磨课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磨课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知道,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课绝对不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协作体发展的主打平台。对青年教师来说,该“磨”的内容有很多,如教态、语言、板书、课堂应变、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需要反复打磨。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在给年轻教师磨课的同时,继续锤炼自己,扬长避短,向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靠拢。

四、构建“学、训、研、教”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

实施“学、训、研、教”一体化研修模式,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工作效益。通过构建以教研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训工作为支撑的研、训、教一体化研修模式,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整合,特别强调研究者与教师的密切协作,以达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互动性较强。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关各方形成合力,达到培训与研究的良性互动。二是针对性较强。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立即通过培训解决。三是实效性较强。可随时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

同时,我校注重创设三项机制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支撑。一是创设与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密切的业务联系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专家到学校讲学或参与教研活动、指导课题研究。二是创设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形成四支队伍(学校管理者、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齐参与、三种模式(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案例教学)共运作、两级培训(市区级、校本)循环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实施教师读书活动,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从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推选一批作为研究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校际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集合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交流,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实现教育共同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六个意识”(互动交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角色转换意识,质量提升意识)为指导,以联片教研为平台,以课堂为阵地,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为教师的交流与研讨提供更多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使学、训、研、教”一体化研修模式的实效性增强,除对教师进行现场学、训、研、教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教育科研专题网、教师博客等网络媒体为支撑的教学交流机制。开辟教学论坛,实现网上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提升,学校为教师创建年级间、学科间的交流网络,实现学科整合。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12-19

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民办学校特色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在民办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民办学校教师群体日渐成为影响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民办学校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能适应民办学校工作特色的教师队伍,而备课组是学校中结构最紧凑、思想最活跃、功能最纯粹、生命最旺盛的非行政性的业务型组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组的工作水平。加强特色备课组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备课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有五各方面: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个人实践与反思;同伴交流互助和专业引领。其中后三个要素起重要作用。加强备课组建设,有机整合影响教师成长的各种要素,使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专家型"方向发展,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提升组内整体水平。建设特色备课组是各备课组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它已成为当代规模办学的方向与追求。备课组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与研究人员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逐渐形成特色备课组

3、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备课组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研究活动搞得如何,与备课组的工作质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备课组建设的成功与否,影响到学校特色学科和特色学校的建设,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和改进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校本教研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按照"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构建"发展・服务"教育模式,围绕"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强化学校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学校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将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如何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文化氛围浓厚、具有特色备课组团队,切实发挥备课组职能,已成为大家研究的课题。

二、创建特色备课组的策略

(一)建立管理机制. 加强行政指导

有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备课组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备课组内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处正副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备课组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参加备课组教研活动,及时了解教师在教研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落实备课组工作计划,及时进行总结经验,指导备课组工作的实施。.

(二)聘用备课组长,明确组长职责。

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示范作用。因此,要选用"想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的教师来担任备课组长。不能论资排辈,尤其不能允许那些职称虽高,但工作热情不高的教师"出现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的现象。备课组长实行聘任制,采取个人自荐,年级组推荐,学校认定聘任的方式进行,实行一年一聘,被聘任一年后可续聘。

1、备课组长要潜心专研教材,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教材分析的主要方案,并分解到全组成员,组长应承担起主要单元课的研究任务和统编责任。

2、备课组长要及时制订备课组工作计划,整理保存课件、教案、讲义、试卷、备课活动素材等有价值的资料,为市、区、校先进备课组的评选工作提供依据。

3、组长应结合组内每位教师特点,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引导他们制定有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他们发展所需的氛围。

4、备课组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教学常规的督查工作,给予组员以合理评价。

(三)强化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备课组的主要工作是集体备课,基于务真求实的原则,集体备课要做到:

"六定",定人员、定主讲、定时间、定场地、定主题、定结论;

"四备", 备课标(考纲)、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

"四步",个人钻研--集体商讨--形成教案--反思创新;

②编写校本作业。本着生本理念,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要求,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加强命题研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编写校本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备足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空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因素,力求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良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因素,力求学生的特长发展。

(四)强化理论学习,促进持续发展

备课组应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研究,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想法。组长应积极帮助教师订阅各种教学资料,加强业务学习,加深理论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组长也应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积极加强外向型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备课组的活动形式,每个学期,组织本组老师外出学习,通过听课、交流,了解其他学校的备课和教学情况,取人之常,补己之短,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感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带入备课组,带入课堂,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整个备课组集体的教学水平。

