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信息科技 > 档案及博物馆 >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

投稿杂志推荐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1篇:孙英宝:我们快要绝种了

所谓植物科学画,与一般的植物画不同,不能随便发挥,有多少根刺,谁的位置在哪处,一点也不能错。这还要画画的人也懂植物分类,于是更增加了难度,但又不太挣钱,如今干这个行当的全国只剩下十来个人了。

图片提供 | 孙英宝

走进办公室,孙英宝正安静地在一张纸上“点黑点”。这是他7月30日刚接的一个活,画淡绿楼梯草标本的科学画。不具花的茎、雄茎、雌花序、雄花茎苞片、雌花蕊,这些有点像绕口令的植物特征,都要画在一张A4大小的硫酸纸上,用一台显微镜、一支铅笔、一支“小钢笔”,全部过程需要两三天。

如果是结构复杂的植物,这两三天“眼睛几乎都画瞎了”。所以现在像孙英宝这样还有耐心做植物科学画师的不多。用他的话说,“我们快要绝种了。”

紧跟着植物分类学走

30多年前的那次中国中草药大普查,让植物科学画师在国内正式成为一个职业――人们搜遍全国的种质资源地,能带回来的就带,不能带回来的就画。无数新种被发现的同时,专门的植物科学画师也诞生了。

“植物科学画是紧跟着植物分类走的。”植物分类学是孙英宝成为画师之前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植物新种的不断发现,科学画的绘制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你比如说兰科和蕨类要突出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画师专门只画一种植物,比如我们院的老师,他就是专门画苔藓的,画了十几年了。”

到现在为止植物科学绘画一直是“作坊式”的,师傅带一批徒弟,徒弟再带徒孙。孙英宝的祖师爷是从一九二几年就开始画植物科学画的冯澄如。

“冯澄如,冯老,是中国第一代植物科学画师”,后来的几批都是他办“培训班”教出来的。他自己几乎是“自学成才”,画功深厚,创办“江南美专”,还自行研究植物分类、植物形态学等学科。

2008年写《植物科学绘画小史》这篇学术论文的时候,孙英宝发觉,冯澄如在1959年编的那本《生物绘图法》已经不合时宜,“好多方法已经过时了”,孙英宝一边画画,一边总结最新的方法,画楼梯草所用的“点线结合”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减轻写意的成分,用繁杂的线条表现植物的细节。

根据植物的科属作画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花序、雄蕊苞片、叶片上的绒毛等一株植物所具备的科学元素,画师不能创新,只能借助肉眼和显微镜还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科学性。”

“科学画也有助于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科学画经常成为植物研究的参考工具,比如图书插画,跟DNA测序一样,是植物新种鉴定的必备素材。孙英宝记不得他十几年前画的第一张植物科学画是做了图书插画还是为新种鉴定所用,但他记得自己出师的大日子。1997年,中科院植物所开始编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几乎收录了我国所有的高等植物,图文并茂,一共10册,每一册都跟砖头一样厚。孙英宝参与了插画和校对,一直画了10年。

我的画法是中西结合

多年以来,孙英宝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近两个月的周末,孙英宝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画淡绿楼梯草是他要做的事情之一。出师12年之后,面对手头上的这幅还没有上墨的淡绿楼梯草,孙英宝仍不敢说已经手到擒来,“有的时候还是要打个草稿,校对的时候,细节不够科学还要擦了重画。”

“不具花的茎”是孙英宝首先要解决的细节。这些细节要求都是“甲方”提的,也就是让孙英宝画标本的人,淡绿楼梯草的“甲方”是中科院植物所的王文采院士。孙英宝指着标本上一段光秃秃的茎,“我要取一部分放到显微镜下解剖”,用0.3的HB自动铅笔画上内部结构,“还要标上比例尺”,也就是长多少、宽多少,它显然不是肉眼看到的那两条平行线。

画细节的时候,孙英宝桌角上包裹显微镜的那层塑料袋终于能掀开了,楼梯草标本的五处细节都要用到它。细节是折磨人的事儿,叶片上的每一根绒毛都不能错位,花亭上的每一处褶皱都不能消除。

显微镜下的不是最难的部分。“我画过仙人掌,它的刺像章鱼的爪子,交叉重叠,怎么办啊,数吧,我就一根一根的数。”相比较仙人掌,楼梯草叶缘的锯齿数下来就轻松得多,“找到规律就好了。”画了十几年植物科学画的孙英宝对付这些问题已经有自己的招数。

植物科学画如字,是谁的一眼明了,有的画师偏好用素描的方式表现,打上阴影,还有的偏好油画。孙英宝的画法比较中式,他喜欢用点和线条勾勒,这和他的国画功底有关,擅长写意。楼梯草的铅笔稿要勾一次,上墨的时候又要用钢笔勾一次。“画这些线条要连贯,有时候遇上一根长的,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的确,多了一个疙瘩,很可能就变了一个科属。

精细作业到了上墨这个步骤立马变成了“粗活”,要挥刀片,兑墨水。“铅笔稿遇到错误还可以拿橡皮擦,钢笔上墨的时候有错就只能用刀片刮。”孙英宝拿起刀片,顺便拉近墨水,“不是钢笔的碳素墨水,而是写毛笔字用的‘一得阁’墨汁,这里面有胶,快干,不会蹭得到处都是。”墨水的讲究很多,除了“指定用品”之外,还要稀释,“我一般是十比一,墨水十,水一,比例视情况而定。”

我们快要绝种了

植物科学画所需的道具一直都没怎么变,孙英宝那只“小钢笔”一用就是十几年,沧桑都表现在笔杆螺口处的几条裂纹上,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一点也不苛刻。即使这样,这个职业仍然“濒临灭绝”。

“我们快要绝种了。”作为国内第四批画师的孙英宝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感叹了好几次。“第四批”到今天只有十来个人,他们分别在华南植物园、昆明植物所、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孙英宝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我不是全职画师,我们院只有李爱莉老师是全职画师”,孙英宝指了指身后一步远的办公桌。书已经占去了那张桌子的二分之一,大多是植物分类学方面的。画楼梯草的空当,孙英宝还要做好多事。“我刚从内蒙古回来,过两天又要去,带傅老师的学生去采集标本。”孙英宝是傅德志的助理,当年这位“打虎英雄”的老虎纸模型就是孙英宝帮忙做的。

孙英宝还在林业大学在职读研,专业是农业推广――国内没有专门的植物科学绘画专业,大多都是农业或者园林专业下的辅修课。

门槛和时间是孙英宝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也是让众多想要成为画师的人止步的原因。上手是个漫长的过程,“你比如说解剖,可能解剖一个花苞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要解剖好几个,有些人就没有这个耐心。”价值和价格相差悬殊也让好多人犹豫不决,国外的植物科学画师相当于专栏作家,“他们画一幅上千美元,我们这一幅就200块左右。”

“你喜欢照片还是喜欢画”,孙英宝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问记者。他知道植物科学画师存在的必要。在孙英宝这里,一支铅笔胜过几千万像素的单反相机。“照片能够同时表现那么多细节吗,比如楼梯草的这个‘不具花的茎’、‘雄花茎苞片’?”相机只能捕捉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把发芽期、花期等不同时期的特征摆在一起,展现放大400倍的苔藓上的绒毛这些微观细节,都得靠“画”出来。

孙英宝现在画得少了,有时一个星期也画不了一幅,基本只画新发现的物种和化石,画化石的时候,他会更注重整体构图和细节科学元素的求证。他的精力主要放在“植物分类”课题组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上。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4楼的办公室是孙英宝最常待的地方,办公桌边挂着的是我国生物学的发源地,“静生生物调查所”的铅笔素描,电脑桌面是一片草原,透着桌子主人对植物的瘾。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2篇:兹德涅克.斯科纳的中国日记

1955年,兹德涅克・斯科纳作为捷克斯洛伐克文化展的主要艺术家来到中国。在中国逗留的三个月中,斯科纳结识了齐白石、李可染、艾青、吴作人等艺术家,并画了大量速写。中国的奇丽风光、风土人情以及通过与中国艺术家的交往所建立的友谊,都给他留下了初深刻的印象。而中国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他的作品,并影响了他整个后半生的创作,1960年,由兹德涅克・斯科纳绘制插图的《美猴王》在捷克出版,他截造出八十幅黑白章首尾插图和二十四幅全页彩色插图,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他在北京观看的京剧猴戏。他在把握书中各种人物鲜明特征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中国汉代画像砖、京剧脸谱服饰甚至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图像等多种素材,创造出一种对吴承恩笔下形象的全新阐释。这种新的创造,使“美猴王”等形像更国际化,是中国的“美猴王”在世界传播的最好注脚。

谁能想勤在他诞辰百岁之际,在他创造“捷克美猴王”形象50年后。在中国上海世博会之时,“捷克美猴王”又回到了中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兹德涅克・斯科纳画廊在捷克国家馆举办“捷克美猴王回到中国”的展览中,《美猴王》原作的动画片和互动书目首次问世。同时在北京的北海公园,在老斯科纳先生曾画过画的地方,画册《斯科纳的美猴王》隆重推出,并展示上海世博会展览盛况、斯科纳的纪录片以及在上世纪70年代捷克表演艺术家博赫尼亚克等受到斯科纳《美猴王》的影响,组织剧团在捷克各地巡回演出的照片。艺术超越了时事的风云变化,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跨过万水千山,因“美猴王”联结在一起。

我眼前有个黑色封面的日记本,书脊已基本脱落。翻开它,历经五十年后,让我再次追随兹德涅克斯科纳去游历中国。这本日记本可以说是图册而不是日记,所有引起斯科纳兴趣的,被他画下来,而不是写。日记簿中画了北海公园、台上的演员、颐和园等。仅有的文字笔记是他不想忘记的名字、电话号码、中国艺术的历史资料等。

在回忆录中,斯科纳写到,“感谢守烈克教授,是他引起了我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兴趣。他让我花250克朗买了两册敏斯德保写的《中国艺术史》,那时候我父母只给我350克朗一个月。虽然我整个月勒紧裤带,但它的回报使我一生中得到了许多快乐。到现在我还浏览其已经有点发黄的旧页,看当时的中国风景照片,那是对我们那个时代来说,既神秘又难以触及的国家。我买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想到大约二十五年后,我会亲自漫步在敏斯德保艺术史书中提及到的那些熟悉的地方,一向亲密向往的美梦突然成了现实。”

归国后,日记簿好像变成了斯科纳的中国档案,旅途中以及在旅途上认识到的朋友和所有有关的一切都收集了进去。

出行前,某某顾问在布拉格帮助他编写了简单的捷中词汇,教会他数字,斯科纳亲自用笔书写。还写了中国朝代简表以及“我护照里的姓名”即“斯科赖纳西”这五个汉字。1955年2月22日出了机票,旅程经过华沙、莫斯科、喀山德洛夫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及乌兰巴托,最终到了北京。2月23日是日记本里的第一天,斯科纳飞过贝加尔湖上空时记下了“山一一黑加青”,接着有一画,即用起伏不平的红条标出山顶的外形,上面写着,“青天”,“北方灰线”。起初日记本内字写得多,越将近未端画得越多。有时是遇到过的中国朋友写的汉字,基本都是名字和联系方式。

2月27曰星期天,斯科纳到达北京,在中国最初的笔记为书名称《伟大的中国美术传》,他住过的旅馆名称(西郊宾馆,十五页后贴着英语印制的名片),还有展览馆名称(苏联展览馆)。这些名称都用拉丁文字,按音译翻译过来的。

他记下日常生活必须用语,比如“去哪儿”,“公共汽车“,“汽车”,“男厕”,还不怎么恰当地附上北海皇家园林的白塔之画。北海公园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也是他日记本中画的最漂亮的画。第二处为古董一条街――琉璃厂,以及多种多样的其它古董店,比如在王府井街、隆福寺市场或荣宝斋木板水印作坊等。他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很深,在去中国之前(其实他也没想到会有机会去),以及归国多年之后,他是唯一一位把中国艺术描绘到油画作品中的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他曾几次参观了故宫博物馆(3月20、26日、4月21日),那时他把最吸引的事都记到日记本上。这些事物或多或少都出现在他日后作品的主题上,显而易见他主要对装饰画艺术感兴趣。在日记本上描述了古老宫殿梁架上的装饰画、窗栏、雕花灯,包括飞机上稻田之画也看作像装饰一样。

同样,他放弃中国字的意思,把汉字看作装饰。他在许多图画上运用汉字作为主题,选择了古式的没有笔画细粗变化的篆书,书写时不能随便即兴地写,不过这个字体充满形式完美,均匀齐整,这恰巧与当时给西欧先锋派以灵感的禅书法完全相反。日记本里关于篆书的记录有两次,一次是在故宫里画了天子古稀之章,第二次是临一位中国书协人的贴,是一家饭馆的名称,即“康乐”并记录了这两个字的意思。他也试着写行书或楷书(如数字、厕所、唐书名《麻姑仙坛记》等),但一看就知道是从来未接受过怎么写汉字的教育的外国人尽力地抄写的。

平常人也应该需要面包。斯科纳很细致地用词和绘画描写餐馆的接待。第一次似乎是在他来华后十天左右的一家穆斯林餐馆,也可能是离宾馆不远的东来顺。冬季特色菜“蒙古火锅”是他自己画的,同桌的中国人补写上了汉字,也描绘了就餐的形式,”切成小片的羊肉在煮开的清水里煮好,有各种各样的酱,取适量放到一个小碗里,把肉蘸在里面,就着吃泡在糖里面的大蒜,然后把白菜,还有什么白色的面条放八清水煮成面汤,用筷子吃。”

几天后,3月15日斯科纳第一次去王府井很有名的翠华楼饭庄。翠华楼就是后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的“北京诗人饭庄”,与此同名的图画(1956年)第一次在他的作品里使用汉字。盛宴开始之前是盛大的摆桌,玻璃杯里整理的精巧的像花样的餐巾吸引住了他,于是他把它画了下来。

午饭后,大家在饭庄前拍照,有诗人艾青、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斯科纳,作家及漫画家霍夫迈斯特。当然还有我们看不到的拍摄者。今日已成为传奇的人物都在这里相逢了。三月底在“诗人饭庄”斯科纳和大家又聚了一次,漫画家叶浅予也来了。4月5日斯科纳跟艾青在新开路上的康乐餐厅见面。斯科纳大多的集体活动是参加华君武在翠华楼安排的与其他中国画家的聚餐,当时华君武是美术家协会的高级干部,也担任《漫画》杂志主编的职务,很可能斯科纳日记上那张上面写着画家傅抱石和阳太阳地址的字条和琉璃厂的家古董访牌匿“怡文摘”是他写的。

看看斯科纳还跟谁相逢了?譬如古文字专家,以后的中国文化部部长以及布拉格查理大学名誉博士获得者郭沫若。他们4月21日在故宫博物馆见面,共同研究铸在古老青铜器上的文字。

斯科纳在上海参观过画家林风眠的画室,为布拉格民族美术馆的东方收藏品收购了三幅画。古老的青铜器使斯科纳看迷,据说他离开中国时口袋里装满青铜器,所以他的外衣有60公斤重。日记本里详细记载了购买笔记:在3月5曰购买

的齐白石的画35元,3月12日在琉璃厂11号商店购买的木头佛像,11号商店为大师喜欢的商店,3月20日观音菩萨雕像75元,3月23日带嘉庆标记太理石的观音,3月底在展览会上购买的李可染卷画(上面写着,“万寿山晨。1954年秋天画在颐和园”),4月23日购买了上述的三幅林风眠的画,5月2日(回国倒数第二天)购买长形的齐白石。只在林风眠的画写着买给民族美术馆,以此可想其他艺术品均为留给自己的收藏品,至于李可染画的情况已众所周知。

三月末,他去了李可染画展并买了他的画。除此之外,还见了齐白石,当时他已经92岁。也许他们没有谈话,可斯科纳仔细观察他并纪录了“红杖,红葡萄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左眼下有瘊子”。

为了纪念1955年4月15日在北京开展的“捷克斯洛克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斯科纳在日记本里贴了一张中国报纸的文章,标题为“同志等参观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展览会”。在照片上可看到穿浅色衣服的,他的左手旁边有捷克斯伐克代表团团长副总理、营养部部长杨国脞瓦。他的右手边一位高高的男人用抡起的手势给他指一个展品。展览会主要专注于工业,虽然介绍了什瓦宾斯基、古巴、博国内的作品,但文化部分比重比较小。展览会在规定期限内移到上海,在那里斯科纳安排了跟林风眠、吴湖帆和关良的见面,但由日记得出,他只来得及跟林风眠见了一面。

还有一周就5月4日了,这周内登上贵宾台观看了五一游行,都是简短的描写“天安门广场上的五一劳动节。青年人,军人立正。男运动员有旗帜,女运动员有环。和尚、尼姑都是光头。老科学家、宗派、少数民族、越南人。”该页空白处画着带着漂亮帽子的维吾尔族人画像,下一页继续简单的记录,“我们同胞在游行,杂技演员,鲜花的海洋,游行2 5小时,粉红色和紫色的小气球,透明面上有文字,所有游行军人立正。”

在日记本里剩下的都是让斯科纳心醉的、如画的戏剧。第一次看到猴王表演是在4月1日中国木偶剧演员联欢节,当时有中国南方剧团的各种各样的木偶表演。最后轮到美猴王的木偶表演。4月4日,斯科纳看到了标准的京剧美猴王,他在剧院画了六页,又贴上了报纸的文章。从他的记录能够看出中国的戏剧对他产生的强烈影响,譬如他把关良的名字特地勾画出来,表示他是戏台的舞美。他也看过绍兴剧,虽然没画什么,还是记录了所有的演员角色都是女的。在上海他每天去看戏,第二天去看杂技,第三天新疆歌舞。戏剧使他结识了美猴王,1961年他把美猴王画在他的插画中,画中的美猴王活灵活现。

这本日记描写了斯科纳跟那些被我们当作中国文化传奇人物的相逢,描写了很多只保留在日记本的句子和图画里的碎片样的真实的中国世界。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捷克现代艺术中,斯科纳带有中国色彩的作品一直闪耀着光芒。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3篇:美国妈妈的荷尔蒙故事

智趣教育:听着妈妈的荷尔蒙故事长大

柳素英出生于美国底特律,爸爸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名高管,妈妈是护士。

6岁的时候,柳素英开始思考一个孩子们都好奇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妈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送给女儿一本儿童插画图书,书名叫《你从哪里来》。书里是各种可爱的插画,犹如小蝌蚪一样的长着俏皮的笑脸,憨憨的卵子笑容可掬。当它们相遇后,就变成一个卡通形象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匣慢长大……

“可是,它们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呢?”素英好奇地问。

“这是一个长长的、关于荷尔蒙的故事。”

妈妈声情并茂的讲述让6岁的柳素英了解到,女孩成年后,会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喜欢上某个男孩。如果男孩恰巧也喜欢这个女孩,两个人就会相爱。爱情在荷尔蒙的催化下,会产生亲热的愿望。只有两人结婚后,可爱的才能去拥抱卵子……

对于敏感话题,柳妈妈从不回避。在妈妈充满智慧的引导下,柳素英认识到自身的美,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

柳素英14岁那年,爸爸不幸去世。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

尽管艰难,妈妈还是努力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品质。孩子们早就习惯经常去百老汇看演出,妈妈买不起门票,就带他们看演员排练。节假日做不到远途旅行,她带孩子们去附近郊游,去博物馆看各种展览。

和别的孩子一样,青春期的素英进入叛逆期。无论妈妈说什么,她都说No!很多时候,她根本没耐心听妈妈把话说完,就脱口而出:“Stopit(停)!”面对女儿的叛逆,妈妈并没有生气失望,她总是微笑着说“ok”。

长大后的素英问妈妈:“您当时怎么能忍受?”

妈妈笑了:“妈妈也在青春期叛逆过。叛逆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紊乱造成的。这个时期,就喜欢跟父母过不去,父母只要说东,孩子就要往西。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茫然的,因为家长指了个方向,于是就奋不顾身奔往反方向。家长态度平和,孩子也就没有了往反方向狂奔的动力,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

崩溃时刻:妈妈是照亮黑暗的太阳花

2001年,柳素英到中国留学,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结束了白天辛苦的学习,柳素英迎来自己最快乐的时光,身在美国的男友每天都给她写电子情书。他的火热激情照亮柳素英的每一个夜晚。

终于盼到寒假,柳素英归心似箭地飞回美国。在男友住处,直觉告诉柳素英,屋子里有异样。眼前激情依旧的男友,让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觉。坦率的她以开玩笑的口气说:“我觉得这里好像有别的女孩的气息。”

“是的。9月你去中国后,一个女孩住了进来。”

“你每天都给我写情书,每天都向我表达你的爱。”

“男人的情感和身体是可以分开的。”

“如果我没去中国留学,你会忠于我们的爱情吗?”

“我不知道。”

柳素英再也忍不住了,夺门而去。柳素英和男友帼识相恋于大学校园,当时柳素英读本科,男友是研究生。两人的相恋不仅有当下的甜蜜美好,也有对未来共同的憧憬与计划。

原本坚实的恋情和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竟如薄冰般被欺骗和背叛瞬间击碎。一瞬间,她甚至想快些斩断痛苦,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柳素英想给妈妈打个电话,算是与她告别。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柳素英放声痛哭。

“宝贝,妈妈现在就去你那里陪你,如果你真的不想活下去,至少让妈妈再见你一面,妈妈很想抱抱你……”

为了满足妈妈的愿望,柳素英回到自己的住处,哭泣着入睡。等她一觉醒来,屋子里飘着熟悉的面包香味。清晨的阳光洒在妈妈身上,妈妈坐在床边,微笑地看着她。

妈妈灿烂的笑脸像一朵太阳花,温暖着如置身冰窖的女儿。屋子里打扫得纤尘不染,餐桌上摆满妈妈亲手做的女儿爱吃的美食,花瓶里插着新鲜的玫瑰……

来自妈妈的爱与家的温馨,让柳素英自杀的念头变得淡薄。

“妈妈,我完了。我之前那么爱他,以后我再也不会爱了。”

“妈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外公爱你外婆吗?”

