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医药卫生科技 > 中医学 > 中医与药学的关系800字论文范文(1篇)

中医与药学的关系800字论文范文(1篇)

投稿杂志推荐

中医与药学的关系800字论文范文第1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行薄层连续容积扫描, 并采取多平面重组(MPR)以及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后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中内膜钙化内移者8例, 血栓形成14例, 显示内膜破口10例, 假腔周围性钙化5例, 显示真假腔22例, 主动脉广泛性/局限性增宽13例。结论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全面显示夹层动脉瘤解剖信息, 临床对于瘤体分型、范围有更为清晰的掌握, 并可明确鉴别真假腔, 为本病诊断以及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充分支持。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多排螺旋CT;诊断;容积再现技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4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是主动脉疾病中较为凶险的一种, 死亡率极高, 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 患者入院48 h内死亡率为68.2%[1]。因此需找一种能确定夹层范围、部位及分支是否受累的诊断方法并选择最为科学的治疗方案对降低AD的死亡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 本文探讨了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入组患者均经过三维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排除标准:①感染;②冠心病、心肌病等其他类型心脏病;③患病前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医源性血管损伤;⑤凝血指标异常。其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61.4±4.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胸痛或后背痛。按照国际公认AD 临床分型 Stanford 分类法[2]将患者分为:A型主动脉夹层与B型主动脉夹层, 各15例。

1. 2 方法

1. 2. 1 三维CT血管造影 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 剂量按1.5~2.0 ml/kg, 注射速率2.5 ml/s, 延迟时间15~20 s, 扫描时间17~25 s。3D-CTA图像后处理:将原始图像传输至ADW4.4工作站进行重建。扫描所得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曲面重建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采用双斜位多平面重建技术观察局部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 2.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本次所用检测仪器为GE Inn-ova3100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采用 Seldinger 技术对患者左肱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 将导丝引入后在升主动脉处放置猪尾导管并行血管造影, 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 药物剂量为30~4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20 ml/s, 注射压力范围为600~800 PSI, 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对结果进行诊断。

1. 3 观察指标 ①主动脉夹层的破口的位置及数量;②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③左锁骨下动脉以及远端胸主动脉直径;④真假腔内钙化以及血栓形成情况;⑤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夹层累及范围。

2 结果

MPR可对主动脉弓受累情况进行观察, 可显示血栓形成、真假腔形态、内膜瓣内膜及破口入口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VR技术则可使空间情况得到直观而整体化显示。本组病例中8例内膜钙化内移, 22例显示真假腔, 14例血栓形成, 10例显示内膜破口, 5例假腔周围性钙化, 13例主动脉广泛性/局限性增宽。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后主动脉腔内血液进入主动脉中膜, 导致中膜分离, 继而沿主动脉长轴持续扩展, 最终导致主动脉壁处于二层分离状态, 临床又称之为主动脉分裂、主动脉壁间动脉瘤, AD的发病率为 (5~30)/100万, 并在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AD患者通常起病急骤, 病情进展快且较为凶险, 临床若未及时予以诊治, 则患者死亡率极高。

目前影像学是诊断AD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有超声、CT、磁共振及血管造影等, 但是上述影像学检测技术大多有所局限:①超声检测技术:在胸部大动脉疾病各类检测方法中, 超声断层显像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 为临床筛选胸部大动脉疾病和后续急救提供了有效支持。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 常规扫描可经及剑突下、胸骨上窝以及胸骨旁对胸部大血管进行观测, 但缺点是超声分辨能力相对较低, 导致图像直观性不足, 无法提供临床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所需全貌。②CT技术:CT检测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75%~88%, 且容易受到主动脉搏动以及呼吸律动影响, 因此图像质量较低, 导致主动脉夹层诊断过程中CT技术的应用价值受限。③MRI:可用于AD检查的MRI包括自旋回波MRI、梯度回波MRI、增强MRI、电影MRI、常规磁共振血管成像等, 其中MRI成像范围相对较大, 且不用造影剂, 可将胸腹主动脉解剖全貌予以清晰显示, 但对于管壁钙化则无法明确显示, 存在金属移植物的状态下检查结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检查费用较高, 耗费时间较长, 对于血管狭窄部或者分叉区域有较大几率出现估计过分或者误诊等现象[4];而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测技术具有无创性, 其最早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快速CT扫描彼此结合的产物[5]。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 多排螺旋CT扫描水平己精确到亚秒和毫米层次[6], 3D-CTA在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逐渐受到临床关注。相比于常规影像学检测技术, 3D-CTA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①安全。3D-CTA检查几乎无创伤和并发症的报道[7]。②快速。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增强扫描多在30 s内完成, 扫描后的数据处理和三维重建均在计算机工作站完成。③准确。三维图像直观, 分辨率高, 可清楚显示动脉疾病的形态、部位、数量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8]。本研究30例患者中, 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诊断发现:8例内膜钙化内移, 22例显示真假腔, 14例血栓形成, 10例显示内膜破口, 5例假腔周围性钙化, 13例主动脉广泛性/局限性增宽。

综上所述,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全面显示夹层动脉瘤解剖信息, 临床对于瘤体分型、范围有更为清晰的掌握, 并可明确鉴别真假腔, 为本病诊断及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充分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继全, 罗先富, 孙骏, 等.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造影(CTA)中的应用及其辐射剂量的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5):539-540.

[2] 孙春玲, 韩辉, 苏涛, 等.经胸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16(6):426-427.

[3] 张涛, 宋静.多排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吉林医学, 2013, 34(32):6750-6751.

[4] Clough RE, Waltham M, Giese D, et al. A new imaging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 using four-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Vasc Surg, 2012, 55(4):914-923.

[5] 肖彬, 白姣, 王春瑜, 等.彩超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价值比较.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1(2):157-159, 168.

[6] 闫军, 付娟.多排螺旋CT主动脉夹层(CTA)的诊断价值.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3):113-114.

[7] 尹广明, 吕俊锋, 穆兴国, 等.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10):1045-1047.

[8] 林伟, 李文波, 钱树森, 等. 3D-TOF 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4):527-530.

[收稿日期:2015-01-26]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