(五)历练研修品质,打造科研团队

教学和教研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学校只有"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教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研型教师,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也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应努力成为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备课组要建立校级课题申报和立项制度,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坚持由教而研,以研促教,密联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炼小切口,开展结合教学实际的课题研究,以校内骨干和校外专家引领相结合开展有效指导。从而把备课组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科研型组织",用三到五年建设一个优势学科、品牌学科。

(六)结成新老帮扶,促进共同发展。

"师徒结对"活动是新老教师教学相长,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校的一项传统活动。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把关的中老年教师的表率作用,确定备课组范围内的结对帮扶,形成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局面。可在每学期通过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青年教师汇报课展示等活动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并组织同学科教师听课、评课,共同摸索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

(七)开展评比活动,建立奖励机制

听课评课活动是教师之间交流、研讨、评比的有效形式,组长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互助式的听评课活动,让教研既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使组内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讨论中成熟。。评课要评教学设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法与手段运用,课堂结构,课堂气氛,学生活动调控及板书、教态等方面,全组老师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力求通过评长论短,达到取长补短。

对于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充分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评优"活动,由备课组推出一批优质课、优质课件、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原创试卷,并逐级上报,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选拔竞赛活动,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研究、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教师终身教育的必然性,教师的终身教育决定教师教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教师教育需要将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职后提高一体化。在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 ,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本文拟从学校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描述 ,希望学校在发展中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 ,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新教师 培训制度 有效性 研究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教师终身教育的必然性,决定教师教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笔者以为,根据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需将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提高形成一体化。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起到稳定过度的作用,并起到使新教师提前就位入格的积极作用 ,而且有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健康发展。本文拟从学校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作简要说明,并侧重于具体实施办法的阐述,以及积极意义方面加以简单描述 。希望学校在发展中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 ,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1.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必要性

新教师是教育行业的新生力量,是学校未来教育的顶梁柱,肩负着传承教育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优化教育新资源,培养教育新生命,探寻教育新规律,发展教育新格局,提升教育新活力,创造教育新面貌。他们的稳定、发展和创造性的劳动将直接牵制着我国的未来教育事业。作为学校管理层面,如何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政策,有利于新教师更好更快的健康成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必然成为当务之需、当务之急。

2.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具体措施

2.1 新教师的就位定格培训常态化。

学校针对新教师的“新情况”,应对新教师进行就为定格培训,具体措施有:

(1)对新教师进行爱岗敬业培训。

新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参与工作的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但新教师的教育实践经历甚少,对教育行业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模糊的。学校应该在开学第一周对新教师进行爱岗敬业培训。其培训形式可以是座谈或讲座。通过座谈或讲座,可以向他们传达我国当前教育的大好形势,分析我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指明学校教育的发展目标,并明确提出新教师上岗后的努力方向;可以倾听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认识,对自身工作的初步设想,以及他们在当前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困惑等。学校针对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应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解除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扫除前进中的障碍或是困难,并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他们树起一面“教师光荣、教书光荣”的大旗。

(2)对新教师进行师德修养培训。

学校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师德修养培训,通过榜样的模范作用而使其潜移默化。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能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促使新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让他们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通过培训,能提高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学科修养,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品格,并具有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有远大的抱负。通过培训,使其具有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有一定的教学艺术魅力。

(3)对新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

新教师的教育经历甚微,对业务极不熟悉,需要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一是培训备课各环节,包括认识学生、学习课标、了解考纲、熟悉教材、掌握教辅资料的使用方法等。二是指导如何参与教研活动。备课是上课的保障,教研是备课的基石。通过教研活动的积极参与,解决新教师对教材的疑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问题,解决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问题,解决如何处理学生的疑难问题等。三是让新教师明确学校常态化的管理。首先是介绍学校的核心管理理念,介绍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职能;然后就班主任管理工作对新教师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管理工作,并对学生进行较好的管理。

2.2 建立“传帮带”活动制度。

为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的成长,延续学校名师工程建设,培养新型教师,促进新教师快速地向着专业化发展,学校需要建立“传帮带”活动制度。

2.2.1 明确指导教师的功能。

(1)关心、帮助被指导教师的生活及工作。

(2) 对被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含教案、导学案、上课、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及教研科研工作等),有指导记录。