“当然!他们是我见过的最相爱的夫妻。”

“可是你外公在参加二战时,曾经在法国爱上一个法国女孩。与那女孩分手几年后,他才认识你外婆。”

柳素英知道外公与外婆都是波兰人,后来移民美国。外公竟然与一个法国女孩深爱过,这是她没想到的。

“我外公也许不怎么爱那个法国女孩。”

“不!那段感情对他来说很珍贵。他给他的每个孩子都取了法语名字。这就是他对那段美好恋情的纪念。”

“他怎么还能爱上我外婆呢?”

“起初也许不爱。但是你外婆又漂亮又优秀,渐渐地,他也就真的爱上她了,随着时光推移,爱意渐深……人的感情并不是一个横截面,一段感情结束了,也许会有更美好的感情茁壮成长……”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柳素英像回到童年―样,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妈妈还为她买冰激凌、巧克力、鲜花、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妈妈用她的正能量迅速弥合女儿内心的创伤。

“我爸爸去世7年了,您怎么不再恋爱呢?”柳素英开始关心妈妈。

“爱情需要顺其自然,我还没遇到合适的恋人。”

“这么说,您并不是刻意要为我爸爸,或为我们选择单身?”

“遇到合适的恋人,妈妈自然会恋爱。”

妈妈的直言相告,虽让柳素英有些失落,但内心和妈妈更贴近了,因为她知道妈妈不会骗她。

最美闺蜜:贴心呵护“姐妹花”

柳素英再次恋爱后,好奇地问妈妈:“高潮是什么感觉?”

妈妈认真地说:“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您和我爸爸结婚那么多年,您又是护士――”

“书本上写的只是一个大致概念,并不代表每个人的感觉。我和你爸爸结婚不久就怀了你,之后你妹妹和弟弟又相继出生,我和你爸爸都很辛苦,我没体验过高潮。如果不是你爸爸那么早去世,我相信他会让我体验到。”

妈妈的坦率使柳素英意识到在妈妈这里没有交流。这种无话不谈的亲密,让她体会到安全和贴心。

得知女儿的新恋爱对象是一个中国男孩,妈妈有些担忧:“亚洲男人一般都有大男子主义,又过于注重细节。我怕你们处不久,到时你又要承受失恋的痛苦。”

尽管妈妈这么说,柳素英并不打算放弃恋情。妈妈的话也许有道理,但爱情毕竟是自己的,不去经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妈妈所说的细节,不久就显现出来。男友与朋友们聚会,带柳素英一起参加。席间,柳素英的男友与几个女孩聊得火热。后来,男友跟柳素英调侃:你不吃醋吗?”

“如果我吃醋,心里难受,我会说的。”

男友听了,不悦地说:“真没吃醋啊?那说明你不爱我。”

“我们都是独立的人,你有跟别人聊天的自由。她们漂亮优秀,愿意跟你聊天,说明你有魅力。我的男友有魅力,我应该高兴,为什么要吃醋?”

柳素英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因为工作原因常去各地出差。一次,她去香港出差20天,没有给男友打过一个电话。等她回到北京,男友问她:“你不担心我在北京被别的女孩追求?”

“如果要我每天给你打电话,你才能忠于我们的爱情,这样的爱情靠谱吗?”

中秋节,男友准备带柳素英去内蒙古见他父母。柳素英认为时机不成熟,拒绝前往。“在美国,只有准备结婚,才会拜见双方父母。”

“谈恋爱不就是为了结婚吗?”

“你是我男朋友,不是未婚夫。”

“男朋友和未婚夫区别很大吗?”

“男朋友有可能成为未婚夫,但不是必然。”

最终,两人由于观念不合,还是分手了。

失恋后,柳素英想起妈妈的告诫,心情低落的她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得知女儿失恋,妈妈从美国飞到北京,陪伴抚慰女儿的心灵。

2013年春,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柳素英,她终于体会到高潮了。柳素英高兴地说:“真的吗?您恋爱了?”

“是的,他人很好。”

柳素英很为妈妈高兴。可惜妈妈的恋情只维持了几个月。两人是异地恋,没有办法结婚,只能结束。

尽管妈妈轻描淡写,柳素英却知道妈妈心里一定不好受。她请假飞回美国,为妈妈烹饪中国菜,给她表演中国京剧……

接受采访时,柳素英说:“等妈妈退休,我想在北京为她找一所国际医院,让她在那里工作。我妈妈这么多年已经离不开医院了。我不会再让妈妈辛苦工作,也不想让她因无事可做而失落。在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我最亲的人。朋友聚了又散,爱情缘起缘灭,妈妈的爱是我生命的港湾,她是我的最美闺蜜。”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4篇:高端生活30年

30年不完全记录

1979年,第一个国外品牌广告,雷达表

第一场时装表演秀,皮尔•卡丹

1983年,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

第一次出境游,“港澳探亲游”

1984年,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

第一辆民用车,大众公司生产

1985年,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1986年,第一辆私家车,车牌号“Z0001”

1987年,第一个“大哥大”用户,诞生在广州

第一家肯德基中国店,北京前门店

1988年,第一家卡拉OK

第一个中国公民出境游国家,泰国

1990年,第一家私人会所,皇家俱乐部

1992年,第一间路易威登专卖店

1996年,第一架私人飞机

1997年,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1998年,第一家会员制游艇俱乐部,浪骑游艇会

2003年,第一位私人岛主,王树春

2005年,第一次奢侈品展,上海Top Marques 顶级私人物品展

在2008的开端回头去看,过去三十年的光芒是如此耀眼。在起点的1978年,那个灰暗的、死气沉沉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清晰的遥远,三十年的时间,繁华与靡丽就改换了这个国家的容颜。

这是成就了光荣与梦想的三十年。

在当时,即使是再有洞见的预言家,也不敢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作出轻易的判断。1978年的中国,已经与外部世界隔离得太久,彼此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这一年,两个芝加哥年轻人Ward Christensen和Randy Seuss开发出了史上第一个BBS,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降生,迪斯科的热潮开始侵入到全球的各个家庭,而在中国,一个北京人到上海,发现当地的书店“居然”在“开架卖书”,他觉得十分新鲜,便给报社写信,希望在全国推广这种好办法。

强烈的反差使得任何人在谈论中国的未来时都显得小心而谨慎。这一年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了“年度人物”,这家有着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周刊选用了一个精心考虑的标题:“一个崭新中国的憧憬”(Visions of a New China)。要等到八年之后的1986年,邓小平再度被评为年度人物时,他们才大胆地用了如下的评语,“改观了中国,改变了世界”(Transformed China, Changed the World)。

这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贯穿全年的主题是真理标准的讨论,年末,将被永远载入史书中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并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新年就这样到了。

从这个新年之后,中国这头睡狮就开始了她苏醒之后震惊世界的奔跑。从1978年到2006年间,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无数普通人开始了从一贫如洗到万元户、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跨越,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被写进法律条文里……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时代的洪流改变了。

尽管书写历史的人不会关注个体在时代的中的呐喊、激动、苦闷与幸福,不会记得他们曾经被改变的生活,但是,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历史最鲜活的画面。这就如同在官方的文献里,不会记录肯德基进入中国的时间与意义,但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他也许一生都会记得:第一次出国时,在陌生环境的包围下,他看到肯德基熟悉的招牌时“亲切得想哭”的感受。所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今天,本刊专门推出了这样一期专题,来回望那些曾经被我们仰望的生活,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成为现实,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周遭的世界。

万物生长的春天(1979-1984)

年代关键词:接吻、广告、时装秀、高尔夫、港澳游、私家车

年代最流行语:万元户最光荣

① 人民需要接吻

1979年第5期《大众电影》杂志在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王子与公主接吻的剧照,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位新疆读者用异常激烈的言辞写信责问编辑部:“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

应这位读者的要求,《大众电影》将这封来信刊登在了杂志上。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编辑部就收到来稿11200余封,赞同这位读者观点的不到三分之一。在此前,文艺作品中的禁欲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爱情被彻底清除出银幕,叙事中所必须涉及到的感情生活也被处理得可笑,甚至荒唐,别说接吻,就是牵手都少得可怜。

可是肉体上的需求是绝难禁止的。人类的每个器官都表达着一个天然的需求,血液要循环,心脏要跳动,肺部要扩张,要寻找它自然的终点。人民当然需要接吻。所以当《生活的颤音》开演时,万人空巷也就在所难免――这部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滕文骥、吴天明拍摄的电影中,首次出现了男女主角接吻的镜头。全国人民都开始了疯狂的购票,等待激动人心的一刻到来。

每一场的上座率都是百分之百,许多地方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还临时增派了消防官兵到影院驻守。换到现在,恐怕小泽圆和武藤兰同时上阵都没有这么高的的号召力,而且据说男女主人公接吻时嘴上还贴了层膜,但这并没有丝毫减弱接吻镜头让人们窒息的能力。“终于,男女主人公的嘴唇贴在了一起。所有人都吃力地注视着他们的嘴唇,想证实一下他们的嘴唇上是否贴着一层薄膜。场内静得可怕,甚至可以听到暖气管内回水的声音。但是很遗憾,男女主人公蜻蜓点水般的接吻刚刚开始,便被破门而入的女方父母打断!电影院里一片失望的哗然。”

中国电影第一吻就这样结束了。

但是从此之后,人们逐渐告别了愚昧的禁欲主义年代,公园里马路上公开谈恋爱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大家不再表现得偷偷摸摸的,像做了亏心事一样了。

② 为广告正名

1979年,是万物初生的一年。因为有许多的新鲜事物涌现,以致在当时的报章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争先恐后”、“万人空巷”一类的词语。1979年3月16日,那天的上海黄浦区商场就是这样一种景像:络绎不绝的人挤到手表柜台前,询问能否买到某个品牌的手表,得到否定回答后的人失望离去,更多的后来者又赶来询问。

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市场做广告的外国品牌――雷达表,就这样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建立了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因为在前一天,“雷达表”的广告同时出现在了上海电视台和《文汇报》上,由于时间和操作上的原因,电视广告是用英文解说的,只是配上了中文字幕,而《文汇报》上的通栏广告甚至使用的手绘插画。有三款手表被当作了主推产品:雷达女庄自动日历首饰表、雷达男庄永不磨损型石英表、雷达男庄自动星期日历表,诉求是“现代化的手表”。尽管当时懂英文的人不多,广告词在今天看来也毫无新意,这条广告也已经足够吸引与洋货隔绝了30年的消费者了。

实际上,要到4年之后,雷达表才真正进入国内市场,而那个时候,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成为了当时高端名表的代表。在这之后,和雷达表使用同样策略的还有香港的金利来等品牌,它们一同成就了中国人对品牌生活的想象。

不过,雷达表并非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条广告。有据可查的是这年的1月4日的《天津日报》,上面登出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的广告,这则广告也成为了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这家第一个做广告的公司就是后来推出“蓝天六必治”牙膏的天津牙膏厂,那个津味十足的电视广告一炮走红,甚至广告里的一句“吃嘛嘛香”的广告词还成为了流行语。

电视广告在这年也开始出现了。3月9日的晚上,上海电视台转播了一场国际女子篮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播出了一则广告――画面上是当时的著名男子篮球运动员张大维和他的伙伴们,在一场比赛后津津有味地喝着新制的饮料“幸福可乐”。这一举动甚至让正看着比赛起劲的观众们怀疑是不是播错了节目。实际上幸福可乐并不是第一则电视广告,第一应该属于“参桂美容酒”。这则广告诞生于1979年1月28日下午3点05分,是用16毫米彩色影片摄制的,播放长度为1分30秒。这一天,是1979年的正月初一,压抑多年后,中国观众终于收看到了第一条电视广告。当时《大公报》一名记者为此发表评论说,“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

③ 第一场时装秀

如果要为中国的风尚生活写一篇备忘录,皮尔•卡丹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确实是最早的。

1979年,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只限专业人士参加的时装表演――当然,那时候的中国本没有所谓的时装专业人士。不管怎么说,这次表演都开创了时装表演的先河,并且带来了一个新鲜的概念:时装模特。

两年之后,他就建立起了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队员们的身份五花八门,有会计,有有服务员,还有纺织工人,从来都没有听过说还有模特这个行业。开始训练时,卡丹拿了200多套衣服放在他们面前,所有人就哭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装束几乎是千人一面,不管样式还是颜色,大家问了他一句在当时看来很天真的话,“以后我们中国人是不是都能穿上这样的服装?”

于是皮尔•卡丹这个名字,一度成为了先富人群的高尚首选,人们认为能穿上一套“皮尔•卡丹”才算对得起自己。如今,皮尔•卡丹在中国被广泛抢注,无论是衣服,皮具,还是瓷砖。无论多么遥远的乡村,你甚至都能看见皮尔•卡丹的影子。

在上海,本土的时装模特队也出现了。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景观,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是先有时装,才会出现时装模特,中国则恰好相反。1980年11月19日,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悄然诞生,首批19名队员全部是从服装公司下属78个企业的近3万名职工中挑选出来的。三个月后,他们的首场表演在上海友谊电影院拉开序幕。这一天,舞台后面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明当时模特的职业环境是多么艰难:一位女模特的父母听说女儿要穿一件一只肩膀在外的晚礼服表演,立刻赶到现场,阻止女儿穿着这种袒胸露背的衣服。为了尊重他们的意见,模特队的领导只好让这位模特披上一条长长的飘带,以便在背对观众时可以部分地遮住后肩,当演出终于成功后,这对老派的父母依然心有余悸:“今天敢露一肩,明天可露双肩,后天就要露大腿和胸脯了,像话吗?”

④ 挥杆高尔夫

这是浮华、热烈的80年代初,乱象横生,但是生机勃勃。喇叭裤、录音机、卡带,几乎成为了时代的象征,城市里的年轻人迅速本能地拥抱了这种生活,他们恋爱、打架、抽烟、听邓丽君――香港的流行文化旋风从那时起开始北上,并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席卷了一代人的青春。

香港带给内地的当然不仅是流行文化,发达的市场经济、更高的生活水准,使得它在自觉不自觉中担当了内地新的生活方式的启蒙教师。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讲过他自己的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带着儿子坐火车回老家太原,到午餐时间时,同车的一个香港人从包里拿出一包方便面――那之前郑渊洁还没见过方便面,当然不知道是什么,然后看到香港人往碗里倒上开水,过一会居然就能吃了,这让郑渊洁感觉太神奇了。儿子吵着也要吃,郑渊洁于是跑过去问对方那是什么东西,香港人白了他一眼说,“杯面啊。”

有风自南。新生事物就这样从香港传入深圳、广州,然后席卷全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就是港商霍英东先生在广东中山投资兴建的,在今天,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已经有了数百个高尔夫球场,权贵精英们悠闲挥杆时,大概无法想象,20多年前兴建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时,施工人员竟然会“聪明”地把灌溉设备架在空中,一根根管道在半空喷水,让球场看起来就像菜地一样。

1981年,霍英东提出要在广东兴建高尔夫球场,并得到了当时在广东工作的杨尚昆的支持,1984年8月,以“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内第一座高尔夫球场。由于最初铺种的草种与当地气候不适,球道积水厉害,疾患很多,后来试种百慕大草成功后,更换了草皮,打球的客人才逐渐多了起来。当年圣诞,俱乐部到中山当地的学校挑选了19名球员,组建了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球队,这支球队后来成为中国职业高尔夫的第一代种子。

作为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奇闻趣事自然很多。1986年,俱乐部顾问、前“高球皇帝”帕尔默给马来西亚国王发去一封贺卡,其中提到了建成不久的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国王误以为阿帕尔默本人邀请他来中山打球,便高兴答复自己将如约前来。这位国王是位高尔夫发烧友,再解释已无济于事。好在中马两国早已于1974年建交,最终,国王带着同行的8位公主和80多箱行李来中山打了一场,不过成绩如何,外间倒是不得而知了。

⑤ 港澳游 境外游

1985年之前,通常的汉语字典中没有“旅游”这个词语;1982年之前,国家旅游局还不叫作国家旅游局,而是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一个以接待外宾为主的外交机构。此后它开始主管着一个产业―――“旅游”。从此,旅游作为一项服务产业,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了。

才短短二十余年的时光,旅游几乎成了中国人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连出境游都越来越平常了。2007年12月,美国也正式成为了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尽管价格不菲,但是前往旅行社报名的游客仍然十分踊跃。

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出境游却是一件耗时庞大的工作。人们最早的出境游起源1983年广东地区的“港澳探亲游”,广东国旅作为国内第一家办理出境游的旅行社,一路盖了70多个章才得到批准。当年11月,广东第一个40人左右的香港团出发,主要由政府官员、华侨、港澳眷属组成,结果还出现了一名游客滞留不归的现象。由于当时香港和内地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许多赴香港的探亲团中有不少是游客专门赴港相亲的,期望能嫁个有钱的香港人。

当时的赴港旅游探亲旅行团实行严格的“配额制”,赴港需要经过烦琐的程序。首先要有香港的亲属出面担保,通过他们在香港指定的地接社交钱。然后,游客凭借香港亲属寄过来的收据凭证,到指定的旅行社办理港澳通行证手续。

到1984年,“探亲旅游团”扩大到了其他省份,不过名额仍然很严格,全国每年仅有几千个名额。开放之初,香港游的行程报价16000元,但供不应求,几千人同时报名,排期最长的从申请、交费到出游需近一年时间。当时去香港,只有八日游及十日游两种行程可供选择,游览浅水湾、太平山顶、海洋公园等景点。一位当年赴港的游客回忆,1984年他去香港,来自不同省市的游客分头坐火车到广州集合,当晚住在华侨饭店,第二天再乘大巴从深圳罗湖桥进入香港,不像现在有直航香港的飞机。

⑥ 私家车时代到来

1984年,是一个充满着暗示和悬念的年份。英国著名讽刺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1949年创作了一部虚幻预言小说,书名为《1984》。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虚幻中的1984年生活在一个叫欧什尼亚的极权专制国家。

当1984年真的到来的时候,世界并没有像奥威尔描写的那么恐怖。相反,这似乎是充满伟大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了划时代的Macintosh家用电脑,这一天后来被《时代》杂志评价为个人电脑大众化普及的第一日。那则经典的、充满暗示的电视广告描述了这个时代的到来:一排排面无表情,机器人似的光头男子走进一个阴森森的大厅,坐在那里接受一个从巨大屏幕上映出的“大哥”模样的人的训话。这时一个手握三尺铁锤的女子冲进了大厅,她在守卫的追逐下将“大哥”训话的屏幕砸得粉碎。这时云开雾散,光芒四射,一个低沉的男声伴随着屏幕上映出的文字:“ 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会Macintosh电脑。而你也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成为‘1984’。”

这一年,中国人收获了他们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国庆三十五周年的庆典上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大众推出了他们的第一辆民用车。有人曾统计,中国第一批私家车的车主或多或少都与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那有关,桑塔纳也因此孕育了几代人的“桑车情结”。两年之后,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中国人的私家车时代正式宣告到来。

由于“沪AZ”代表的是中国第一批私家车的牌照,一直享受着人们的追捧,上海车牌里黑市上要价最高的就是沪AZ当中排名靠前的牌照。一个数字中上的沪AZ牌照,几年前的正常拍卖价就已相当于上海一套一居室的房价。去年一辆带沪AZ牌照的BMW7新车申请报废,因为受到现行的上海市牌照管理制度的限制,只有报废车辆才能享受到保留原始车牌号码的待遇, 车主为了保留心爱的牌照放到新车,索性牺牲一辆宝马。

补充阅读:一张1982年的豪华婚礼支出单

喜筵:60元×8桌=480元

喜糖:200元

婚礼租车:60元(两辆前苏联的拉达车,杏黄色,当时算好车了,很难租到)

照相:50元

家具:500元(自己做了一部分)

电视机:420元(东芝12英寸黑白电视)

录音机:610元(夏普)

衣物、被褥:500元

另外还有单位分房的房租:1元多/月

总计:2820元

新郎月收入:41.95元,婚礼费用相当于他67个月的总收入。

躁动与不安的青春(1985-1992)

年代关键词:大哥大/肯德基/卡拉OK/新马泰/顶级时尚品牌

年代最流行语:全民下海

⑦ 大哥大的光辉岁月

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像大哥大一样,在退市时都还保留着骄傲的价格,在它的光辉年代里,手里拎着大哥大几乎等同于财富、地位和权势,虽然功用都是无线通话,可是无论今天多么昂贵的手机,都难以在人们心中唤起能和大哥大相媲美的震撼。十余年之后,它改头换面,从黑市中卷土重来,成为八十年代生人的怀旧玩具。

大哥大,这个名字的具体出处已无法可考,广泛的说法是来自香港电影,里面的黑社会头子叫“大哥大”,而他们的手里往往拿着一个跟砖头一样的黑家伙。时间长了,人们将那个能够通话的黑家伙也叫做“大哥大”。这实在是一个贴切的名字,属于那个躁动的暴发年代,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和炫耀达到鼎盛的年代,两手七八个金戒指的人比比皆是,但根本不算什么。在当时,做得最出色的当属温州人,在那里,有派头的人请客,必上两道汤,一道汤是海鲜大盆中飘浮一只百元美钞折成的小船,是为“一帆风顺”,另一道汤是海鲜大盆中再浮一小盆,上面有规则地摆了十只进口手表,在座各位一人一表,是为“表表心意”。

第一批大哥大的用户出现在广东。1984年起,香港地区的香港电讯、信联、和记、CSL等几家公司已经开通了模拟移动电话系统。所以在1987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畅通与港澳的通信往来,也为了为第六届全运会提供通信服务,广东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移动通信服务。因此,全国第一个大哥大用户就在广州产生,他就是现任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的徐峰。

当年11月,一位在广东省邮电局的亲戚告诉他,邮局为了配合六运会,属下的无线分局准备推出第一批共100部模拟移动电话,如果徐峰喜欢的话,可以帮忙办理。徐峰自然兴奋不已,在亲戚的帮忙下,他成了中国首位大哥大用户。

“当时邮电局的人还不知道这手机应该卖多少钱,他们叫我押下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先把手机拿走。”徐峰说。这是一部NEC模拟手机,拨打电话需要拉出天线。后来徐峰为这部手机花了近2万元,相当于当年一部丰田牌农夫车的价格。

当时首批100部模拟手机的号码,是六位数字的短号,号段从901001至901099。出于广东人“吉利”偏好,他挑选了901088作为自己的号码。现在徐峰已经不记得,拿到大哥大后第一个电话是打给谁,但他清晰的记得,周围的人对他手上拿着的“砖头”非常好奇。徐峰告诉他们,这是不用绳子的电话,能打到很远的地方。为了证明给他们看,徐峰马上拨通了香港的电话,引来了大伙的惊讶。

第一批大哥大推出以后,马上变得非常抢手。“为了买手机而请客的饭钱,甚至比手机价格还要高。”徐峰说,当时为了买手机、维修手机或者选号,用户通常要请客吃饭,打通运营商的关系才能办妥。在营业厅购手机入户或者办理业务,不但要排长龙、看营业员的脸色,程序还非常复杂,需要反复打申请报告、盖章等才能办妥一项业务。

供不应求的行情,造就了黑市的繁荣,在通信产品集散地的陵园西路,一部连同号码的大哥大最高炒至6万元!除了机子昂贵以外,通信资费当时也是奇高无比。当年徐峰的话费最高时每月超过1万元。这部大哥大他一直用到了移动模拟网络转为GSM网的最后一天,现在仍珍藏在家中。

1994年,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通过诺基亚提供的GSM网络和移动电话打通了中国第一个GSM电话,从此之后,属于大哥大的时代就永远地过去了。

⑧ 肯德基来了

1987年11月12日,北京下了场雪,“前门三层肯德基门口,一个小男孩对那个笑容可掬的肯德基上校雕塑产生了兴趣,他好奇地向肯德基大叔端着的炸鸡桶里伸出手去;在他身后,是望不到头的长队”――因为等待人群太多,公安人员来被派来维持秩序,门口排队的人绕了一圈,要排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是人们都兴致盎然。

这是肯德基公司史料库里的一段话,那一天,肯德基的中国第一家店在北京前门开业了,在天安门广场旁边开店,这让肯德基当时的母公司百事极为得意。它的竞争对手麦当劳,三年后才在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店。

百事前总裁简道尔1975年第一次到北京来探望他的朋友,时任美国驻北京代表处代表乔治•布什,因为中国没有布什夫妇喜欢的奶酪:“在来中国之前,我特意在美国订购了一大块奶酪,准备给他们带过来。但是在那之前,在商会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另外一个人,我告诉他乔治夫妇在中国遇到的困难。等到我搭飞机到中国来的时候,发现我的行李里可不是一块奶酪,而是两大块,除了我自己买的一块,还有另外一个人给他们定的。所以到了海关的时候,他们以为我是卖奶酪的。”

1986年,百事公司在中国的灌装厂已经获得初步成功,简道尔甚至还结识了邓小平,并参与了美中商会的建立。于是他率领着百事全体董事到访中国,这在当时的外资企业中前所未有,这一次的访问让他们相信,肯德基进入中国的时机成熟了。

很快,前门肯德基就成为了北京旅游的一大景点。很多来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去肯德基吃上一次,然后与门口的肯德基上校留影纪念,并让这种全新的经历成为回到家乡之后的谈资。最有趣的事情是,前门肯德基的三楼每个礼拜天都给人家举办婚礼。在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举办婚礼,这大概是全世界都没听过的。不过那个时候能够到肯德基举办婚礼,在北京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由于单店开店成本很高,产品价格偏高,而当时的中国百姓购买力非常有限,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去肯德基只是为了尝一尝新鲜,一次消费几乎要吃掉半个月的工资。而由于供应链打造困难,也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产品。前门店刚开业时,餐厅售卖的品种其实非常简单,只有原味鸡、鸡汁土豆泥、菜丝沙拉、面包、可乐、七喜、美年达、啤酒等8种产品,两年以后,才有4.5元的汉堡面世。

《纽约时报》后来在报道中羡慕地说,“每天一到吃午饭的时候,北京3家肯德基炸鸡店就门庭若市,排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两块炸鸡、一点土豆泥、一点卷心菜沙拉和一块面包就要8.5元。天安门附近的分店(前门)创下肯德基单店最高销售纪录,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盈利最好的连锁店。”

如今肯德记和麦当劳已是遍地开花,早已褪去了高档消费的光环,可是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品牌洋快餐,它们给那个时代打下了深深的西方烙印。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曾经极为深情地写过,“在异国陌生的街道上,突然看到KFC熟悉的招牌和店面,就像突然见到了亲人一样,亲切得想哭。”

⑨ 卡拉开始OK

从歌舞厅到夜总会,到卡拉OK和酒吧,它们开启了都市人的夜生活。

最早的歌舞厅出现在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唯一的一家宾馆里――竹园宾馆歌舞厅。之后,南洋歌舞厅和向西村西苑歌舞厅的诞生,才让深圳的年轻人感受到什么叫歌,什么叫舞。那时,每晚徘徊在这两家歌舞厅的大多数是实实在在的本地青年。可惜象港产片一样,打架斗殴成了这两家歌舞厅每晚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 。

后来香蜜湖渡假村号称东南亚最大激光夜总会、的士高舞厅的推出,才让人们真正领略到高档次的视听享受。香蜜湖夜总会那些变幻莫测,由激光影射出来的图案和文字,比舞台上扭动着身躯的女歌手更让人如痴如醉,当时舞厅里最受欢迎的是谭咏麟的歌曲。

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开始了,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也遍地冒了出来。深圳街头好象遍地黄金――人们挥金如土。一间装修普普通通,坐上六七个人的卡拉OK小包房每晚消费都在一千元以上,十个人以上的都在两千元左右。那时还得“看菜吃饭” ,不象现在这样好友几个凑在一起都往死里喝。那时一打啤酒、一个果盘标价都是八十八块港币,当年深圳所有歌舞厅、卡拉OK消费都以港币标价,还得加10%服务费;罐装啤酒三十八块港币,一样加10%服务费。那时还没喜力、太阳啤等玻璃瓶庄的小瓶啤酒。卡拉OK老板也不会象现在那样给你喝两打送一打或喝两瓶送一瓶,最多在最低消费里给你打点折头。大厅外面,散客的最低消费是港币48元,另加10%服务费。加你坐下去摆在你桌面上的一两碟小食,反正你每晚的消费都在每人一百块钱人民币以上的。虽然那么昂贵,但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那样的消费,以致很多人坐一晚上都轮不到唱上一首歌

由于卡拉OK的流行,夜总会逐渐衰败了……连当年深圳唯一最高档次的熙龙阁桑拿也隔了一大半出来搞卡拉OK,一直延续至今。来不及改变的夜总会在卡拉OK的冲击下纷纷关闭了。如国贸大厦地下的“花都夜总会” 以及深铁大厦的“深铁夜总会” 等……90年代开始,由于卡拉OK连续受欢迎,罗湖街头冒出了多家旗舰型的大型卡拉OK场所,这些场所一般都装修豪华、气派,并且有近百间包房,堪称当年卡拉OK场所的龙头大哥。象人民南路发展大厦地下“金殿” 和三十六楼的“辉煌” 卡拉OK夜总会,晚晚暴棚,真是创下了当年卡拉OK的辉煌业绩。

这股热潮迅速席卷了全国。1989年,北京出现了KARAOKE歌舞厅,1990年便发展为100家,1991年又发展为200家,1992年发展为400家。到1993年已发展为600家,直至1994年,北京的卡拉OK厅就发展到了千余家。

⑩ 去新马泰吧

新马泰的正式诞生,是在1990年政府允许居民自费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旅游为界定。而后,1991年中国向9家国内旅行社发放了第一批出境旅游经营许可证,自此之后,中国人算见识了真正的出国游。正如生命一旦产生,就势必向前进化;出境游市场一旦打开,就势必要去到更高更远。“进化”到如今的欧洲游、非洲游、美国游、自由行、深度游也都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

当年的新马泰旅游,真的是花着贵族的钱,享受着穷人的待遇啊。新马泰游走的是急行军,住的是普通旅馆,玩的是走马观花,属于典型的“低等旅游方式”。 然而就这也是稀缺资源,护照难办不说,办的还多是一次性旅游护照。更麻烦的是,因为航线等原因,全国各地的出境游团队都得到深圳罗湖出关。这意味着你必须先千山万水地飞到广州,住上一夜,第二天早上6点钟坐火车,8点钟到深圳,在罗湖出境厅等出关。

当时国内从业者经验不足,国外地接因此可以漫天要价。曾有一段时间,泰国地接每晚90多美金,而新加坡则达到120美金一晚,即使到了1993年价格下降,也还是40美金一晚。没有自费、购物项目也有利润,因此当时接中国内地团成了一件肥差,当地导游都为此疯狂。

的确,那时的客人已经很有钱了。当年负责这条线的导游沈浩回忆说,“我们常去泰国一个叫‘环球珠宝中心’的地方,每个人都会买那些红宝石蓝宝石,大概都要花1万元以上。” 越来越多下海开公司的客人加入了出境游的行列,沈浩至今还记得他当年接待过的一位豪客,左手拎一个装满100元人民币的手提箱,右手拿一个放了牙刷毛巾的马甲袋。

在泰国一家珠宝店里,豪客枯坐着,似乎没什么购买的兴趣。周围人开始谈论前一天某国总统的儿子在这家珠宝店买了一块价值2700多万人民币的宝石,豪客听说后立刻两眼放光,进了这家店的VIP室。5分钟后,他戴着70多万的一只红宝石戒指出来透透气。正好同一个团的一个女孩在项链柜台前徘徊,他把姑娘看中的价格7万元的项链买下来送给了她,“算了算了,今天就算大哥请客!”

大事记

1988年,泰国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目的地国家;1990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门对中国游客打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马泰”。

1997年7月,《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中国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境旅游了。

2004年,欧洲12国游开放。

2007年12月,美国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目的地国家。

⑾ 时尚品牌集体抢滩

时间到了1992年,春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引起了股票大涨。人们的身边流传起不少暴富的故事:一个年轻姑娘在股市赚了好多钱买了一辆标致小汽车没事就开着兜风好神气呀;一个革命老太太支持政府工作买了几千股一块钱一股没人要的深发展原始股现在变成了好多钱啊;还有早先被组织分配到边远贫穷的深圳小镇当拓荒牛的中年男子从股市里掏出好多钱在深圳平湖买了块地皮……等等等等,全是些美好的股市暴发户的故事。

这一年的8月,发生了一件载入中国股票发展史上的大事。当时广州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卢晓媚,一个此前从未涉足股市的她在得知8月份深圳将要发行一批原始股,也和7个同事一起赶往深圳。在当时的日记中,卢晓媚描写了到达深圳第一天的情景:“上万的人顶着烈日蜷缩在储蓄所门前的水泥地上,矿泉水瓶子、快餐盒子扔得到处都是。”这一天,深圳的300个新股认购发售点挤满了150万股民。《蛇口消息报》发表了一组股民购股的照片,镜头所及都是排成长龙的队伍,拥挤混乱的人群。有一张照片的说明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位来自江西的小伙子被清理出了购买股票认购证的长队,他手里攥着被汗水湿透的身份证和钱,绝望地冲着镜头大喊,“我排了整整两天两夜啊!”

8月10日,新股认购表正式发售。不到半天,500万张认购表一抢而空,绝大多数没有买到股票的人愤怒地走上街头,这次事件被称为8•10风波。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深圳的股市陷入低迷状态。全民炒股的岁月到来了。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代分水岭,从此之后,全体人民开始加入到了致富的梦想中来。尽管当时的中国人民还不算富裕,但是,眼光毒辣的顶级奢侈品牌已经嗅到了空气中钞票的味道。这一年,国家取消了禁止外商直接投资零售市场的规定,尽管外国公司只有通过与大陆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并最多占到49%的股份才能进入零售市场,但是关闭的门终于打开了。

最早抢滩登路的是路易威登,由于当时大城市的街道上还很难看到精品店,因此只好将第一间专卖店设在北京王府饭店里。在它之后,阿玛尼、香奈儿、古琦和迪奥也跟着进来了。属于奢侈品的时代,揭幕了。

补充阅读:温州500元的高档宴席单

1988年9月5号

年冷菜:八味碟

热菜:虾仁鱼翅、汽锅白鸽、鲜炒青蟹、拆骨甲鱼、芙蓉鲍贝、红梅跳鱼、锦绣鱼丝、清蒸黄鱼、拔丝苹果、水果盘。

1989年3月10号

冷菜:什锦组装

热菜:蟹粉与脾、清蒸白鸽、红焖甲鱼腿、锅鳎跳鱼、鱼丝、翡翠鱼珠、铁板鲜贝、青蟹蒸饭、麻香锅炸、核桃酪

1990年5月1号

冷菜:什锦组装

热菜:清汤甲鱼腿、鸽蛋鱼肚、蒜子鱼皮、荷香征集、鱼卷、生炊膏蟹、鱼珠明虾、八宝松饭、桔络鱼脑、水果盘

1991年12月5号

年冷菜:八味碟

热菜:蒜子鱼皮、鸽蛋鲍鱼、葱油黄鱼、干蒸膏蟹、红梅虾排、吉利鸡串、明月鱼丝、菜心冬笋、麻香果渣、小枣栗酪

炫富的表演季(1993-2007年)

年代关键词:私人飞机、民间博物馆、游艇俱乐部、私人海岛、奢侈品展

年代最流行语:“私”生活

⑿ 私人飞机上天

1996年冬季的一天,大雪造成了北京首都机场航班的延迟,看着通往全球各大城市的航路纷纷恢复通航,唯独自己要去的长沙方向迟迟没有开通时,远大集团的总裁张跃要觉得自己大量的时间被浪费了,甚至感觉受到了歧视。在那一刻,他突然间萌发了购买私人公务机的念头。

一个月之后,他就到美国参观了两家公务机公司,一家直升机公司,就做了买飞机的决定。很快他就耗资7000万元购买了美国“塞斯那”公务喷气式飞机及“贝尔206”直升飞机各1架,成为中国首架私人飞机的拥有者。

在当时,这个消息甚至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因为“私人飞机”这个词在当时看来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一直到8年之后,浙江商人裘德道花费6500万人民币购买了“首相一号”后,媒体和公众才突然间发现,原来私人飞机已经真实地走入了中国富豪的生活。

那之后,关于私人飞机的话题迅速成为了富豪生活的焦点话题。在上海,商人李林海成立了“前沿飞行总会”,号称是中国第一个会员制私人飞行俱乐部;在温州,许伟杰成立的浙江乐清飞行总会曝出了20余位温州商人花费1.3亿元人民币,集体团购22架私人飞机的轰动消息;2007年7月22日,全国首家“通用飞机4S专卖店”在杭州郊区的广厦天都城高调开业。

如今,张跃已经很少乘坐他的私人公务机了,但他的创举为后来的富豪们树立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奢侈标杆,“中国版”的白宫、亚洲最长的悍马车、太空旅游等炫富的新闻开始层出不断,日复一日地冲击着大众脆弱的心,仇富成为了话题,富豪榜口水四起,从这个时候起,汉语中的“奢侈”一词变得暧昧不清。

⒀ 民间博物馆

太平盛世的收藏热潮,总是从富人开始的。像在2004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山水大师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以6930万元被南京商人杨休拍走,创下中国字画最高价,在全国企业家和收藏界一鸣惊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少见多怪的《华尔街日报》就曾撰文惊呼,来自中国的富豪们频频游走于国际拍卖市场上,合力推高了中国艺术品的身价。

不过,富人们收藏古玩艺术品,并不仅仅是为了升值或是流传给子孙后代,许多出于兴趣爱好而收藏的富人,更是愿意将自己的藏品与大众共享。与此相应而生的,是各地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私人博物馆。

从国家正式批准注册私人博物馆起,短短十年间,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让人瞩目。1996年,北京收藏鉴赏家马未都设立私立博物馆的报告被批准,名字叫“观复”,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而据粗略估计,目前全国已注册的私人博物馆约有400家。

在这些博物馆中,比较有影响的私人博物馆几乎都是由资金雄厚的企业家们设立。如陈丽华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四川房地产商樊建川兴办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南京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创办的长风堂、浙江金轮集团董事长陆汉振创办的金轮艺术馆、天津企业家张连志创办的古瓷博物馆等。雄厚的资金来源保证了藏品的档次和丰富性,一些藏品甚至在公立博物馆里也属罕见。

最近在建的规模最大的私人博物馆是苏州明清家具雕刻艺术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投资总额高达两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21亩、总建筑约9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是苏州10多个博物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博物馆工程将分两期进行,一期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在已基本竣工;二期5000平方米,将在明年奥运会之前完工。

⒁ 游艇俱乐部

1998年5月,国内第一家实行会员制的海上游艇俱乐部――浪骑游艇会在深圳南澳成立。同一年,船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水星海事集团也斥资1500万美元在苏州打造了太湖水星游艇俱乐部。在当时,游艇还是稀罕的物种,这两家俱乐部的建立几乎没有掀起任何的波澜,只是静悄悄地发展着他们的客户。

转折性的事件发生在2005年。那一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深圳浪骑游艇会的几名会员从法国购买了一艘名为“骑士号”的帆船,他们自法国拉罗谢尔起航,从比斯开湾,穿直布罗陀海峡,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跨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历时半年多后最终回到深圳,跨越了半个地球,沿途经过26个国家和地区,这次活动被称为“纵横四海”。“纵横四海”活动吸引了全国多家媒体的眼球,也使得游艇生活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一年的“游艇出售”事件也同样让游艇生活的缺陷深入人心。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游艇展上,上海第一艘私人游艇打出了“此船出售”的字样,让参展商和媒体大跌眼镜。游艇主人是一位做国际贸易的商人常晓镭,他从澳洲回国时为了继续以往的游艇生活,投资近100万买了这艘澳大利亚产的游艇。不想国内驾驶游艇出游手续极为繁琐,让他十分无奈。游艇每在黄浦江中开一次,都必须向有关部门请示;驾驶执照也有很多讲究,国内的游艇驾照具有区域性,拥有淀山湖驾照的人就只能在淀山湖开游艇,开出界就算违规。“开来开去,就是那点地方,没什么意思。”他的游艇在一年中只行驶了38小时,连做第一次保养所规定的50个小时都没达到。

⒂ 买一个海岛

2003年,王树春成为了将拥有私人岛屿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代表性人物。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将记者派上了他的三门岛,关于他岛主生活的大幅图片一时成为时尚界的热点。

“我在海岛上有张床”――王树春给中国的有产者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上午还远在北京开会,下午已经乘着私人游艇出海捕鱼了。三门岛,位于深圳大亚湾与大鹏湾交汇处,1997年王树春来到这里做一个普通的商业考察,却被小岛特有的环境一下子深深吸引住了。王树春很快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拿下三门岛。此时,已有人捷足先登,另一家公司早和有关部门签订了购买三门岛使用开发权的合同。王树春没有放弃,他还是发现了机会――那家公司资金周转有问题,无法一时到位,王树春上门游说,终于让对方拱手相让。

当时,中国并没有“无居民海岛”管理的相关法例。王树春说,与有关部门签署的三门岛综合开发合同主要依据两个规定:国家建设部、工商局、物价局、总后勤部关于军队利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管理规定;此外是《中国人民房地产管理条例》。2003年年7月,《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颁布并正式实施,私人开发海岛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大多数人开始憧憬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私人小岛。

除了海岛之外,国出也出现了一批拥有内陆湖岛的岛主。在太湖、千岛湖等湖泊里,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岛,因为审批手续简单,交通相对简便,因此拥有自己私人的内陆湖岛的岛主并不少。在浙江千岛湖上,一位来自北京的商人就买下了几个岛,长年居住在岛上,与夫人一起养鱼养鸡,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苏州太湖的孔雀岛也被一位武侠迷拍下,打算在岛上修建一个“幕容府”。

⒃ 第一个奢侈品展

2005年,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富豪的奢侈元年。面对层上不穷的奢侈事件,本刊甚至专门为此编制了“中国富豪奢侈榜”,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

这一年的故事要从5月说起,20余位“金字塔尖”的中国富豪富豪应邀参加“世界之最”美誉的全球第一个奢侈品展览。为期一周的“旅游”,花费约10万元人民币。报名者乘飞机途经巴黎、摩纳哥、戛纳等地,并在尼斯乘豪华游艇出海,坐专用直升飞机抵达摩纳哥,与世界上顶级的知名跑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酒以及各类顶级房产、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亲密接触。

5个月之后,这一展览移师上海,开创了中国奢侈品展的先河,此后奢侈品展在全国许多城市相继出现。在经历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和“9.11”后,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尤其在欧洲“反奢侈品”思潮下,一些奢侈品牌的业绩有所下滑,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品牌极需寻找到支撑其继续发展的动力点,这时的中国人对奢侈品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让欧美等奢侈品品牌从中看到了希望所在。当年9月,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事务所在上海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将以年均10%~2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补充阅读:2005中国富豪奢侈大事记

一、上海现身亿元别墅

中国人对超级别墅的想像神经一再被绷断,先是数百万、后是上千万,随后是数千万,还没醒过神来,一眨眼,顶级别墅的价格就翻上1.5亿人民币。

价值1.3亿元的上海紫园1号别墅,位于上海部级旅游度假核心区,由18个岛和1个半岛构成。该别墅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是2004年定位最高、售价最贵的花园别墅。