(3)在培养新教师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培养新教师健康、快速地向专业化发展;每周听被指导教师的课,要有上课人的签名。

(4)指导新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素质与技能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力争获取较好成绩。

2.2.2 明确新教师的履职。

(1)每周至少听同学科教师的课两节,其中一节必须是指导教师的课,听课记录本上要有上课教师的签名;

(2)积极主动地争取指导教师的指导,有相应的指导记录。

(3)被指导教师的教案提前请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能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4)被指导教师每次上完课,要善于总结,并在备课本上体现教学反思。

(5)积极参加各项素质与技能方面的竞赛活动,服从安排,力争取得佳绩。

(6)新教师每学期开展“五个一”主题活动: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上一节研讨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案例并在备课会上交流,撰写一篇教科研或德育论文,完成一份培训活动总结。

2.2.3 建立激励机制。

(1)指导教师按期完成指导任务,指导效果好,经学校教科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检查合格的,按指导人数发放一定的指导费;指导年轻教师参加竞赛活动,根据获奖等级发给相应的奖励经费。

(2)被指导教师按时完成任务,教学与管理效果好的,学校每学年评出校园“十佳新人”,发放奖励经费,并作为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

通过“传帮带”活动的开展,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讲台,熟悉业务,提升能力。

2.3 为新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2.3.1 读好书成就美好人生。

学校应开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建设读书室,为新教师提供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新教师要定期阅读与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教学刊物;不定期阅读其他领域的专著,博览群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并经营好自己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促使新教师养成天天至少有半小时阅读的好习惯,在不断地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让自身成为一名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

2.3.2 抓课堂训练教学能手。

课堂是检测新老师能力的一个大舞台,故新教师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位老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新教师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自我总结、反思,以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独立的设计工作方案的能力。注重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交往能力的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教师的交往等),重视新教师与学生沟通和合作,使其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的能力, 会随时捕捉课内外学生的现状, 并具有一定的调控驾驭的能力。要求新教师多听高级教师、骨干教师的课,取其精华,用于自身实践。定时安排新教师上汇报课、观摩课等。通过对新教师的上课训练,促使新教师尽快成为学校学科教学能手。

2.3.3 搞教研提高业务能力。

开展教研活动是促成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设置学科教研活动时间(一般为半天时间),要求新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善于倾听别人的交流发言,做好笔记;同时,也要求新教师积极参与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征求意见或建议,并提出疑惑也求解答。通过专题讲座、视频学习、教研交流、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使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2.3.4 做课题提升业务素养。

学校要求新教师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从中探寻教育规律,寻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借助智者思想光芒,产生智慧的碰撞,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要求新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随笔,并进行提炼总结,积极撰写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争取在区、市级获奖或在省市级、部级刊物上发表,向中高级职称迈进,向校、区级学科骨干教师迈进。通过不断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使新教师成为一个爱反思、勤笔耕的、有良好业务素养的老师。

2.3.5 外派学习成就专业人生。

学校要善于给新教师搭建外出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有计划、不定期的派新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教研交流等,开阔他们的视野,更新他们的观念,转变他们的陈旧的做法,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发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好成绩。从而,也促使新教师努力向专业化迈进。

2.4 制定新教师成长规划。

教师的职业性质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新教师要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能手,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有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过程。学校需要给新教师的成长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要正确理解新教师成长规划。学校给新教师制定成长规划应建立在教师的业务发展提高层面,而非职位或是职务上的提升,而且也要因人而异。笔者以为,新教师上岗第一年应站稳脚跟,主动获取成为学科培养重点对象的新生力量的资格。其次,教完一个学段后(三-六年),在学科内拥有发言权和忠实的听众,即成为学科校级骨干力量。第三,在完成第二个学段中(六-九年),新教师要努力获取区级骨干教师资格,在本区范围内拥有发言权和忠实的听众。第四,新教师完成第三个学段后,应该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或是省市级骨干教师。第五,新教师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高级教师、研究员,或是省市级特级教师,或是部级特级教师。

3.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积极意义

建立完善的新教师培训制度,小则有利于新教师健康、快速的成长,有利于新教师迈向专业化道路;大则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定位,有利于区域教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祖国建设后备军的生成质量的快速提高,有利于中国早日晋升为世界强国!故,笔者以为,重视学校新教师培训制度的建设,不失一个有国人良知的教育领导群体的体面。这是一个造福人类、功德无量的举措。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