上海的紫园别墅投资20亿元,项目总占地面积4000亩,最大的一户占地超过20亩,售价最低的一栋1400万元,最高一栋则创出1.3亿元的天价。有了解,身价1.3亿元的“紫园1号”一个卫生间的造价,差不多够买一套TOWNHOUSE(联排别墅)。

位于上海市中心,高达1000万美元的H型枫丹白露别墅,是一栋黄色外墙的三层法国宫延式建筑,有一个约18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

而上海檀宫则以1.5亿元坐拥2005年中国10大别墅之首。

二、600万元的天价伯爵名表来中国

600万元是什么概念?他可以是10辆价值60万元的宝马轿车,可以是一幢不算寒碜的豪宅、也可以是年薪6万的中层管理者100年不吃不喝的总收益。但是现在,它只是戴在某个贵人手腕上的一支腕表。

这块价值10两宝马的腕表,来自被称作“珠宝计时器”的伯爵。伯爵在北京新店还未开张,这块天价手表就已被预订。

伯爵表的市场推广经理王作良先生对这块价值600万的天价手表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这块伯爵POLO系列的高珠宝陀飞轮腕表在瑞士的工厂耗时半年才制作完成,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块,中国仅有一块。它的机芯运用的是伯爵独有的浮动陀飞轮技术,由于陀飞轮的机芯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完全靠手工打磨、安装而成,这块手表的表盘甚至背面的表壳、表的搭扣,全部镶嵌着经过特别挑选切割的钻石,共627颗。

三、全手工跑车世爵抢滩中国

9月17日,有百年历史的跑车品牌―――世爵在北京富尔大厦落户。世爵跑车与凡•高、伦勃朗的作品一起被荷兰授予“国家遗产”的荣誉。世爵也是全世界不多的几款完全依靠手工打造的超豪华车型。

世爵被誉为“欧陆劳斯莱斯”,生产一辆世爵跑车需要720个工时。 每一辆世爵跑车在接到订单之后,车主可以完全个性化的定制所有配置与部件,更可莅临世爵位于荷兰希沃德的工厂现场定制自己的座驾。这种纯粹个性化的汽车生产服务,全球只有世爵一家可以提供。

四、豪华车展成为超级卖场

9月14开幕的北京国际商务车展无疑成了豪车俱乐部,劳斯莱斯、迈巴赫、世爵、法拉利、莲花、美洲豹等全球豪车悉数登场。展会上,不少实力买家有备而来:价值98万8千元的奔驰最新款CLS轿跑车被一位年轻的北京小伙子直接开走;参展商的高兴劲还没过去,旁边价值700万元的顶级豪车迈巴赫又被一个外地中年男士买走。

不仅仅是本次展会,包括北京、上海两个全国最大型的展会在内,几乎每次展会都有豪车被人当场买走或订购。

在今年上半年的上海车展上,头一次在国内亮相的玛莎拉蒂MC12就以1400多万元的价格售出;此外,仅宾利汽车就当场订出十余部,其中包括一部售价近千万元的宾利雅致728顶级轿车。

五、富商50万聘家教

这可能是中国民间目前开出的最高的家教费――为让儿子3年后能考上名牌大学,温州一富商竟愿出50万元巨资招聘一位名师作家教。这位温州富豪在他的招聘广告中这样说,希望能聘得在职特、高级中学教师,辅导他儿子高中3年学习,从而助其考取名牌大学。考取后,他将提供50万元作为回报。

中国富豪奢侈数据榜

1000万-1300万 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Branding Strategy)称,中国有1000万-1300 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皮包、化装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饰品。

第三 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的全球高级时装、饰品和其他奢侈品的第三大消费国。

12% 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球销售额的12%

20亿美元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 多亿美元

70架 截至浙江商人裘德道今年5月狗开的世界顶级私人飞机降落到杭州萧山机场,中国富豪共拥有70架私人飞机,其中远大的张跃就拥有3架喷气,2架172R,1架直升机。

150辆 据劳斯莱斯官方公布的数据:年产量为1000辆的劳斯莱斯顶级坐驾,在中国的保有量约为150辆。

280辆 宾利在中国的保有量已经达到280辆。2004年在全球

13.5万辆 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总保有量已超过13.5万辆。

1.5亿元 世界地产研究院再次“2005年度中国100超级豪宅”排行榜,经过主办方对楼盘的知名度、品质价格比、物业领先度、投资回报率、业主满意度5个指标的考核,上海檀宫以1.5亿元的价格荣登榜首。

2008 我们期待更多

(说明:这儿就不再要文字了,以这句话来结束,因为版式的设想是这样的,开篇两P以黑色的照片堆叠出零乱的效果,标题使用金色字体,这样显得有历史感。而全文结束的最后两P,则全部使用彩色的、极具现代感的图片,如北京鸟巢、央视新大楼这样的图片,也是堆积在一起,字的颜色则使用红色,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感觉,也显得比较主旋律。)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5篇:墨盒子绘本馆:孩子们的艺术启蒙学校

那日午后,晴暖,周间北大东门成府路上车流如常。人行道左右并没有可观望的景致,春寒已过,路树却仍枯瘪,提前的赤阳让路人多兀自闷头而行,因此稍不注意,可能就此错过这间儿童书店。

书店通常都没有张扬的招牌,就像2008年开业的“墨盒子绘本馆”。曾经刷白的栏杆与台阶现已是几经风霜,褪去光泽,像砖砌的橙红墙面不再匀称均质,脱漆及至斑驳,当时心底曾暗自探问,“是休业了吗?”要几经驻足辨识,才回神知觉了牌楼上所张贴斗大的字样是“墨盒子图画书房”。其实,这样萧条的景色,斑驳以及颓圮的味道,反而透露着它在小区里逐渐绽发的历史光晕。看,门板上所隐示的讯息,大人和孩童们进出拉开门把的位置,那些锈红的区块不就是读书人出入往来时留下的时间刻痕。

属于个人的童年记忆

出生于1960年代晚期、幼年成长于的店主张弘先生,大学时习建筑设计专业,现在亦以设计为本业,用业余时间经营儿童书店。在他长成的年代,书籍是稀缺品,遑论一家书店,当时的书籍多偏革命及政治宣传,艺术形式较为单一,逛书店更是难以想象的生活嗜好;年近中壮开了一家绘本书店,听起来相对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

他解释着华文地区所谓的“绘本”或“图画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而中国正刚刚起步。原以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绘本创作上没有太大发展,到了开书店后,他才开始回溯,发现每个时代都有接近绘本概念的书籍,他举例称前几年复刻的畅销书、民国时期的教材《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撰文、丰子恺作画),“某种意义上那时候的教材就是绘本,只不过具有更多教育意义”。

彼时,“绘本”尚未独立为一个书籍门类,张弘从小就一直喜欢画画和看带图画的书籍,譬如连环画形式、小开本的“小儿书”,和后期出现的“连环画报”。后者属介于绘本和漫画之间的大众刊物,有生活化的、也有诉求政治的,成名前的陈逸飞、陈丹青等艺术家便藏身于此,藉以表达自我、发挥更多创作关怀,用油画、版画、素描各种形式,产出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有些转译自传统戏曲和民间传奇的故事,遂成为他滋长思想的养分。

“对我来说,一方面是喜爱了解艺术的窗口,另一方面对我的设计专业也是种学习,如何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想法。”当时的张弘并不知道正因为幼年嗜读图画书,多年后自己将成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并且经营起一家绘本书店。

儿童书店的空间与布置

墨盒子所处地域在北大、清华、中科院附近,属于知识分子密集区,乍看书店就觉开业前必定经过精心策划,但张弘把开店始末讲得纯属巧合,“我自己有小孩后,给他买书,买各种书,都跟我的兴趣有关。买的书越来越多,家里渐渐放不下,经常推荐、借给朋友,突然正好遇到这个房子招租……”最初对规模和具体形式没有明确的想法,就偶然在2007年底开始筹备、进行装修设计,次年初正式营业。

“墨盒子”的命名尤其意蕴深长,具有想象空间,源自张弘夫妇俩偶然的想法,“中华传统文化中‘书香’和‘墨’是相关连的,中国传统书法就是研墨后再使用毛笔书写,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过程,而传统的‘墨’原来在是黑色的,有印刷术后又可以是彩色的,它有点神秘感,但进门一看,却发现书店内是原色、白色的。”因为店名缘故,初次到访的读者,在展读墨盒子书店以前,竟形成各自不同的开放解读,也能开启更多的视角去理解这家书店并在其中阅读。

推门而入,立即隔绝门外的嚣腾与喧嚷,墨盒子占地面积不大,但让人感觉通透明亮、宽敞舒适,是张弘自己包办的空间设计,理念很简单:“这样的好东西需要分享、这地方要让人放松。”朝南靠窗的转角希望有个“起居间”般的场所,可以在此休憩透气或进行交流。方整的空间仍不忘填入趣味性,于是西窗设计了一个小角落,让光顾书店的小读者可以躲进属于孩子的“秘密基地”。书店自开业以来,空间变化不大,尤其张弘最初设计便意犹未尽,只把空间发挥七成,留待日后进行空间改造。

张弘选书恪求全面性和经典性,店内除了要有最新的绘本,他还加上一个信条,“我们选进的书都是好书,在好书的层面上不再做排名”,店员会固定时间在橱窗和展示桌上轮流摆放图书,因此店内除了新书推荐区外,不制作可以促进消费的“畅销书榜单”。张弘对于展示的精神内涵颇为慎重,“面对孩子这样的群体,太小就灌输流行意识有意义吗?这样岂不是告诉他只要看榜单那些,其它可以忽略?”

与一般书店常见的展示模式相比,墨盒子必须考虑大量的小读者,因此书墙并不高耸宏大,反尤有趣意巧思,书柜和书窗间错落跃动。墨盒子的书架虽然按照“出版社”划分,但是未有明确的分类标签,书店不希望读者太过依赖这些索引、分类,应该更着重于书的内容以及和书本相遇的契机。“多来几次,就会找到自己逛墨盒子的窍门”,况且依照绘本短小精炼的特质,读者可以在看完后,依照里面的故事性、图画……马上抉择到底是买或不买。书店毕竟不像传统图书馆,逛书店最重要的是寻宝的过程。张弘说,时代更迭了,未来该怎么看待书店的存在,“从我个人的意义而言,我觉得书店绝对必要,淘书就跟淘古董一样。”

书店的转型与公益特质

绘本馆及童书主要针对小朋友,或者说小朋友更容易接受,墨盒子还有一批高中生、大学生或从小就比较关注这种视觉类图书的年轻读者,另外还有专业人士、美术插画家,或是附近北大、清华外教老师来选择绘本当作教材。张弘乐见大众不约而同地关注绘本,但他认为:“绘本的教育意义不该只局限于教材。”

张弘批评国内绘本常不够重视装帧、平面设计,忽略文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往往形成一种破坏。另一方面,他特别反对“拼音字母”(大陆地区)、“注音符号”(台湾地区)的绘本,因为蕴含其中的是成人的功利性,认为读绘本的本质是认字与学习,等于将另一个功能强加于书本。“即使一个字不认识,但看到画面就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每周墨盒子也固定举办“讲故事”活动,突显阅读绘本的迥异趣味。张弘表示绘本书也可以像戏剧表演,“图画书里面有语言的乐趣,语言不再只是文字符号,有声音、情感、态度在里面,所以让小孩自己看书与交由亲人、老师去讲述引导,两者是不一样的。”

张弘自认从不把开绘本馆当成business(商机),书店不是纯营利的企业,“因为这种书非常特别,它跟孩子有关系、跟未来有关系、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系。”因此开儿童书店就是在做公益,像是往年都举办的“自闭症儿活动”及六一期间的儿童活动,并不是为了贪图消费人潮。除了假日书店举办推广活动、附近小学、幼儿园于周间放学时间常会聚集人潮,但毕竟不像超市里的书店,整体顾客流量不是特别多。就书店空间及经营理念而言,店主张弘不希望墨盒子变成流行、热闹、门庭若市的地方,而宁可让墨盒子固守“一家具有图书馆性质而服务社区的书店”定位。

转型社区图书馆是在书店经营一段时间后,张弘觉得奇怪,“买书的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大家又都表达很喜欢这些书,也听到别的书店正在做这种尝试,因此我们也试一下,我觉得这开创了更好的互动。”于是图书馆功能自2009年底开始至今,墨盒子今年虽继续推广借阅,实际上它已既是书店也是图书馆,本着墨盒子一贯的分享理念,“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买回家,但是孩子确实需要多看,变成图书馆后,孩子可以接触得更多元。”

像在治学、办教育

相较于由日商出版社成立的“蒲蒲兰绘本馆”侧重翻译引介、传播和分享国外书籍,墨盒子作为“首家本土绘本书店”,则更重视本土和在地的永续传承。无可奈何,目前店内80~90%还是引进版的书,本土画家及作家占的量还是少。幾米的出现,虽然让很多年轻人认识到绘本、开始着迷绘本、看更多样的绘本,然后有年轻人开始热衷创作绘本,但国内毕竟起步得晚,对绘本的认识、技巧都还不足,因此成熟的作品还不多,造成选书的部分困扰。

选书与国内绘本创作息息相关,画家对于“图画书是什么”,心理上、概念上还有障碍,“像是‘老鼠嫁女儿’这类中国传统故事,本土作家如何有效理解传统,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永远以同样的题材、形式画下去吗?”传统于是成为许多画家、作家的束缚,作为书店选书人,张弘一直期待国内画家做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解读之作。张弘指出国内绘本创作时常选择特殊的话题,往往忽略了身边最平凡真实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周翔的《荷花镇的早市》 给了最好的回应。

“故事是回家乡给奶奶祝寿,实际上描写了自己的家乡,一个非常朴素的纪录画面,有点像日本插画家安野光雅《旅之绘本》所画的那些跳蚤市场,把日常生活非常细致、真切地表现出来,不看字,便能感受到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人们读绘本不就是要汲取这种力量!艺术家也许觉得给小孩画东西没有意思,一定要画宏大的题材,更永恒经典的题材,但只要把眼光放平一点、放低一点,就能完成很多很好的作品。”张弘如数家珍,信手从书架上取下这本经典绘本。

“像非科班出身的熊亮,出版超过五六十种绘本的他始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形式,对于现实、历史、中国文化、传统等等命题,故事中充满个人体悟。新出的这两本《金刚师》和《梅雨怪》,源自他从经典名著《山海经》内得到的启发,重新反思和创作中国当代故事。”言谈间张弘的口吻早已不似寻常的书店主人和一般的设计创作者,而让墨盒子超越一般书店的职能,更像一个绘本文化馆或博物馆。因此墨盒子除了守株待兔地持续与熊亮、熊磊这些中国当代最知名的插画家合作,张弘表示自己正在进一步搜集故事并积极挖掘新秀、支持新生代创作者。只是,张弘仍然感慨为什么本土作者没有更多好作品,于是突发奇想:“孩子本身就可以产出绘本素材”。

2010年秋季,书店在二楼成立“墨墨童画工作室”美术班,既做绘本方面的研究调查,也透过绘本创作改善未来的阅读环境。张弘认为这种“艺术启蒙教育”是要培养思想自由、眼睛大胆犀利、拥有创造性思维的新一代,“这是更长远的耕耘过程,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花结果,但现在种下这些种子是很重要的。”

独立儿童书店的未来

用业余时间经营书店的张弘,开业时还算国内儿童书店的先行者,承认最初的想法太过乐观,后来发现不能太乐观,“虽然这附近有许多精英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从小也不是受儿童图书熏陶成长的,对书籍的认可仍需要时间和过程。”这是整体大环境的困境,然而遭遇近期独立书店的倒闭潮,以及面对封闭的公家教育暨图书体系,他倒是越来越有信心去做这家书店,“越遇到危机和困境的时候,可能越是一个机会,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特点。”

尤其国内绘本创作、儿童教育正开始蓬勃发展,未来有无限的前景,“做孩子的事业有个好处,就是永远会有孩子,从长远来说,不用担心没有市场,只要它符合孩子的需求,这波孩子长大了,还有新一波孩子或是他们的下一代。”因此,他觉得现在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投入,目前与其它绘本馆开始非正式交流,未来应该会有更多互动、分享经验和体会,“这鼓励我要好好坚持及改善下去,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慢慢地我们应该要有共同的、属于儿童书店群体的声音,成立类似联盟的组织,去争取更多发展条件。”除了改造书店、成立联盟,墨盒子有源源不绝的点子,张弘想帮孩子设计一些玩具或跟书籍有关、好玩的东西,还透露预计年内推出APP(微型应用软件),朝电子书出版迈进。

过去几年,曾有人主动联系表示希望加盟,张弘并未积极洽谈,“因为我个人认为,做一个书店,更像是做一个作品,个人的成分多一点,如果成为加盟式的,就有可能成为一家快餐店。”一方面由于他并非把开书店当成营利模式,只求达到自给自足的平衡,待稳定发展,宁可直接开分店,“如果有第一个分店,我们也开在。”的孩子和旅行者同样亟需这些书,只是他感叹又歉疚地表示:“个人投入时间有限,所以做得不足,许多idea尚未落实周到。”

言语间这家独立书店的灵魂人物,多的不是先见之明和不息的创意,而是他看见人性与空间互动的情感依存,“很多孩子来了觉得真好玩、不愿意走,他们就会记住这个地方。若干年后,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在这样子的书店,可能是一个满好的回忆吧!”童年时张弘嗜读图画书,不知道当他在说这些话时,是不是想到自己的童年经验。

在这个提前抵达书店等待访问的午后,时间是静谧缓慢的,那时除了柜台的店员,只有一对母女在店内读书,她们从西窗走到了书区,挑了本书又从书区移到南面会客交流的沙发,母亲翻开书本,对坐定的女儿讲起了故事。故事讲完了,母亲轻巧地阖上书本,低着头细声道:“我建议咱们回家把床给搬过来。”孩子愣了愣,很快地跃下沙发,有种喜悦。听见她说,“好!”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6篇:法国语言学家在甘肃的考察交流

2009年8月19日,是父母亲金婚纪念日。4月12日,我和家人陪同父母到西站拍摄纪念照片。下午5点多,雒鹏来电话,说著名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罗端及汉学家徐丹教授莅临兰州,晚上可以一叙。法国汉学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我读过伯希和的《蒙古秘史》,当时正读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由于写敦煌题材小说,也对沙畹、马伯乐等汉学家有过了解。现在,他们到兰州,有种故人来的感觉。

到约定饭馆,很快进入话题,相谈甚欢。

我奉上敦煌小说,他们对王炎林的插画赞不绝口。罗端说有位法国籍黎巴嫩裔作家也写丝绸之路文学作品,因母语文化关系,他只写丝绸之路西段的中亚、西亚。

罗端懂蒙古语。家乡好几个地方名字是蒙古语汉译,例如“打拉池”。话音刚落,罗端就说“打拉”是平地之意,“打拉池”就是“平地之湖”。读普尔热瓦尔斯基传记时,对“黑扎撒”无法理解,曾拜访过西北民大郝苏民教授,他说蒙古语“黑”之意是“律令”,“扎撒”则涉及到某一方面。罗端对“黑扎撒”捉摸不定。语言在不断发生变化,何况,普尔热瓦尔斯基当年很可能以俄语音译记录,又翻译成汉语,经过两次转化,增加或丧失了某些成分。于是,大家感叹人之精力太有限,否则,研究领域涉及西北文化地理学者、作家精通蒙古语、藏语、阿拉伯语等几门外语,很有必要。

4月13日早晨,我请两位客人到北滨河路吃蓬灰牛肉面。饭来了。“韭叶”、“毛细”,面两道,带小菜、牛肉。他们赞不绝口。

不知道怎么,话题转到糜子、黄米,两人很感兴趣,我邀请他们吃黄米糁饭。如果要地道,就在家里,我请母亲来做。他们愉快答应。

向家人说了,都很高兴,积极准备。

我与妻子拟定一个像模像样的菜单:

凉菜:苦苦菜、蒲公英、牛犍子、小乳瓜、油炸小黄鱼、鸡米花

热菜:糖醋排骨、羊羔肉、土豆丝、茄子炒辣椒、豆腐丝、地达菜、

辣子西红柿

汤:醪糟

主食:黄米糁饭、白米糁饭

考虑到客人专业,决定邀请学者型官员胡秉俊、画家杨国光两位先生参加聚会。

秉俊先生回复短信,说他将原定星期六的工作安排协调一下,争取参加。

4月18日11点,法国客人如约到达。家人热情接待。我从厨房里拿出黄米给他们“研究”。罗端认为黄米应该是“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叫“黍子”;我的家乡称作“糜子”,碾成米,叫黄米。黄米可酿酒,味苦涩。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中经常可见有关米酒的记载。“粟”是谷子,民间叫小米。罗端说法语“黍”,很长一串词,主要描绘“黍”的叶杆。法国不生长“黍”,造词的第一位法国人灵感大概来自象形字“黍”――就像一株生长着的、并且结了子实的“糜子”。我写过一部中篇小说《野糜川》,糜子是主要文化符号。

我拿出2006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伯希和敦煌图录》。

罗端问这是伯希和100年前拍摄的吗?我说是的,有些照片成了绝版。伯希和离开后,有些佛窟中的壁画、彩塑遭人为破坏和地震影响,永劫不复。

徐丹提起张大千在敦煌“破坏壁画”之事,问我看法。张大千喜欢唐朝壁画,看到残损的宋朝壁画就拆剥,寻找里层唐朝壁画,客观上造成严重破坏。作为一名修养很高的画家,张大千应该认识到壁画价值,不能因个人好恶取舍。有人说那时候莫高窟很衰落,部分壁画破烂不堪,即便张大千不拆剥,自己也会掉。这纯属狡辩。不过,他在宣传敦煌文化方面的贡献及艺术成就,应大书特书。这与他拆剥壁画的行为是两个话题,不能搅和到一起。

秉俊先生来短信,即将到达。我出门迎接。

家人了解秉俊先生的高尚品格,都心存感激。母亲想说很多感激的话,但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不断重复:“好人!真正的好人……”

罗端、徐丹得知胡秉俊先生身份与职务,很感兴趣。交谈中,秉俊先生的广博学识改变了罗端和徐丹对中国党政官员的看法。不久,雒鹏陪同杨老师到了。大家话题很多,其乐融融。杨老师与徐丹谈起了画家赵无极。

饭好了,大家入座。首先品尝苦苦菜。《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荼”大概主要指人们现在仍然喜爱的苦苦菜吧。“”时期,甘肃民间闹饥荒,苦苦菜救过很多人的命,近年则成了无公害、无污染的时尚绿色食品。

秉俊先生说《诗经・采薇》中的薇菜,人们认为是蕨草,他推测,当时可能是一种泛称,如同水果不具体指苹果、葡萄或人寿果一样。

由此话题展开,自由漫谈。后来,说起形式化问题。

雒鹏问:“现在的科学发展观有没有必要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没?”

秉俊先生说:“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应当搞。实践证明,这个活动取得了效果。不过,由于个别人将精神领会错,在实施中出现形式主义问题,存在的个别问题,就像俗话说的,经是正的,只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歪嘴和尚?”徐丹一愣,大笑起来。罗端却陷入沉思。他不能理解“歪嘴和尚”的比喻意义,或许,他在想:嘴歪,难道会影响发音和思想?

笑一阵,聊起目前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经是正的,只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秉俊先生谈起欧洲与巴黎文化:“我们对法国人的印象,有两句话可以概括:第一,浪漫的法国人;第二,傲慢的法国人。浪漫在法国也许是中性词,但在中国是褒义。说某人浪漫,那是在称赞他生活潇洒,自在,富有诗意。”他还举了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例子。后来话题转到文化的差异与包容。秉俊先生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为西方人要在中国长江漂流,国内舆论哗然。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要是积极而且有意义的活动,谁首先漂流都一样,何必那样狭隘?”

杨国光先生含笑赞许:“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不得,不能以义和团时代的思维来对待外国人。”

母亲做熟了纯正的黄米糁饭,每人一碗。罗端、徐丹首次吃,不断夹菜,赞叹:“好吃,好吃。”

罗端使用筷子如同汉语,得心应手。

我按照中国礼仪敬酒――莫高冰白。

秉俊先生解释说:“在西方,不习惯劝吃劝喝,但中国待客的传统,不主动积极,似乎意味着不够热情。”为活跃气氛,他先用普通话说:“树上一只麻雀高高兴兴地飞走了!”然后用兰州话复述一遍。书面阅读,普通话描述,仅仅叙述一种行为、状态,而用兰州方言说出来,却妙趣横生,大家捧腹。雒鹏就中国语言特点,讲了一个有趣的“段子”――《成功人士标准》:“3岁不尿裤子,5岁能自己吃饭,18岁有爱情,30岁有钱,40岁身体好,50岁还有钱,60岁还有爱情,80岁能自己吃饭,90岁不尿裤子!”形象地总结了人生的“马鞍型”发展轨迹。

徐丹说:“最近美国有部电影,刚翻译成法语,很感人,结构与雒先生讲的完全一样。真有意思!雒先生事前肯定同美国导演没沟通过,但对人生认识惊人相似。”她讲了电影大概情节。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钟表的象征――主人公儿子牺牲后,他感觉到时间倒着走。我在丝绸之路文化小说探索中常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很有意思。

大家再次感叹文化无国界,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大“道”都相通。

母亲做好掺了少许大米的糁饭,并给客人敬酒。母亲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6岁丧母,她的家族也在那时走向败落,外祖父挑起所有重担,艰难前行。我最初关于博爱、宽容、自尊等方面的教育大多来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而母亲则受之于外祖父。

饭后闲聊,徐丹提议让小雅拉个曲子。小雅拉《陕北抒怀》。秉俊先生到阳台上抽烟――整个会客期间,因有女士参加,他一直没抽烟,很绅士(他不光对外国人如此,以前小聚,有女士在场,他都照顾。2010年,他宣布戒烟,很成功。

演奏结束后,大家鼓掌。

我说:“这是小雅最高级别的一次演奏,听众有国际友人、高干、画家、学者!”

杨老师问罗端:“您听惯小提琴的耳朵,还能适应吧?”

“还行,还行。”罗端说。

秉俊先生说:“东方人听这首乐曲时,会浮想联翩,例如我,脑海中时而浮现出黄土高原上窑洞成排的情景,又好像一个牧羊人孤独地站在高山上,或者,一家人温馨地坐到驴车上在盘山路上缓慢前行……”

经他诠释,罗端有了更多理解。

聚会愉快结束。主人留客,天成全我意,也留客――下雨了。但敬业的罗端和徐丹要整理资料,秉俊先生也要加班。微雨中,道别。

送法国客人回寓所路上,徐丹由衷说:“你的家庭很普通,但是,和睦,幸福。”

为这一切,我感恩。

4月20日,罗端和徐丹前往东乡唐汪川做调查。

我们约好在临夏市见面,一起到“残联”看“花儿”研究专家王沛编导的演出节目,内容包括“花儿”、贤孝、平弦等。

4月22日晨,我与《兰州晚报》记者张燕前往临夏。兰州的雨大多都发生在早晨,空气湿冷。两边山沉浸在烟雾中,古朴神秘。车子上高速公路,司机谨慎驾驶,正合我意。

罗端、徐丹提前到达临夏,购买很多地方文化书。不久,东乡族诗人马钟翔来了,大家直奔“残联”,看演出。至此,法国友人活动内容由语言学调查转向考察“花儿”。

王沛热情接待。我与王先生从没见过面,但神交已久,1993年,曾买到他的《河州“花儿”研究》,很喜欢,经常品读。

或许得益于“花儿”文化滋养,王沛的形象和风度集淳朴、儒雅于一体,令人难忘。

王沛编排、指导的《河州牡丹别样红》由临夏演出队为参加甘肃省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而准备,这是最后一次彩排,24日将在兰州正式演出。节目集中了临夏地区优秀的传唱艺人、歌手。他们都是残疾人,如果我们到各处走访,至少得半个月。大家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忙着录音,记录,照相,尽可能多保存些资料。

残疾人演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通过舞蹈、曲艺、器乐、声乐、小品等艺术形式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的巨大变化。

原定九个节目演完,王沛问:“还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要不要座谈?”

我建议请艺人再表演几个传统曲子。

王沛爽快答应。经协调,董海江演唱了《河州大令》,金海燕演唱了《水红花令》,马海米东唱了一首传统“花儿”。弹唱艺人张正良、王威学表演《韩起功起解》片段。还表演了平弦――王沛说,它与苏州平弹同源。

次日晨,参观临夏彩陶博物馆。之后,前往冶力关。途经和政,参观了古生物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是铲齿象、三趾马、剑齿虎。铲齿象体形高大,伟岸凶猛,是生活在距今120~100万年前的霸主之一。和政羊化石堆积成一堵墙,生动地反映出当年地壳激烈运动时的惊骇瞬间。

大家感慨说,这就是证据。有证据,什么都不用说;没有证据,说什么都没用。

从和政到冶力关的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缠绕,风景甚好,赏心悦目。

抵达目的地,已经下午1点。正是农忙时节,年过60的老歌手李廷明很难约齐散布到各处田野的“联手”们。我们只好商定明天上午到亲昵沟唱歌。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冯学俊联系卓尼县康多乡杨书记。杨书记委托安姓乡长请到几位老歌手,可以采访,录音。这是意外收获,大家欣然前往。逆冶木河而上,穿行西峡,路难行,车子走得慢,正好观景。一小时后,坐落在山腰的康多寺跃入视野,接着,出现一片开阔小盆地,康多乡政府坐落其间。

安乡长朴实无华,真诚自然,没官场气。于是,心理距离很快拉近。我献哈达。他憨厚地笑了:“你活学活用,也学会了藏族礼仪?”

这是他笑得最灿烂的一次。大多时候显得忧郁,说话声音也低,很轻。只有在我们问到什么时才谨慎回答。时间紧迫,我再三问歌手在哪里?他不温不火,说正在安排。

来几朵云,竟下起小雨。安乡长出出进进忙碌一会,带我们到不远的一片小草地。夏天,当地人经常在此喝酒,唱歌,跳锅庄舞。

歌手陆陆续续来了。他们是学生。安乡长解释说老歌手们在附近大山沟里住,联系不上。即便联系上,山高路远,他们也赶不过来。

穿着节日盛装的学生唱歌,跳舞。他们虽然年轻稚嫩,但苍凉优美的歌声还是深深打动了我。有个小小少年,一进入歌曲,就显得激情澎湃,没有丝毫表演痕迹。当地妇女、老人也站在草地边观赏。

演出结束,我问小演员:“歌是跟谁学的?”

他们都说跟电视学的。大家瞠目结舌。我有些失望。遥望乌云迷漫的大山,有多少真正传承民歌的高手隐藏其间?

山中天黑早。徐丹怕走夜路,催促尽早赶回。安乡长说已经安排了饭。我解释路况和天气。他不争辩,但神情却极真诚,不容置疑,仿佛在说:“你们来了,就是我的客人。既然是客人,就必须受到接待。”

拗着离开,就是对这种淳朴感情的伤害。与两位客人商量,说明当地风俗习惯。他们答应了。不久,汤面片端来,在简易的乡长办公室里,我们就着小菜,用餐,其乐融融。

安乡长最后吃饭。我们打算等他吃完饭再辞行,正巧说到某个话题,大家摆开龙门阵。安乡长露出急躁神情问:“你们不是说要乘天亮回去吗?”

大家急忙应和:“对,对。”

汽车颠簸着,摇晃着,穿越西峡,一个多小时后,到冶力关镇。天已黑透。民居灯光与寥落狗吠声别样生动,别样真实。

密密实实的夜啊,淳朴如安乡长!

4月24日清晨,浓雾,冷风。亲昵沟去不成了。冯学俊用他那久摔不坏的小灵通打数个电话,联系到莲花生态园。那里空间大,演唱,座谈,录音,都很好。

8点,李廷明先生准时到达宾馆门口。他焦急地向路上张望:“接人的车去了,可是,找不到人,真急死人!电话也打不通。尕改英丈夫不让女人来。还有一个女人家的牛跑了,她去找,恐怕也来不了。原来说五个人来,现在,来四个。”

他不停地打电话联系。等一个多小时,终于,五个女歌手拿着红红绿绿扇子带着浓厚田野气息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出现了。步入大厅,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参加这次演唱活动的歌手是:

李廷明,男,64岁。

邢改英,女,43岁。

邢桂英,女,34岁。

邢菊英,女,39岁。

邢成英,女,49岁。

冶力关“花儿”属洮岷“花儿”流派,距离著名会场莲花山仅15公里。

他们现场编词,就主题、意象、分工互相商量一下,便开始演唱。歌手一开唱,风格顿现。第一位演唱者起调,第二位歌手搭腔,第三位歌手继续推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大家齐声唱:“花儿哟,两叶儿呀!”非常壮观。

这种“花儿”演唱方式、腔调迥异于河州“花儿”,保存了古代羌族音乐的悲凉成分,主旋律是哭腔。古代羌族几乎历代都遭受征伐、屠杀、虐待,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由于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较少受外界影响,很多原始成分保留下来。我曾经尝试学唱洮岷“花儿”,很难。尤其是合唱的尾音,变化莫测,哀婉欲绝,与高亢哭腔没什么分别。学过歌剧的罗端听过几遍,竟然也能“搭腔”,尽管他的歌喉属于歌剧。

洮岷“花儿”真声,假嗓,高腔,没有音乐伴奏,唱起来十分费力。所以,唱一阵就要休息一会。间隙,罗端演唱一段歌剧,歌词大意是:河里来了一条船,村里的姑娘们很好奇,跑到码头上看,后来又上了船,却被船带走了……

假如罗端的歌剧长期与洮岷“花儿”交融,某些成分会不会被当地群众吸收?我想大概不会。“花儿”扎根民间,歌手是创作者、歌唱者、传播者、倾听者,从来没有谁用什么套路要求他们怎样唱、唱什么,他们也从来不模仿别人,所以,至今风格古朴生动,尽管歌词内容“古瓶装新酒”,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令人感动的活态与坚守。

……

采访结束,罗端、徐丹请歌手吃午饭。

餐前,罗端让我听了他录制的东乡“花儿”,演唱者为80岁老人,用东乡话。风格又不同于河州、洮州两路“花儿”。老歌手的咏叹、旋律更接近中亚音乐。

餐后,大家参观洮州民俗馆。应馆长冯学俊邀请,罗端、徐丹用毛笔题词。

罗端写了法文、汉字,以这种方式为2009年的考察划上一个句号。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7篇:Fun fun 绘本推荐

小威向前冲

作者:艾伦 著,李小强 译

出版社:贵州人民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对于“我是怎么来的?”这一必答题,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只需要“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这样的答案,但稍微大一点的宝宝会顺着问题追究:“那我是怎么跑到妈妈肚子里去的?”如果你需要考虑专业度和趣味度,《小威向前冲》这本书会是很好的答案。

小威是一个小。他就住在布朗先生的身体里。还有三亿个小和小威住在一起。在学校里,小威的数学成绩实在是不好。不过,他可是个游泳高手!小布是小威的好朋友,他也是个游泳高手!游泳大赛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近了,小威每天都在努力地练习……其它三亿个小也是一样。冠军的奖品只有一个,那是一个美丽的卵子。这个卵子将在布朗太太的身体里等待着冠军。上课的时候,老师问小威:如果有三亿个小一起参加比赛,你需要打败多少个对手才能获得冠军,赢得卵子呢?小威回答,10个?小威真的很不擅长数学。不过他的游泳技术绝对一流……晚上,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亲密地在一起,老师大喊,开始!小威和其它三亿个小飞快地冲过了起跑线……冲刺,第一名!卵子的样子很可爱,身体软绵绵的,小威越靠越近,最后,咦,小威不见了!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很美妙,也很神奇!有个小生命开始成长了……小宝宝降生了!是个可爱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叫她小娜。可是小威去了哪里呢?没有人知道。只是,当小娜渐渐长大,开始上学了,她发现自己的数学实在是不好……不过,她可是个游泳的高手!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用搞笑的词句,却有很多小细节让人从心底泛出笑意。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却简单的身体让人想笑,小威和小布努力又认真的表情引人发笑,当变成游泳大赛,卵子变成冠军的奖品,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可这不仅仅是一堂搞笑的生理卫生课,创作者为孩子写这件事并将它画出来,除了告诉他们孩子是怎么来的,也带出了其它很多东西。

小威只是三亿个中的一个,但只有他以最快的速度坚持到了终点,所以千万别忘了告诉孩子:“你就是那个最棒的,因为曾经也有一个最棒的小这样努力,坚持不放弃,战胜了三亿个(也许更多)的,最后变成了现在的你。”

“那天晚上,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亲密地在一起……”于是小就获得了出发的讯号。因为他们亲热地在一起,后来才有了小宝宝的诞生,这是一段爱意浓浓的旅程。所以不要吝啬,在孩子面前给你的另一半一个自然的拥抱或一个大方的亲吻,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相亲相爱。

为什么小娜和小威一样数学不好呢?秘密就在于小威身上的那个号码牌,那里藏着一串记录着布朗先生不完美的密码。孩子身上不完美的地方其实是和自己相通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把父母和孩子一样有不完美的秘密分享给孩子,然后告诉他:“你就是你。不论你是什么样的,都是我们最爱的宝贝。”

在很多幼儿园,老师把《小威向前冲》当成性健康教育的教材。这本书也被做成了动画,专为小朋友播放。

爷爷变成了幽灵

作者:金·弗珀兹·艾克松 文,爱娃·艾瑞克松 绘,彭懿 译

出版社:湖北美术

出版时间:2007年

有一个小男孩叫艾斯本,他的爷爷霍尔格突然倒在大街上,死于心脏病发作。艾斯本伤心极了,哭个不停。妈妈告诉他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则说爷爷变成了泥土并消失了。可是艾斯本都不相信,他也不知道爷爷到底去了哪里。这天晚上,爷爷突然回来了,坐在艾斯本的橱柜上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艾斯本和爷爷一起验证了“爷爷变成了幽灵”这件事,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一连几个晚上,艾斯本都能和爷爷呆上一阵子,直到天快亮的时候爷爷消失了,他才开始闭上眼睛睡觉。也因为这个,他没办法去幼儿园。

他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就会变成幽灵。爷爷为此不停叹气,于是他们一起在爷爷以前的房子找那件东西。爷爷回忆了过去的种种,多得数不清。又过了一个晚上,爷爷笑着告诉艾斯本,他想起来那件事了,“是和你我有关的一件事”。艾斯本回想了和爷爷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后来爷爷不再笑了,说:“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最后,爷爷穿过墙壁走了,走进花园,走到了马路上。艾斯本站在窗口挥着手,目送爷爷消失在黑暗中。“好了,”他舒了口气,爬到了床上,“我想明天我可以去幼儿园了。”

读到“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喉咙发硬,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到这里,作为大人的我,想到的是那个离开的亲人,以及来不及说的、欠着的“再见”,伤心欲绝,好像因为这本书提醒着,因为没有说再见,我和你之间的因无法再触碰而变得困苦不堪的关系就悬而未决——你不得不离开,我因此难过,如果你回来跟我说一声再见,也许会好一点。现在我知道,我们之间只是欠着一声“再见”,我只要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就坦然多了。

我想,对于孩子,读后的感受也是难过+坦然。他在懂事前若未经历亲人的离去,也会为了霍尔格爷爷的死而难过。他也会因知道了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而坦然,死是永远的离开,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如果不想说再见,那就好好珍惜亲人,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整本书充满悲伤,也不乏在爷孙俩共同回忆过去美好的温情,严肃的死亡话题和“死亡”本身显得自然、透明、庄重。它适合失去爷爷的小孩,也适合所有失去亲人而痛苦和迷惘的大人们。

嗯嗯太郎

作者:山胁恭 文,秦好史郎 绘,刘握瑜 译

出版社:小鲁文化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你也许想不到(或说已经忘记了),小孩对于大便话题的兴趣有多浓厚。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闯入成人世界中的审美,在他们眼里,大便是自然、坦然的,甚至是骄傲的。他们不断地提醒大人:个体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相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进化”的大人来说,孩子就是小小的野蛮人。所以,对于大便的浓厚兴趣只是他们身上原始的天性,尽管这些原始性也许是我们文明的禁忌。这些原始的天性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而渐渐消隐,但它们的曾经存在才构成我们人的完整性。

《嗯嗯太郎》想要讲述的是:大便也是一门学问。嗯嗯太郎是一位研究动物大便和厕所的专家,每天他都到森林里、草原上收集动物大便,或者帮助动物们解决大便问题。他解答了猩猩为什么不肯在厕所里大便的原因,为小浣熊拉出和其他浣熊不同颜色的大便,并告诉满肚子都是便便的斑马不大便的害处……各种动物奇怪的大便规则和问题,只要嗯嗯太郎一出马,所有疑问都解决。河马边走边大便,因此大便的轨迹也成了河马的行动路线,沿着这条路线,它走得再远都能回到家;獾通常把厕所造在离巢穴洞口10米的地方,它每次从巢穴去厕所时,都会走相同的路线,踩多了就形成了一条小路。下次你看到獾在这条小路上赶路时,就该知道它是去上厕所;小鸟的厕所是无边的天空,这就是为什么嗯嗯太郎的帽子上落着鸟屎的原因……

封面上的嗯嗯太郎乐呵呵的,一手拿着一个放大镜,一手举着一张画有一坨便便的图片,上面写着:这是谁的大便?看样子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对于热心研究和保护动物的专家嗯嗯太郎来说,每日里仔细地观察和描绘,他眼中的动物“便便”就不再是臭烘烘,脏乎乎的了,那简直是成了包含每个动物生活信息的“宝藏”了。在帮助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全程都哼着歌,高高兴兴的,整本书的色彩基调因此变得轻松愉快。

在不停的爆笑中,小孩知道了大便是很重要的,它是泥土的养分,泥土是花草的养分,花草是动物的养分,动物再拉出大便变成泥土的养分……依此循环。孩子也许还不懂循环不息的生物链,但能吸收简单的道理。

不爱大便的斑马让小孩知道大便通畅的重要性,把大便留在身体里会有危险;猩猩随地大小便则告诉他们人应该在一个特定场所——厕所大便,并保持厕所的干净;每种动物厕所的位置、大便的方式都蕴含了很多关于他们生活习惯的信息,关乎他们的生存……

就算撇开知识信息,它至少是一本让人发笑的书,“小鸟的厕所是无边的天空……”每每想到这个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生命的故事

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 文/图,刘宇清 译

出版社:21世纪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大多数介绍生命的科普书,通常介绍的是单个生命的故事,伯顿的这本《生命的故事》与众不同,书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样的地球生命。伯顿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来打造这本不一般的科普图画书,她不断前往纽约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取经,据说为了方便,她还常住在博物馆旁的一个小旅馆里面。正是有她这种认真的精神,这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图画书才会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这部颇具史诗气魄的作品别出心裁地将地球迄今为止的地理与生命演化历史浓缩在一个五幕剧里,并以极为浅近而又大气的语言,以及宏阔华丽又充满迷人的细节的画面,呈现了这一出对我们来说显得既遥远又切近的时空图景。”

“幕起时,从猩红的垂帘后徐徐向我们展露出来的幽邃的太空中,盘旋着缀满星光的蓝色星云;红、黑、蓝三色之间构成了一种令人屏息的强烈对比,在这样鲜明而又沉着的对比中,静默的画面仿佛充满了宇宙运行的宏大声响。在时间上显得格外遥远的‘很多很多亿年前’和在空间上显得格外广袤的‘上千亿颗’,把读者带进到一片远古的时空中;但置放在“太阳”和“银河系”前的那两个亲切的‘我们’,又使这片时空变得与我们的生命存在息息相关。从舞台出发射入太空的光束将幕前与幕后的世界联接在了一起,也将作为读者的我们与故事里的遥远时空联接在了一起;光束的斜线打破了环状星云所包含着的那份恒久的宁谧,暗示着叙述者的参与和历史叙说的开始。通过文字与画面的配合设计,作者在不知不觉地把我们推回那悠长绵远的时空隧道。

“这一同时表现在文字和插画上的技法贯穿了整部作品的始终。它带领我们走过太阳和地球的诞生所准备下的生命的‘序幕’,走过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每一纪,一直走到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20世纪六十年代,甚至更近的今天和未来。伯顿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仍然牢牢秉持着她一贯的儿童读者意识,她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和插画一道,努力以最能够被孩子接受的方式讲述着与‘寒武纪’、‘奥陶纪’、‘岩浆岩’、‘变质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各种与地质学、生物学、天文学术语有关的历史名词,随着时间的推进,插画的色调也从卷首的暗色走向卷末的亮黄,从历史的深沉转向活泼的希望,配合展现了叙述氛围的转变。自始至终,伯顿都在文字和画面中不断地提醒着读者,这不仅仅是一个‘我们’的故事,它也是关于‘我’、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生命教育

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巴斯卡利亚 著,任溶溶 译

出版社:南海

出版时间:2009年7月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个发人深省的童话寓言温馨简洁,充满智慧,1982年出版以来,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好好对待生死问题,一直让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动。

再见了,艾玛奶奶

作者:大塚敦子 著,猿渡静子 译

出版社:南海

出版时间:2006年7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用摄影的方式,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坚强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原来死亡也可以如此温暖!它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重要的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让孩子明白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或迟或早都会发生,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并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作用下提升生命的意义。

长大做个好爷爷

作者:奈杰尔·格雷 著,金波 校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小小熊每周五都会去看望熊爷爷,他们一起吃茶点,一起爬上树屋看风景,熊爷爷还会给小小熊讲故事。最后一次见到熊爷爷是在医院里,熊爷爷连讲故事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小小熊反过来给熊爷爷讲故事……等故事讲完的时候,熊爷爷已经永远地睡去了。小小熊在妈妈怀里抽泣着说:“等我当了爷爷,我一定要做个好爷爷,就像爷爷那么好。”

爷爷的天使

作者:尤塔·鲍尔 著,高玉菁 译

出 版 社:湖北美术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病重的爷爷躺在病床上,向懵懂的小孙子讲述了自己年少的亲身经历:童年的无忧、战争的无情、生活的无奈……但是,从小时候起就有一个天使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帮助爷爷顺利地度过一个个难关……当爷爷睡着,小孙子离开医院时,爷爷的天使飞了出来,来到了小孙子身边,成为了他的天使。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作者:阿梅丽·弗里德

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布鲁诺的爷爷去世了,躺在棺材里。布鲁诺个子小,他只能看见爷爷脚上的黑皮鞋。平时,只要爷爷一穿皮鞋,就肯定会穿西装,现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呢?大人把他抱起来,他看见了,爷爷果然穿着西装。过来几天,布鲁诺开始想念爷爷,好多事情都需要爷爷教他呢!小小的布鲁诺,他还不懂什么叫做离别,只知道爷爷去另一个世界了。他没有哭,只是每天在心里想念着爷爷。慢慢地,他感觉好了些,好像爷爷每次都从遥远的天上朝着他微笑……

外公

作者:约翰·伯宁罕 著,林良 译

出版社:河北教育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外公跟外孙女之间,人生经验的差异很大,外公所珍惜的,是“过去的美好时光”;外孙女却以认真的态度面对一个跟外公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现在”。祖孙俩在一起,总想互相交换一些心得,但是因为所关心的事件不同,他们虽然在“交换”,却不能产生“交集”。有趣的是,他们虽然不能产生思想的交集,但在情感上却是相连的,这就是亲情。伯宁罕用“消失”、“不见了”和“从此不再回来”来阐释死亡,并用怅然若失的意境处理死亡这个题材。他不希望“死亡”对幼小读者造成伤害性的震撼,这种态度是美善的。这本为幼小读者画的“散文”,发散出温暖的“人生思考”的光辉,父母亲也可以读一读。

獾的礼物

作者:苏珊·华莱 著,彭懿 译

出版社:明天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獾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朋友,他总是乐于助人。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獾去世了。雪盖住了大地,但盖不住大家的悲伤。春天渐渐临近,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獾教会他们很多技艺,都是换留给他们的礼物,这些礼物让他们互相帮助。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獾的朋友们学会了接受它的死亡。

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方素珍 著,仉桂芳 绘

出版社:河北教育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小丁子在外面玩耍时,遇到了一个患癌症的小姐姐,从此他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小姐姐和小丁子约好,在生日那天就会从医院回来和小丁子一起一起许愿。可是,那天小丁子等啊等,小姐姐却一直没有来……故事缓缓前行,让全书流淌着“哀而不伤”的情绪。小姐姐的病痛可谓不幸,可是她又拥有了妈妈的爱和小丁子的友谊,在不幸中又可谓有幸。作者毫不避讳“死”的字眼,可是从小丁子稚气的追问中说出来,又让我们觉得“死”可能在孩子那里并不会引起像成人那样的心理波澜,甚至不会像成人那样敏感和害怕。

活了100万次的猫

作者:佐野洋子 著,唐亚明 译

出版社:接力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猫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死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尽管生命在一次次轮回,但它却活得浑浑噩噩,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都心生厌倦了,它讨厌每一个养它的人,也不怕死。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在孤独与不安之中,它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一只美丽不语的白猫,它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了。当心爱的白猫死去时,它宁愿死去,因为对它来说,没有了爱,再浑浑噩噩地活一百万次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只死了一百万次都没有哭过的野猫,终于张开大嘴放声恸哭了……

身体和性

“和妈妈一起看的性教育绘本”系列

作者:山本直英 著,和歌山静子 绘,王伦 译

出版社:北京科学教育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此系列包含三本书:《我的故事·男孩篇》、《我的故事·女孩篇》、《两个人的故事》,解释了“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等问题,告诉小朋友“我”穿着内衣裤的身体部位是“私密地带”,回答了“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一起生活”的问题,以及提醒“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由自己来保护”的重要性。

爸妈怎么有了我

作者:施欢华、盛诗澜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读本以“爸妈怎么有了我?”为主线,来贯穿男女不同、受孕原理、分娩过程等性启蒙最基本的知识点,适合今天的时代环境特征,在表现尺度上作了很大超越。这本书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又根据国内当前环境氛围,用小孩子易于接受的画绘形式,对器官解析、夫妻结合、分娩场面等齐备而得当,起到“视而可见,察而见意”的效果。

“德德家家幼儿性教育图书”系列

作者: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

出版社: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

出版时间:2001年4月

这套书是香港小朋友的性启蒙书,包含《我从哪里来》、《人体博物馆》、《男孩子女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等数本。以漫画的方式来普及性健康教育是普遍受青睐的方式,只是不同地区的,甚至每套漫画的开放尺度不一样。有段时间大陆读者曾惊呼书里对性知识过于直观的描绘,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萨琪到底有没有小

作者:提利·勒南 文,戴勒菲妮 绘

出版社:旅游教育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有小的人是不是真的比没有小的人还要强壮呢?在马克斯的世界里,女生们就是属于没有小的一群,她们就是天生缺少了某样东西。没有小的人就是只会玩洋娃娃、画画小花小草……但是,当萨琪出现了之后,马克斯的脑袋就常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女生到底有什么毛病?”萨琪不但会画长毛象还会爬树,每次打架都赢。马克思觉得很奇怪,难道她是有小的女生吗?马克斯决定要调查清楚……

“加古里子的身体科学绘本”系列

作者:加古里子 著,金海英 译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6月1日

加古里子的身体科学绘本(全10册)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距现在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这是一套以身体各部位为主题的科学绘本,通过阅读这套书,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地成长。加古里子在中国出版的绘本还包括“加古里子科学绘本”和“加古里子的牙齿科学绘本”等系列。

“健康与性教育童话绘本”系列

作者:闵秀贤 文,玉素贞 绘,陈爱丽 译

出版社:浙江教育

出版时间:2010年6~8月

健康与性教育童话绘本系列已出版了两辑,共十册。这是一套孩子自己能够看得懂的书,同时也是一本能帮助父母回答孩子“尴尬”问题的书,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及其家长阅读。丛书从韩国引进,采用孩子喜爱的童话绘本形式来教会孩子们:男孩女孩不一样,保护自己身体隐私和尊重别人身体隐私,爱干净对于健康的重要性,生命从何而来,孩子怎样长成大人,受到性骚扰时怎样保护自己等。

身体与心灵绘本系列

作者:山本直英 文,佐藤真纪子 图,蒲蒲兰 译

出版社:连环画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这套绘本包含《小的故事》和《的故事》两册。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观察到了女性和男性身体结构的不同。这个时期的女孩,已经开始将作为女性的身体标记,并将这个标记与自己的性别统和。这个阶段的男孩,也常常会对妈妈的感兴趣。这两本是充满温情的儿童性教育绘本,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并提醒小孩保护自己不要受到害。

“新生命科学绘本”系列

作者:许银美 著,金炳浩 绘,宗黎娟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这套绘本从2007年到2012年共出版了两辑,包含第一辑的呱呱坠地、圆圆的肚脐、了不起的粪便、母乳是最棒的,和第二辑的黑洞洞的鼻孔、红红的血液、毛发和斑点、白白的牙齿、忽闪忽闪的眼睛、奇妙的声音共十个主题。第一辑以不同动物为例,结合人类的特有方式向宝宝描述生命的起源、母乳的珍贵及粪便意义。第二辑则教会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并提醒健康的重要性。

排泄物

大家来大便

作者:五味太郎

出版社:汉声

出版时间:2003年1月

每一种动物都会大便,而且,它们大便的形状、颜色、方式和味道都不相同。有的大便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大便是棕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大便很臭,有的不臭;有的一边走路一边大便,有的停下来大便……那么,为什么所有的动物都会大便?答案是:因为动物都会吃东西,所以个个会大便!孩子在惊奇、幽默的气氛里,摒除大便的肮脏与臭味,接受大便健康、自然的一面。

噼里啪啦—我要拉巴巴

作者:佐佐木洋子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嘟嘟叭叭,我要拉巴巴。”“使劲,嗯——”“唔——拉出来了!”“拉完巴巴,要擦屁股,还要用水冲……”所有的故事都在一片热闹声中开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在我们成人眼里,已经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可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新的尝试,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噼里啪啦,就像它名字一样,把孩子的世界噼里啪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便便先生

作者:加藤笃 文,土井麻希 绘,邓吉儿 译

出版社:小熊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便便大不出来,怎么办?明明平常都大得出来的!“我”问在梦中出现的便便先生:“为什么你不让我大出来呢?”听到“我”这么问,便便先生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很害羞的,因为你太紧张了,所以我出不来。”便便先生教我许多大出好便便的秘诀,我马上照着做。咦?便便先生好像……要大出来了喔!

小象的大便

作者:角野荣子 文,佐佐木洋子 绘,张慧荣 译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早上,出门散步的河马非常吃惊,今天空地上非常臭。鄂鱼、狮子、猴子和刺猬都围了过来,一起发现了小象拉的臭大便。大家很惊奇,因为小象的大便实在太大了,于是都决定要跟小象比一比,各自回家吃了很多东西。第二天一早,大家在空地上拉出大便,结果还是小象的最大,刺猬的最小。爸爸妈妈们赶来后令小动物们赶紧打扫战场,这次是大便最小的小刺猬打扫得最快,得了第一名。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作者:维尔纳·霍尔茨瓦特 文,埃布鲁赫 绘,方素珍 译

出版社:河北教育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嗯嗯”到底有什么学问呢?故事透过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嗯嗯”在他头上的过程,轻松愉快地让我们了解:原来每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形状都不同,什么样的动物就“大”什么样的“便”,我们也从书中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8篇:源于朴素的面目

时间:2014年7月12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嘉宾:段建伟、段正渠、邰武旗

炎热的夏季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围绕着段建伟的作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这样一场轻松又不失深度的三人对话。在经过了这场名为“面目”的展览巡礼之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段建伟的艺术历程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邰武旗:你个城里人一开始就画乡下,啥由头?正渠就是个村娃,好说。

段建伟:我学画的时候,农民这种题材,是个大题材,还有军队、工厂,经常就是这些题材,在那个时代,别的题材不多。工厂吧,呆的时间短,我不熟。我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小城市,不可能了解大都市里的生活,画农民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小时候经常回老家,在农村一住就是一个假期,那种经验,那个年龄留下一种记忆,会影响一辈子。

邰武旗:是不是因为当时农民生活是大面积的,包括城市,大部分也是农民式的生活?

段建伟:是啊,我小时候生活在许昌,现在当然都改变了,那个时候许昌就是一个大集市,主街上,经常有人拉着架子车,赶着驴,就是那样。你说它是城市,也无非就是房子盖得集中点,楼高点,就觉得它是城市,因为也没去过别的城市。

段正渠:那时讲究一点的城市,驴或者骡子拉车在街上走时,屁股后面会挂个粪兜,不准随地大小便。当时的郑州就这样。

段建伟:我家就在许昌火车站对着那条路,那是条主路。那条路经常有很多拉架子车的,一问你是哪儿的?鄢陵扶沟的,卖红薯干的。再就是拉煤的,拉石灰的,那时候的城市就是那样。

邰武旗:农民最光荣嘛。那么多人画。

段正渠:那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农村,歌颂农民似乎是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邰武旗:文学作品,还有很少的一些影视作品,都是这个方向。

段建伟:是这样。包括小时候看的小说,周立波、孙犁,还有山西那几位,那些小说都是讲的农村,让你觉得,好像这就是艺术该去表现的。

上大学的时候,毕业创作画的就是农民进城,那个时候也是受别人影响,但并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后来毕业就去三门峡工作,画工厂,还画过藏民,直到1991年做展览,才真正开始认真去画农民题材。

邰武旗:讲讲小时候学画的事吧。

段建伟:我小时候学画,最早受我一个舅舅影响,他喜欢。他喜欢是因为他的叔叔,好像是在那儿学的画画,但是舅舅后来学医了,上了医学院,我五、六岁时候在姥姥家经常看到他画画,可能是受这个影响。

后来我就去少年宫,最早是跟一个姓陈的老师,天津人,那时候一放假就去了。后来,稍大一点的时候,曹老师去了,那时候我印象中是田志、文晓,他们都比我高一届。又一次快放假,曹老师评完画说,下一学期开学,文晓、田志去大班,当时他们高兴得很,我印象很深,因为那个大班,是画最好的、年龄偏大的人才能去,只有八九个人,我后来年龄大了一岁,也就去那个班了,和曹老师接触的也就多了,这个班就那几个人,这样老师指导的也多一些。曹老师教学很尽心,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跟我们讲过陈衍宁的《视察广东农村》,其实在大学也没人讲这些,他是讲黑白灰的大关系,画面道理,这个别人不跟你说你怎么会知道。还有一次他就把我们几个同学领到他家,从柜子里拿出相册,里边是照片,俄罗斯的、郭绍纲的,那时候见的东西不是太多,这些东西是很少见的。后来我考上河大,当时不到十七岁,在河大过的十七岁生日,同学年龄比我大,有时候跟着他们聊,跟着他们喷,觉得气氛很好,年龄差距大,加上那两届学生都还是很有使命感,或者说很有责任感。

邰武旗:我觉着你最早那一批画,更土味一点,你算是城里人,不像正渠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反倒是正渠,选的模特在当时感觉还洋气一点。

段建伟:我学画的时候,中央美院几位老师去河南办过几次展览,头像、风景油画写生。他们的画面注重的土气的东西多,正渠在广州那边相对开放一点。

段正渠:南方形式感的东西也算是比较早的。建伟的画,我总觉得多少会从他父亲那里受到影响,从内容到形式。建伟的父亲是河南一位专写乡间生活的作家,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文学刊物上看过一些他爸爸写的小说,特别土的那种:不分段,也没有一句优美词语,也不抒情,只是实在和纯粹的叙述。那时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写作呀,现在想想,正是这种纯粹显出的独特才会让我记忆深刻。这种“农民式”的讲述方式正好应对了他写作的内容,显得特别地道。

邰武旗:跟抒情的那种不一样。

段正渠:别的小说写一段总会停下来抒抒情,但他爸没有,就是实实的说事儿。

段建伟:他受的影响是这样,他就会把自觉不自觉这点东西挖掘出来,其实我觉得这不是一种面貌,更多地是一种趣味。

段正渠:一种态度。

段建伟:有人觉得这不好,这也是一种态度。

邰武旗:建伟也是悄悄地受了父亲的影响,这自然,但我想,这里是不是应该也还有你个人的趣味在里头?

段建伟:上一次咱俩就说过,有些东西咱也喜欢,但是你控制不住这些东西。

邰武旗:喜欢,要不要尝试,还是要看是不是合适。

段建伟:是这样。河大毕业以后,分到三门峡印染厂,不到两年,调到郑州,后来就认识了正渠,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事儿,他画面中的很多东西我原来在河大没有接触过,看到这些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所以说我就觉得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是曹老师,再一个就是正渠,当然我不认识正渠未必就一定能画的多媚俗,但是我觉得也可能会走另一条路。我跟他接触以后,我觉得我的画面,最起码有个四五年时间是个顿挫时期,就这个时期,有些东西我在学他,刻意地去做一些转变。我觉得我原来那样的东西缺少力量,是这样的。

段正渠:那些画还有没有了,比如《安葬》、《新生儿》?

段建伟:不知道,可能早毁了。

段正渠:还有《藏民》那幅。

段建伟:《藏民》那张画可能在郑州,还有《骑马》那张,想参加全国美展的,没选上。我就觉得这个影响,一个是语言层面,你发现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去理解,原来的可能就一般化了一点,比方说漂亮、响亮、或者高级灰,和正渠认识以后,我觉得这方面改变了。顿挫期有那么几年,这里边也包括我学他那种方法,不由自主的学,但是这个肯定也需要挣脱,肯定也会意识到这些东西,后来就是1991年的那个展览,这个展览就是逼着你去作一些更自我的考虑。

邰武旗:你俩第一次去陕北写生是1987年左右吧?

段建伟:对。

段正渠:那时候老在一起画写生,去偃师、三门峡,1987年一起去了陕北。

邰武旗:我记得当时还有几张大点的画也有些学他的痕迹。

段正渠:也有点黑线吧。

段建伟:其实1991年早期那批画也有那样的东西。

段正渠:1991年那批画,如《洗澡》、《看电视》等,当时没感觉,现在看还是离生活近了些。现在的这些作品,包括这些头像,和以前的距离非常大,这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我认为这种变化是本质的,虽然题材仍是农民,但是画家的艺术观、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作品的本质也就跟着变了。以前的看起来很亲切、很可爱、乡村人的那种生活,很直接,现在更含蓄,更接近心灵了。

邰武旗:比较直接。

段正渠:对,很直接,和生活很接近。现在画面感觉冷峻了,原本熟悉的场景经他描绘之后变得既新奇又陌生,也有了新的含义,远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和生活有了距离。

邰武旗:你们是哪一年认识的?

段正渠:1984年认识的。我83年毕业,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之前,省里先在博物馆办了一个相应的展览。我大学同学黄小鹏,正好那几天来郑州玩。黄小鹏画得好,眼界高,我一直很佩服他。因为我家离博物馆很近,俩人就在展览的前一天到展场去溜达。黄小鹏说,这个展览有两张好画,一个是《午休》,另外一张就是建伟的《师徒》。那时还不知道谁是段建伟。第二天上午开幕,我又去了,有几个少年宫的学画的小孩,指着建伟的画问画得怎么样,我说:“这可是幅好画……”这时旁边过来一个人,说:“提提意见呗”,这就是段建伟,这就算认识了。

段建伟:那个时候我在省里的画展上看见正渠两幅画。我觉得画的太好了,因为在河南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画。

段正渠:1983年刚毕业办过偃师同乡画会展,在洛阳、郑州市展出过,建伟在画展留言本上留的言:站稳你脚下的土地……我记得很清楚,但不认识,后来认识后就一起去画画。那时候他在出版社,我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

邰武旗:你那个《师徒》是什么样情况?我没怎么见过。

段建伟:当时我分到三门峡图案设计室,刚去的新人必须先下车间,实习一段时间,我去人家什么活也不让干,我当时就画速写、拍拍照片。当时我在三门峡就画了一张创作,画了一半,也不满意,还没有画完就调回了郑州。当时有全国美展,我就绷了一个框,还画这个。画完就送去参加展览了,省里先预展。全国美展没有选上,后来接着有个全国青年美展,这张就入选了,是《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当时是85年。

段正渠:1991年对我俩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二段”展之后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路子。之前那几年抽象、超现实、观念等等,全画,有时还画国画。记得那时建伟画过一张《父亲穿着老式大衣》,还有个叫《冬天,对话》,画里已经有“观念”了。那时年轻,动不动就凑摊儿喝酒,喝了酒就铺宣纸……每人买了一百张高丽纸。那时候年少轻狂,我说我要画一百个诗人。

邰武旗:所以买了一百张高丽纸。

段正渠:结果一个诗人也没画出来,就是一喝懵了就支摊。

段建伟:其实我想,那时候不知道别的,就是有年轻时候的盲目性。

邰武旗:那时候有活力,什么都敢弄。

段建伟:我跟学生说你们看正渠画的形,他写过字,画过国画,然后就是画插图,画连环画,所以他形的来源不是单一的。

邰武旗:你们俩是什么时候画插图的?

段正渠:刚毕业那会儿,经济条件都不行,靠给美术班带课、给出版社画插图挣点外快贴补生活,正好建伟在出版社工作。

段建伟:那时候急着下乡画画,我接了个稿子,我跟编辑说你几号把稿子给我吧,我们俩就一齐画,画完就排版,排完就下乡。

段正渠:那时候我俩有存折,存了70多块钱,搁现在我觉着得有7000多吧!属于公费,有朋友来了,吃饭花公款。

段建伟:那一段时间我俩对传统的东西都喜欢,比如陈老莲、任熊、任薰,包括吴昌硕,这些人的作品多少都临过。包括木刻,古代木刻那种趣味,剪纸、国外插图,买很多这类的书,也画过小连环画,现在看自己的趣味、视野,现在画的画也都蕴含着这些东西。

邰武旗:见过你俩当年的插画,和现在画的味道有相通的地方。

段正渠:画插图这一块,是现在年轻人比较缺的,那时候为了生活,好多画画的都干过这事儿。为了画插图,又会买很多书:外国版画,古代木刻画,你不做这东西不会专门去买。

段建伟:这些对后来都有影响。就说正渠的画,你很难说他是从某个东西来的。

邰武旗:谁都会受影响,主要一个就说是“天赋之才”吧,这个“才”里面我看就包括趣味。当年插画里的形象、构图、气氛有很多和现在相通,老实说,讲不出原因来,我宁愿相信这些是天生的。

段正渠:说着就说到1991年这个展览了,在这之前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1990年我和建伟来北京,殷双喜带我俩去几个画家的画室看画,见人家画那么多,很受刺激,就想也办个展把自己逼一逼。建伟就画起了河南,我开始画陕北。

邰武旗:那时候画什么你们心里有数?

段正渠:没有。

段建伟:不知道咋画,咋下手,画啥。我俩相对于河南还是熟悉些。

段正渠:建伟对河南农村和我不大一样,我在乡下长大,回到老家看见啥都熟悉的不行,没什么新鲜感。去陕北可以补充和丰富我的记忆。建伟则不同,他是城里人,但有小时候乡间生活的片段记忆。这种距离感,能使他保持感受的新鲜。他随我去过我的老家好几次,每次回来就能画几幅好画出来。

段建伟:就是小时候有这种经验,然后隔了几年又一看,就能串起来了。

邰武旗:第一幅画是哪一张?

段建伟:《扣玉米》画的早。当时那种状态都很亢奋,我俩就说,这一张画成这样下一张画什么就已经知道了。那时候也不知道怕,可能也精力旺盛,想起来啥就没有不敢画的,因为都知道要办展览了。

段正渠:可能赶上那个趟儿了。稍早一些,人体大展、现代艺术展等把北京甚至全国弄得沸沸扬扬,之后又兴了很脂粉气的美女画,我们的展览这个时候展出,估计不少人看了会觉得亲切,因为和那些作品不一样,而且虽还是“乡土”,又有了一些较新的东西。

段建伟:真正画面中很有情感或是情绪很饱满的作品当时并不多,不管你反应的是什么题材。当时在咱们之前有个展览,有些画就是在学西方古典表面的东西,手画的又粉又嫩。我们两个人的作品本分的东西,天然的东西还是带的比较多。别人的肯定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邰武旗:那时候很年轻,胆子大,知道的也少,就敢画。其实那时候还有攒下来的东西,原动力,有原料。

段建伟:其实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泄点。

邰武旗:就是原料多,画起来也不困难。加上有年轻的冲劲儿。后来老说画着画着就累了,没过去那种激情了。不光是你俩,好多人也是这样,年轻时一画出来好多东西,年龄大了就画不出来了,是不是攒的东西花光了。

段正渠:不新鲜了,没有开始那种冲动了,开始时想试的东西都试过了,开始最想画的东西也都画过了,从方法也好从内容也好,最初的新奇没有了。我觉得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当时胆子大,也没那么多顾虑,后来你知道的也多了,考虑的东西多了,你开始时候的那个冲动没有了。第一次画《山歌》,录音机放着在陕北录的陕北民歌,磁带转不匀,咯咯嘎嘎的,也不管,只管激动,那激动不是装出来的。

邰武旗:类似激情这种东西,要它生动、饱满,谁都是这样想的,可它在某个程度上讲是自然规律,是事实,到了年龄,它自然就有改变。

段建伟:你到了一定年龄,你就可能需要用你的智慧,或者用智力来取代那样一种东西,取代那种冲动的东西,这样呢,有些人可能就靠学养,有些东西越弄越丰富,有些就可以把那种冲动弥补一些,最不好的结果就是样式化。

邰武旗:你说的智力、智慧、学养,这些东西对具体画面应该有所谓弥补也好,帮助也好,我没有深琢磨过,好像也不用太花心思琢磨这个,有专门琢磨这个的人,结果到画面上很偏执。还是要有那个“尊重生命状态”的立场,冲动、激情,不光是年轻人的那一种,什么季节下什么种,各有各的好,中国书法不就有“人书俱老”一说么。

段建伟:我是觉得这成了两个问题啊,你说那个,就是我有感情,我有合适的方式,出来,你就会感动,但后来,艺术它其实成了一种学问。

另外,这是不是还跟画什么画有关系,你画那个形态就是靠一些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的,你这个东西缺了,那可能就不行。

段正渠:在郑州那会儿,我们曾很抵触画里面很“有文化”,想尽量使画面直接、简洁、纯粹,别让它装。

段建伟:咱现在画这样的一种东西,这种情绪,我觉得,是很古典的。

段正渠:都有一种古典情结。

段建伟:很古典,你只能做这样的东西,我就想咱这个最多是一个语言层面,但是呢,你有时候还是想有一些改变,还是想能不能对自己有些突破,肯定还是要做这种努力。比如,你过去能拿得住一些东西,是因为有激情,现在像你说的,都老了,你只能靠另外一种东西来让它变得更有意思。

段正渠:现在也不愿意再那样画。不再是当时那种状态了。如果非要那样画,即使画出那种效果,他也是不真实的。那时候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现在顾忌多了。经历的多了,所以我觉得只能就着目前这种状态去自然地转变。

邰武旗:说说你1991年展览之后的状态吧。

段建伟:1991年后觉得自己东西土,后来也画过几张有点跟风的作品。

段正渠:1993还是1994年,建伟又试着画过几幅带观念的作品,扇子、农村照相馆等。

段建伟:也不完全是观念,想有点调侃,反正有点那种感觉。画了大概三四张,就停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咋弄,毕竟那个底气不对了,等于是模仿别人的,很快就又拐回来了。1993年那批东西,和1991年的有相通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还是想让东西更沉稳,也就是说那个爆发点更有分寸一点。1991年那些东西显然是有一点过火了,后来就想,对自己还是应该有要求吧。画面中同样一个人,其实想让他带来更多背后的东西,这样的话,对环境、道具包括他的姿势动作,可能要求更高。过去的东西就是能把某一个时刻的感受,比如说喜悦或者紧迫,表达出来其实就很满意了。但后来一想,那个东西还是太简单了,还是希望能够有一种耐人琢磨的东西。

邰武旗:然后去考虑更多的东西了。

段建伟:是这样。当时就是自身的那种冲动更多一些。

邰武旗:现在大家都不这么弄,大家的招儿很多。你们俩就跟标本一样,说是保持,也是各方面原因吧,自己的取舍还是主要的,还是对那些东西更有感情。可是经常会觉得苦恼,所以这个主观上能理解,客观上看看也是个事实,毕竟生活变了,而且这些年变化非常大,人也变了。自然或不自然的规律是这种苦恼的根源。你不会突然转到别的地方了,不是也试过吗,转过去不舒服嘛,不对劲。就参考所谓智慧或者方法,学养或影响,也就稍稍离那个本能的东西远了一点,又是一种不合适,再回来,没有过去那种泉里不断泉水的感觉了,而是今天有点,明天有点的。

段建伟:天分,天资,这东西是老天爷注定,但是咱看有些画家,很大年龄了,还能创造力非常旺盛,虽然很少。

段正渠:最初建伟画河南,我画陕北,对两个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之后太熟悉了就缺少冲动,而我们还在坚持这个大的方向不想改变,而且还想在里边再找出点新的东西出来,这就变得更艰难了。你最初就是一张白纸,滴一滴墨,马上就清晰地显示出来;墨滴的多了,纸就变成黑纸了,怎么办。若是换个思路想,反过来说,墨积得多了不是更有层次?显得更厚重?

邰武旗:我是看了建伟刚印的那本小画册,一看到封面就觉得,地域的东西少了,整体上单纯了,味道更正了。

段正渠:他把原来的很多东西给模糊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段建伟:熟悉的东西,那样一种文化氛围,包括你接触的很多形象,实际上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但是到最后,事实上你感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觉得有趣的就是一个猪一个狗在一条路上走,它并没有牵扯到河南。就是说,这个是很自然的。

邰武旗:最近这几张作品,离最开始画的那些具体的、生活化的东西有距离了,背景单纯,反倒让看得人更容易进入了。

段正渠:他把那些实的东西模糊了,欣赏空间反而变得更大了。

邰武旗:门越开越大。

段正渠:我觉得建伟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个性。这种趣味是平实的、不讨巧的。画中人物男的一直木呆,女的永远也不会水灵,就是绘画的方法也显得苯拙,没有豪放的笔触,没有绚丽的色彩,整个画面就那么朴素地安静着。人们容易被浮光掠影蒙蔽和诱惑,容易随波逐流,信口开河。同时由于社会的浮躁和物质化,建伟这种超脱的选择就显得孤独,并直接影响了建伟作品应在的位置。我自己一直认为建伟的眼力是非常独到的,他的审美趣味是非常高的。

邰武旗:前段时间他们拿给我几张非洲人画的油画,一拿进门,你欣赏它的角度是既定的,显然不是大师的画。

段建伟:它可以识别的公共符号太少,不管是形象、颜色、用笔。

邰武旗:我觉得可以先看这个符号有多么“公共”,更重要的还是内在情感的纯度、力度,当然,哪个都不能少,都不能独立存在。

邰武旗:刚才建伟你说你吸收了乔托、弗兰西斯卡他们的东西。

段建伟:原来对他们不了解,那时候知道的就是达・芬奇,对他们之前的东西国内也并没有太多介绍,1993年来美术馆看展览,买了几本画册,现在还在用,还有杜乔、马尔蒂尼等人的。

邰武旗:都是文艺复兴早期的,那时候刚从中世纪过来,解剖、透视这些新学科也是在探索如何运用到画里面。

段建伟:是的,几门学问还没有最终建立。

邰武旗:我感觉画面应当区别于实物或是照片,怎样能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同时又能拉开距离,又看起来有趣,就像中国古代的绘画一样,似乎是一种“别扭劲儿”,我在你的画里也能感觉到这一点。

段建伟:对,有时候画准了那个“劲儿”就没了,但是你咋“别”,咋不准,其实这也是很难的,像刚才说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包括早期大师的那个“不准”,那种“别劲儿”那种趣味。我觉得中国古代绘画成熟的比较早,他们不认为谁越画的栩栩如生越好,他用的是自己的一套体系。

邰武旗:这个劲儿太难找,很难拿捏。

段正渠:没了这个劲儿你还看啥,就是拿捏那么一点点。近年来,建伟的画面越来越多地有了一种“永恒”的感觉,一种空寂和高古的味道。这种趣味在民国之后就逐渐变得稀缺了,只有在古人山水中、在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中才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原本司空见惯却并不被人留意的场景,到了他这儿被提升了,“平凡”被赋予了新的不平凡的意义,平凡在这里显得崇高了。单是这点这就是了不起的。建伟从不以题材的宏大、人物繁杂、技术的娴熟以及理念的高深引人注目,他有能力在不动声色之中用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方式把人感动。相对于早期《花鞋垫》、《抢救》、《亲爱的叔叔》等作品中的那种机智和幽默,近期作品变得更为含蓄,画面更干净也更安静。离生活远了,却更加贴近人的内心。同时由于指向的模糊性,作品内容更显宽泛和宏大。其实单是审美趣味的选择这一点,就是一个有意思的可以深究的命题,只是我们不太会用理论说清楚。

段建伟:其实就应该有一部分说不明白的东西,搞创作的人,也有一部分是他心里也不明白的,但是他感觉有一块比较有意思,带出来一些别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一般画画的体会的。

段正渠:建伟的作品很有个人特色。“幽默”几乎贯穿了它所有的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充分,现在的幽默更含蓄一点。再就是他所追求的趣味。很古也很近,很平民也很崇高。仔细观察文艺复兴早期的那些绘画,会发现和建伟的作品有某些精神暗合。他虽然不是故意要逆着社会大众的审美,但是他最起码不愿随波逐流不讨卖乖巧,以至于这种审美的趣味在现在无法被广泛认可。正由于如此,这种选择就愈加显得可贵。

邰武旗:每个人都是有文有质,文质彬彬。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看画还是靠着感觉看。说不了,但是能感受到,这可能也属于趣味的部分,这个感受就和画画一样有说不出来的地方,但是画是靠这个为基础画出来的。

段正渠:我觉得对建伟来说并不是激情少了,或是年龄大了,实际上是经过几十年创作之后他自己主动的选择。把他的作品一路看过来,就不难看出他自己一直在逐渐的往这边靠拢。他肯定参照着自己的周围,呈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或者对绘画的一种态度。他那些画头像写生,不少人就说他形不准、造型不严谨,其实还是觉得画的不漂亮、不俊俏,丑、笨而味道不对,甚至有某些病态和没落的情绪在里面。其实大学时期他就可以画得很“准”、很“帅”,为什么画了几十年反倒越画越“笨”越“不准”了?我觉得这正他比别人高的地方,也是他独到的地方,这体现了他的智慧。现在再看他90年代的画,会觉得他的画很亲切,但是离生活太近,现在的画和生活有了距离,不会像原来那样直接,那样抓人,但能让人静下来,静下来投入进去仔细的品,其实是内涵更丰富了,个人的东西更多了。

邰武旗:你俩的画找的方向不一样,这个也是性格不同吧。

段建伟:个人优势不一样,爆发点也是不一样。

段正渠:建伟性格温和、宽厚,处事低调。这和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极其相似。建伟对西方文艺复兴早期如乔托之类的艺术作品比较感兴趣,并从里边吸取了不少营养,我倒想问问建伟为什么会对这些感兴趣?那一时期的作品中有哪些东西如此地吸引你?

段建伟:其实还不能说有啥研究,就是一种感性,比如说他那个造型,趣味。它有一致性,更早期那些东西,包括马尔蒂尼、杜乔,他们都不一样,他们跟乔托也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有共同的那种东西,比如说咱们在1991年强调的那种直接性,他们其实做得很有直接性。他们当时那个东西其实就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就是看图说话。讲那些圣人生平故事,那就跟敦煌壁画是一样,那很直白,但是他有一种隐喻的东西,它很普遍,比如说某一种颜色某一个器物,比如百合花,它基本上就是象征某种东西,这个东西在画面上,就暗示了某一种东西。它们那里边你要说是玄机,其实很多,我很喜欢这些东西,并不是说了解很多,就是觉得这种东西有意思。

段正渠:但是你的画中也没有见到你用你说的那些带隐喻的标志性的东西。

段建伟:我就想利用一些道具,就说你可以赋予这种道具一种含义,这种含义并不是就有明确的指向,并不是说这个萝卜就一定代表什么,但是我这样处理了就让人家觉得这个萝卜不简单,至于咋不简单,我其实并不知道。但是你不能就把它当做一个写生的一个萝卜,客观的一个萝卜,那肯定不对,通过这个努力,萝卜它会有意思,让它有一点意思,我觉得其实对萝卜本身就是改变了,对整个画产生影响,让人觉得,好像有啥看头。

邰武旗:你说到这个象征,西方早期绘画的色、形等的象征意义是有共识的,我们以前也有啊,只是现在这个东西断了,没有社会和人文的基础了。实际上你本人,也不是能非常清晰地按中国这个去弄,就这个意义上看也就似是而非吧,看的人和做的人都未必有一个追踪的可能,这倒使这个里边反倒有了更多方向性,倒让作品自身有了一些比较锐利的东西在里头。刚才说幽默这个东西,可能相对于精神性的诉求这方面来讲,幽默更像是作料,不是主体,你幽默的目的是品格,不是幽默本身,建伟一步一步到这来讲,就说幽默好像越来越淡了,我倒觉得越来越干净,不再那么逗弄幽默了,但是还有这个味道,这个是跟人有关系的,过去有一点努着劲要那个东西,现在自然地带出来,更温和,会心。现在作品背景越来越单纯,人的动作也越来越安静,指向性也越来越多义,所有信息都在减,但趋于对纯度的要求,可能跟年龄有关,跟各方面有关,这变化是很自然的一个东西。

段建伟:现在看《花鞋垫》、《抢救》,就感觉这个劲使过了,当时还没有那个控制能力,这种尺度,现在觉得稍微有点过了。

邰武旗:有时候大面积的讲述可能不抵一个眼神。

段正渠:1984年的《师徒》,1986年的《父亲穿着老式大衣》、《冬天,对话》等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很受外界影响较大。那时候还是年轻定力不够。1991年的作品《花鞋垫》、《指天》等,当时觉得很亲切,现在看起来和生活很接近,有些生活化。他这些年极少搅合世面上的事儿,一直躲到一边画自己的画,画面和以前比起来越来越干净,表达的东西比之前也更纯粹,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早期还是想说一些事儿,叙事性比较强,现在多了些象征和隐喻。

邰武旗:他那个单纯的劲,不好拿捏。

段正渠:要拿捏到恰到好处这是功力,不能欠也不要过了。

邰武旗:就是因为他那个画面单纯,要求更高,稍微不对画面就整个塌了。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9篇:一场大公司决定的艺术革命

苏童说,自己还有好多版权没有卖掉,希望未来有可能与腾讯有一次这方面的合作,也可能通过第三方,“我认为这件事情是靠谱的”。

海岩说:“我们很想挤进互联网,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作品的一些影响力。”虽然他坚持认为,“网络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标题化的阅读,不求甚解。”

莫言说,即便是自己这样跟现代科技事物绝缘的作家也要好好学习、与时俱进,“今天晚上回去学QQ”。

阿来则强调自己的写作会固定在特殊领域,但“不要把类型文学跟经典文学对立起来”。

这些中国最有名的作家先后出现在“腾讯文学会”“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等等活动中。名目虽各有不同,但搭台的都是这家全球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腾讯的市值在2013年9月突破1000亿美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中,它之前是Google、Amazon和Facebook。

两个月前,腾讯在每月有5.5亿活跃账户的手机QQ上推出了“QQ阅读中心”,它是同日亮相的腾讯文学的一个部分,也从属于腾讯互娱事业群。

主管这一事务的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说,他们为出版准备了4亿元人民币,另有1000万元的写作基金、500万元的文学大赛基金等。

腾讯相信,文学可以通过互联网,带给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一个新时代,“如果说2012年网络文学市场的盘子是30亿元左右,那么它很快可以达到300亿元,再加上关联产业也许可以超过千亿元。”程武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作者们可能好奇、积极,也可能抵触、无奈,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去接触文学、绘画、音乐、雕塑……

或许用户能够坚守自己的偏好,但大公司的选择才会真正改变用户的未来。他们可以轻松用巨额投入来研究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而保证读者在5寸屏幕上还能对长篇小说兴趣盎然。

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这门艺术的受众也许会出现历史上最快速的扩张。就经济角度来说,它其实是文化产业与新经济、创作者与资本的融合实践,其效力也远非行政力量所能匹敌。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运动”。

谁决定我的阅读

2013年10月中上旬的一周,腾讯旗下的网络游戏《英雄联盟》在洛杉矶斯坦普利中心举行全球冠军赛,2800多万人次通过腾讯电子竞技平台观看了最后决赛的直播,整个冠军赛期间的直播收视人次超过1.1亿。

这还不是非腾讯可以“调动”的最大力量。腾讯QQ有10亿注册用户、超过8 亿活跃用户。如今,微信全球月活跃账户数也达到2.72亿。

而这样的公司正扮演着“领导”数亿用户文化生活方式的角色。比如每次用户登录QQ后弹出的推广框,随手点入者就可能是数百万量级。

真正导致根本性变化的是:过去在PC互联网上进行阅读的大多是“有目的阅读者”,换句话说就是文学爱好者和准爱好者。

而移动互联网使最不愿意读书的一些青年人也开始用阅读打发散碎时间—让更多的“小白”阅读,这对于文学的影响恐怕是跨越性的。

“PC端与移动端的阅读当前对于中国网民来说都不可或缺,”腾讯文学产品总监王锐对本刊说,“从用户使用场景和习惯的角度,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手持终端软件是发展未来。”

此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枚的果子—这种网络文学一般仅指在互联网首发的文学作品,通常一部分收入通过线上订阅、付费实现,另一部分则来自线下实体出版。

一次写成的书和几百次写成的书

技术给文学带来的新机会显然不亚于造纸术、印刷术引燃的革命。不过对此,传统作家和艺术家们似乎并不乐观—对于文学大家来说,如何靠互联网赚钱还不清晰。虽然大量购物网站、第三方网站先后推出了电子书业务,但从报表上还看不到给传统作家带来的数额,后者也罕有在互联网首发作品。

“你问我文学如何和互联网结合,利用互联网,或者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应该做什么,这个确实是我的困惑,我没有答案能够说清楚。”海岩在参加“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时这样对本刊说。

与之相比,漫画家蔡志忠看得很清楚,也在积极向互联网靠拢。他从2008年开始电子漫画,现在运行超过6000本手机书。

与海岩同台讨论的蔡志忠告诉本刊记者,他最受欢迎的漫画作品达到5.7亿点击量,但没有对应的直接收入,“时代就是这样,无论我们同不同意,未来就是网络时代。我常常想,像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写的诗有收到版税吗?没有。他们靠的是成为名人后的名人效应。未来的漫画家或许也是这样的,未来的漫画将是免费的。”

在这样的讨论中,危机感之外的挫败感、抵触感比比皆是。

海岩这样认为:网络上发表观点,受众的多寡和文章、意见的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可能你发出一声大叫,发出一个很激烈刺耳的声音,一下子把眼球吸引过去你就成功了。猛是最主要的,激烈是最主要的。”

“中国的作家中我可能是目前唯一不用电脑写作的,都是用纸和笔。”海岩说,自己在十年里平均每年发表100万字,“这在纸质作家中已经是相当惊人的劳动了,而我听说网络作家一年就可以发表上千万字,我觉得网络时代是一个浅阅读时代,所以读者也是。可能他这1000万字的小说,读者打开来三天看完。就像网络游戏那样,看一些他有兴趣的事情。写作者要跟上读者的阅读习惯,一旦你跟不上他的阅读速度,可能会被读者换篇换台,所以他们被逼着一定要写很多。”

他坦率地说:只有一部分网络写作和阅读可以归到以前意义上的文学上去。

苏童的观点则是:更重要的其实是写作的态度和诉求,因为有的网络作者诉求非常简单,“速度是决定他生活的因素,可能5天写一部长篇,也可能用5年修改这部长篇。我一直很好奇,会不会有网络作家这么做。”

刘震云认为不应该用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这样的分类,“比较科学的是一本一次写成的书和几百次写成的书”。

他的看法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在连载,当然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网络文学才有,张恨水当年在《申报》的连载就是每天发。

如今,互动式的创作已有成熟模式,比如美剧的创作乃至角色的去留,就取决于观众的反应。

但这种创作方式能否被经典作家接受?刘震云认为,这样的连载小说,特别适用于盗墓、爱情、武侠题材,跟一口气写成的小说在结构上非常不一样。

即便了解互联网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大作家们仍然深切地认为,自己与网络作家存在形式或内涵上的差异。

只有莫言不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很多人难以界定到底是网络作家还是传统作家。

原创的尊严

对于作家们的疑惑,王锐解释说,从技术角度,目前电子阅读尤其是移动终端的电子阅读,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满足文字阅读的基础上,正逐步实现可媲美纸质排版书的良好阅读体验,同时又具备纸质书所不能提供的便携性、低成本、环保的特点。

“虽然目前在移动端,碎片阅读、浅阅读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优秀的长篇小说依然非常受欢迎。”他强调,“目前网络文学的这种边发边读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优秀的长篇小说反倒要比短篇小说更具备人气和黏性。”

与之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的“现代化”进程似乎更加困难。比如绘画,即使在PAD上的体验也远远不如实物那样令人愉悦。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举例说,当照相技术发明后,对西方的写生肖像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量肖像画师因此失业。

与此同时,在照相技术的逼迫之下,绘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抽象主义运动。不过当时照片还没有加工和PS等技术能进行修饰。

“但照相也不能完全取代艺术,艺术还带着情感,带着某种意念。”吴为山对本刊说,他觉得3D打印虽然能够做到活灵活现,很像,但“没有神”。

作为国家博物馆前孔子像的创作者,吴为山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会产生影响,但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为艺术要强调精神的价值,强调个人的风格,强调艺术的语言。”

显然,传统艺术家们努力为自己在新科技时代保留一份尊严。但是对于新派艺术家来说,网络却是为他们赢得尊重的平台。这些人,已经进行了绘画和互联网融合的实践。

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生杨奇现在以游戏原画设计师的身份指导多部腾讯网络游戏的视觉呈现,“其实在传统的创作领域我们还没有拿到名分,因为时间太短了。”

这种概念设计最早来源于电影行业的前期设计,随着网络游戏成为“赚钱利器”,它也愈发吃香。他参与的一部作品,已经创造了十几亿元的价值。

杨奇说,他经常想,当有一天艺术非常包容的时候,他的作品可以跟以前非常向往的艺术一样进入同一个美术馆。

他的产品进不了画廊和拍卖行,“就像最早的插画,人们买的是书籍,游戏玩家不是为我们埋单,而是为游戏埋单。”他对本刊说。

与传统艺术家不同,杨奇认为,3D打印会使从事雕塑创作的人产生很大的危机感。“展现形式没有变,但创作手段变了。”

阅读与交友结合

无论作家和艺术家们有怎样的态度,腾讯涉足这些领域的态度是坚决的。

2013年3月,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的无线游戏产品部、无线增值产品部、无线运营部、无线研发部的部分员工正式加入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同月,腾讯互娱事业群还成立了内容与版权部门。

“其实泛娱乐是腾讯互娱在2012年正式提出的一个战略,我们的构思是以具体的某个知识版权,比如一个特定形象或故事为核心,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逐步进行不同领域、不同平台的跨界商业探索。”程武解释说,“网络游戏与文学、动漫、影视、音乐等,都会有非常多的跨界互动、借鉴和再创新的可能性。”

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腾讯大厦,正在变成一个“文化产业园”。特别是腾讯互娱,至少目前是一个动漫工厂以及文学版权基地。

与有网络游戏积累、相对熟悉的动漫产业相比,文学艺术是腾讯互娱涉足的新领域。有挑战性的是,网络文学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但在它之外,腾讯正快速布局传统文学的数字化阅读,即所谓“全文学”。

除了盗版等传统出版业遭遇的问题,新媒体有自己特殊的挑战:

手机容量大、屏幕却太小,滚屏还是滑屏更能让人接受?

在资费价格尚不十分低廉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流量对用户的影响?对于下载客户端后一个更新包的大小上限,不同公司都有不同的认识:2M,1M,还是干脆在线阅读?

显然,至少对于长篇读物来讲,多媒体混排、超链接、制作精美封面等会加大流量的办法并不受用户欢迎。换句话说,传统出版的一些规律完全不适用网络阅读。但是这些都需要不断的人力、财力投入才能探索。

程武告诉本刊,腾讯正在尝试基于QQ的关系链,从一个QQ号就可以在PC和移动终端让用户非常方便地切换,所有的阅读进度、笔记等相关数据都会同步。

除了提供入口和人数,QQ阅读中心也将提供更加社交化的阅读体验,比如好友之间互相送书。这种基于阅读的关系圈是许多网络文学公司的发展方向。

不过,还没有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过这类实践。毕竟大作家们的观点并不引人侧目,而雅致的语言和并不骤升骤降的情节,是否能像许多“撒狗血”的网络文学作品那样引起关注?

程武说:“我们不能片面地说中国人就不喜欢读书,平均阅读量小有很多的客观原因。评判总是容易的,但去做一些改变才是建设性的。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我们的业务布局,让我们有这个能力去做一些积极的推动。”

莫言的态度很宽容:作家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写作,“至于传播方式—怎么样把阅读变得开放、变得与交友结合在一起,是他们的事情。”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范文怎么写第10篇:亚洲动漫才女:提前10年培养职业素质

2006年10月27日,在武汉市光谷动漫城,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展暨首届光谷动漫节开幕了,动漫城人潮鼎沸,气氛十分火爆。

在2楼一个面积20平方米的展区,60余幅充满奇幻、飘逸色彩的CG绘画(电脑绘画)作品,吸引大批参观者,这里成了人气最旺的展区之一,这些画作也成了抢手货。购买这些画作的人,大都会要求一个身材修长、文静秀气的年轻姑娘签名,许多人还在向她讨教经验。

这个姑娘就是眼下在《酷酷》、《仙剑》、《中国插画》等一些网上论坛被漫友们追捧的偶像和明星,被网友誉为“亚洲动漫才女”的武汉姑娘刘。

站在她身旁的那位气质端庄的妇女,眼里闪着满足的光彩,她是刘促的母亲黄笑利。因痴迷绘画,原本成绩优秀的女儿学习成绩一滑再滑,为尊重女儿选择,女儿念初中时,她作出一个也许是她今生最艰难的选择。她说:“爸妈不要求你考名牌大学做白领,但是你也别把绘画当玩,这就是你将来的饭碗!”

也是从那一天起,母亲开始引导这个只是“乱画”一气的小姑娘,一步步走向职业画家之路。对女儿职业素质的培养,她从10年前就开始了……

职业风险评估:同意女儿“弃文从画”

1982年9月,刘出生在武汉市,母亲黄笑利在市新华书店上班,父亲刘锋在长航集团工作。刘5岁时,就被父母送到少年官书法班、绘画班、音乐班等各种儿童启蒙培训班。和所有父母一样,刘锋夫妇也“望女成凤”,希望女儿多才多艺。

让女儿参加各种培训班,就是为充分发现和挖掘女儿潜能。当刘但各种培训班都参加一年多后,他们发现文静的女儿更喜欢绘画。小刘也很快崭露出她的绘画天赋。

女儿7岁了,黄笑利把她送进小学。一天,黄笑利转了好几趟车,带着女儿来到著名学府武汉大学。黄笑利带着女儿在美丽的校园走了一圈,认真地问女儿:“小,你高中毕业后,想来这里读大学吗?”“这里好漂亮啊,我当然愿意来!”刘眼里充满了向往。黄笑利郑重其事地说:“那好,小,从今天起,进入这所大学,就是你和妈妈共同的目标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望着眼里闪着泪花的母亲,刘似懂非懂地点头。

刘上小学后,黄笑利对女儿说,要将学画当作是休息、娱乐,学习累了就画一会儿,不能因为绘画而耽误学习。

让刘锋夫妇没想到的是,在这种“休闲式”的学画中,女儿进步却不小,女儿的作品经常不断获奖。1992年,刘的一幅作品获得“湖北少儿书画大赛”铜杯奖。接着,刘又获得“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金杯奖。

刘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绘画,但学习成绩还是非常好。让黄笑利始料不及的是,女儿上初中后痴迷上动漫,甚至把零花钱省下来买动漫画册,把课余时间全部用在画动漫上,致使初一期末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班主任急了,把电话打到刘家:“这样下去,刘别说是上名牌大学,就连上普通大学都成问题。”黄笑利这才紧张起来:再不能对女儿的绘画爱好听之任之了!

那天,黄笑利从女儿书包里搜出厚厚一摞动漫画。一怒之下,她把女儿这些作品全撕了,厉声道:“难道你就拿这些东西去敲武大的校门?从今天起,你必须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不许再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向开明、温和的母亲如此震怒,刘几乎吓傻了,只是木然地点头。

“女儿毕竟是懂事的!”很快,黄笑利却不安起来,不再画画的女儿,整天萎靡不振,再也看不到她那可爱的笑容了。

不久,女儿生日到了,黄笑利拿200元给女儿,让她去买一条漂亮的裙子。女儿买回的,却是一套新出的动漫书。黄笑利很生气,女儿哀求道:“妈,我答应你不画画了,但我只看看都不行吗?”黄笑利把心一横,摇摇头。女儿强忍泪水,放下书,进了卧室,连生日蛋糕都没出来吃。

那晚,黄笑利失眠了,女儿哀怨的眼神老是在她脑子里闪现。第二天,她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从老师那里反馈来的信息更让她欲哭无泪:女儿的学习根本不在状态,成绩比前阵子更糟糕。

黄笑利困惑了。半个月后,发生在朋友身上的一个家教教训让她完全动摇了。那天深夜,黄笑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在电话里哭着告诉她,她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读大二的儿子出现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只好退学。原来,朋友儿子对体育很感兴趣,一直想考体育院校;父母却觉得搞体育没前途,让他读了法律系。进入大学后,儿子对父母的这个安排很抵触,根本无心学业,第一学期便有几门功课没及格,在巨大心理压力下,儿子出现抑郁症状。

这件事深深震动黄笑利,父母不能按自己意志给儿女安排人生啊。左思右想后,她决定和女儿好好谈谈。那天晚上,面对母亲坦诚而温柔的目光,女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我想学习画画,将来考美术学院,毕业后做职业动漫画家!”

将画画当职业,这是黄笑利从没想过的。她为女儿设计的人生之路是读名校、做白领啊。但这一次,黄笑利没有轻易表态,她看得出,女儿对画画的那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她认真地说:“一个人的职业,能和兴趣爱好结合,自然是好事,但这个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也是我们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以后几天,黄笑利通过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找在电视台做动画设计的朋友咨询,她得到一个让她兴奋的结论:我国动漫设计师严重短缺,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黄笑利想,那么多家长让孩子学画,可有几个最后成了画家的?这说明这个职业的成材率特别低。于是,她特意带着女儿到名画家陈盂昕家里,她要让专家鉴定一下,女儿究竟是不是做画家的料。陈孟昕是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看了刘的画,表示极大赞赏,他的话让黄笑利有底了:“这么有灵气和天分的孩子,好好培养啊,一定能成器!”

经过一番周密、理性的“职业风险评估”,黄笑利改变了观念:走职业画家之路,女儿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两天后,黄笑利庄重而严肃地对女儿说:“爸妈不求你考名牌大学,但是你也别把绘画当玩,这就是你将来的饭碗哪!你必须努力,一定要考上美院之一!”

刘露出久违的笑容,并重重地对母亲点了头。

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女儿成材几率

不久,黄笑利请了一名湖北美术学院教育系的学生教刘绘画。

由于经常学画,加上父母对她的学习盯得不像从前那样紧,刘学习更松懈了。她还经常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当画家嘛,有艺术细胞就够了!”

望着还一脸稚气的女儿,黄笑利不由得心惊,要让女儿成为一名职业动漫画家,并不是给她请一个绘画老师这么简单。

星期天,黄笑利兴致勃勃地对女儿和丈夫说:“我们来玩个给漫画配文字的游戏吧!看谁的更有味道!”她拿出几幅庸的四格漫画,一家三口,玩起

“看图配文”。

半小时后,三人对各自作品进行分析,大家一直认为,还是父亲刘锋的文字幽默又不乏韵味。黄笑利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为什么爸爸的文字这么有味道,而你的文字味同嚼蜡吗?因为他的文化底蕴比你深厚,你要做一名职业动漫画家,没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即使你的绘画技巧再好,你的作品也会因此逊色许多。”

但做一名职业动漫画家,究竟还需要哪些“职业素质”,黄笑利心里也是一阵茫然。不久,恰好有一位台湾知名漫画家来武汉签名售书,黄笑利带着女儿,费尽周折,找到这位漫画家所住的酒店。她们用诚意打动漫画家,与他作了一次愉快的长谈。

“一个漫画家,必须要具备小说家的素质。日本许多漫画其实技巧一般,之所以走红,就是因为他们故事讲得好。还有,漫画家还应当具备心理专家素质,他能准确地把握读者的审美趣味、情绪反应……”

聆听着漫画家的真知灼见,黄笑利心里豁然开朗,她顿时有了方向。是呀,一旦将绘画当成女儿的职业,就不能仅仅凭着兴趣和本能乱写乱画一气了。这个职业的成材率低、竞争激烈,女儿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前对她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之后,黄笑利除带女儿看画展,拜访知名画家,也开始让女儿涉猎更广泛书籍,让她学着写故事、写小说,让她和一个做心理医生的朋友经常接触,周末或假日带她四处游历……

黄笑利的良苦用心很快见效。女儿不那么浮躁了,气质和修养也在发生变化。更让她惊喜的是,女儿还慢慢在学习和画画之间找到平衡。初中毕业时,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市一所重点高中:武汉六中。

女儿的作品日趋成熟,黄笑利觉得,这时需要对女儿的作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于是,她鼓励女儿向外投稿。但刘投了几次,都没获得发表。这对自信的刘打击非常大,她在母亲面前掉泪了:“妈,我是不是选择错了路啊?做职业画家,我根本就不是这块料!”

望着一脸凄惶的女儿,黄笑利一阵揪心:一定不能让女儿失去信心!

几天后,黄笑利对女儿说:“你不是给妈承诺过吗?你拿了第一笔稿费,给妈买一份生日礼物,下周一就是我的生日哟!”刘难堪地埋下头。

“这样吧,我们去公园卖画吧!你的画那么漂亮,一定会有人喜欢的!”生性内向的刘,一听母亲的安排,直摆手:“不行,这太难为情了!要是卖不出去,就太丢人现眼!”“你要做职业画家,少不了要过卖画这一关,就当是磨炼自己的脸皮吧!不然,你画得再好,也会没市场,你生存都将成问题!”黄笑利最终说服了女儿。

第二天,母女俩带着十几幅作品,来到家附近的公园。画刚挂出,便有入围着指指点点。刘臊得面红耳赤,低声道:“妈,算了,回去吧,待会儿遇到熟人,多难堪!”其实,当时黄笑利也挺尴尬的,但她知道,女儿将来以画为生,就必须过这一关。于是,她对女儿使出“激将法”:“你投稿不中,画又卖不出去,将来靠什么生活,不如趁早另谋出路!”

在母亲刺激下,刘急了,她憋红了脸,喊出人生第一声吆喝。那天,刘带去的10多幅画全卖了,虽只有100多元收入,但刘但兴奋异常,毕竟有人喜欢自己的画! “你看,并不是你的画不好吧!你投稿屡屡不中,为什么只怀疑自己的作品不好呢?是不是推销环节上出了问题?”黄笑利这样一分析,女儿投稿不中的沮丧感很快就一扫而光了。

母女俩通过认真研究刘投稿的杂志和投过去的稿件,很快找出作品未被采用的原因:她们对杂志的用稿风格了解不细,不是有针对性地创作,而是将手头作品盲目地寄去碰运气,命中率自然低。于是,刘针对性地做出改变,很快她的处女作在一本动漫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她对自己又有了信心。

抢先进入市场:女儿前途不可限量

2001年夏天,高中毕业的刘文化课考出490多分的好成绩,加上专业成绩优异,刘考入她向往的湖北美术学院。

进入大学后,刘爱上了CG绘画。只要一有空,就会在学校电脑室捣鼓一会。黄笑利了解到CG画很有市场,支持女儿学习这一新画种,为她配了一台电脑。

刘的画自成风格,她喜欢画一些充满奇幻元素的cG画。半年后,她就开始给《今古传奇》画封面了。这时,刘的作品开始在《奇幻》、《结婚咨询》(台湾)、《动漫游》等报刊发表,她成了CG画界令人瞩目的新秀。源源不断的稿费,也让母女俩的心渐渐踏实起来:靠画画,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黄笑利既为女儿取得不俗成绩而感到欣慰,也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全面提高女儿的市场竞争力。

一次,黄笑利在书店看到一本制作非常精良的时尚刊物,设有一个漫画栏目。她鼓励女儿:“你可以尝试给他们供稿,这杂志的影响大,能提高你的知名度,他们稿酬也高。”

刘翻了一下杂志便泄气了,这本杂志,登的都是一些非常有名的漫画家的作品。黄笑利料到女儿会有如此反应,微微一笑,说:“他们是名家,但他们的作品读者太熟悉了,你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你和他们竞争不是一点优势也没有。”这么一说,刘便来了兴致,摩拳擦掌,准备给杂志投稿了。

黄笑利却说:“像你这样的新人,这样投稿过去,怎么能让对方重视?你得先和总编通一次电话,让他对你多少有些印象!…可我该和总编说什么呢?”“就挑那些名家作品的刺吧!让他知道你是行家!”

母女俩收集了近一年的杂志,在家里关了整整两天,硬是找出这些名家作品的一大堆“不是”。几天后,在妈妈的“怂恿”下,刘拨通这家杂志总编电话:“你们登的漫画作品,题材不够时尚、表达方式也陈旧……”刘一开口,就把对方镇住了。近20分钟长谈下来,总编对她刮目相看:“把你的大作寄来我们看看吧!”一个月后,刘成了这家杂志的签约作者。这件事使母女俩很振奋: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创造更多机会。

从这以后,黄笑利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让仍在读大学的女儿真正抢先一步走向市场。2002年10月,在母亲帮助下,刘收集自己的一系列画作,在湖北美术学院动漫协会举办画展,引起不小轰动。紧接着,刘又参加武汉市第一届国际动漫巡展、武汉市第二届动漫展、群光漫画展。

2005年7月,刘大学毕业;8月,出版自己的第一本CG画集《流影》。不久,刘的画作在武汉博物馆的漫画展会展出,受到热烈追捧,成为武汉动漫界新秀,有大批粉丝,她被誉为“亚洲动漫才女”。

也就在这个月,刘签了一本暂定名为《人体彩绘技法》的书稿合同,书稿一旦完成,稿费有5万元左右,这也是她收获的人生第一桶金。

刘成立一个CG画工作室,选择做自由职业。女儿每天都在她的小屋里创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女儿的创业激情感染了黄笑利,她拿出全部积蓄,换了一套新房,因为原来的房子光线不好。

黄笑利担心女儿经常在家里,不会人际交往,就经常对她说:“你要多出去跑业务,60%跑业务,40%在家里创作。”刘非常内向,以前她一般是在网上接业务,在母亲鼓动下,她终于出去参加一些活动,还去谈一些业务。

2006年7月,深圳某大型企业找到刘,想请她帮忙画一套《安全手册》。于是,刘独自一人到了深圳。临走时,刘再三叮嘱母亲,一定要与她保持热线联系,她有把握不准的事宜,好找她商量。女儿顺利到达深圳后,黄笑利关掉了手机,拔掉了电话线,狠心地把女儿“扔”在深圳。

第二天,黄笑利打开手机,里面全是女儿“求救”的短信:“我该怎么要价?”“合同我扫描后电邮给你,帮我看一下!”

黄笑利只给女儿发一条短信:女儿,妈不能一直陪着你啊,你应该独自飞翔了!

母亲突然对自己“甩手不管”,刘只好强打精神,和公司企划部谈判。最终,她满意地接下这个业务。这让她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信心。

2006年10月上旬,刘促参加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展暨首届光谷动漫节。刘收获颇丰,许多商家找到她,请她参加网站设计、动画设计等,并达成初步意向。刚刚大学毕业,年仅24岁的她,已经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职业画家了。

那天,女儿无意告诉黄笑利,她的几个考上名牌大学的高中同学,连份满意的工作都还没找到呢!

第二天,黄笑利和女儿来到武汉大学。“女儿,你知道吗?自从支持你弃文从画,妈没再来过这里!妈怕会伤感,但今天,妈为你的这条不同寻常的成才路走得这样踏实、漂亮感到欣慰,妈再也不会因为那个未圆的武大梦,怅然若失了……”

那一刻,母女俩热泪盈眶……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