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信息科技 > 档案及博物馆 >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10篇)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10篇)

投稿杂志推荐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1篇:关于当下我国民族服饰博物馆展示现状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在不断提升服饰展示技术与水平。文章通过对江浙沪地区七家民族服饰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总结目前主要的服饰展示方式与现状。主要从民族服装平面铺排、支架支撑、人模与虚拟展示四种展示形式以及其他展品展示形式进行分析与总结。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要从认识、认知与认同开始,如何有效“三认”,博物馆的展示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民族服饰博物馆积极有效地解决未来生存问题,加强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艺术;服饰设计;平面铺排;支架支撑;人模;虚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服饰博物馆属于专业博物馆的范畴,它的营建主体与办馆的宗旨及目的息息相关,是收藏和展示服装服饰的重要机构,是宣传服饰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又是研究服装服饰的重要科学研究机构之一[1]。江浙沪地区地理、文化、性格、语言相近,经济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发达,以手工业、纺织业、服务业、重工业为主,尤其是手工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2]。在这得天独厚的大的环境下,其地区的服饰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以其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工艺精湛而著称。2014年4月中旬,笔者走访了七家民族服饰博物馆(表1)。七家博物馆中,收藏对象包括服装、饰品、服饰题材或相关文字、文献、美术作品、图片、照片、制作服饰品相关的工具等[3]。

南京云锦博物馆荟萃了明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云锦精品实物资料以及南京云锦研究所近年来精心复制的我国历代珍贵丝织文物,是一处独具文化内涵和古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遗产。此外,该馆还展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以及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江宁织造博物馆展览内容为:江宁织造衙署历史图片文字介绍、《红楼梦》名著陈列和云锦展示。该馆馆藏了馆方从海外征集的中国古代的龙袍和旗袍等文物,而唐代云锦更是珍贵异常。

表1 江浙沪地区七家民族服饰博物馆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名称所在地建馆时间类别

1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1957年云锦博物馆

2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2006年丝织品、名著博物馆

3中国纺织博物馆杭州1992年丝绸专业博物馆

4宁波服装博物馆宁波2009年服装专业博物馆

5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2008年纺织服饰专业博物馆

6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2007年纺织专业博物馆

7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上海2005年服装专业博物馆

中国纺织博物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该馆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其基本陈列包括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等五部分。馆内藏有自新石器时代起各朝代与丝绸有关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机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此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文物和现代文物,蔚为大观。宁波服装博物馆是是一个以展示中国服装服饰文化和历史为主题内容的大型服装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家服装专业博物馆。该馆占地3600多平方米,是在著名的宝奎巷清代民国建筑的周围进行大规模扩建而成的。该馆围绕展示2000余件中国服装服饰历史珍品这一主要思路,恢复意义重大的历史场景,穿插宁波服装起源、另一流派红帮裁缝诞生的过程,及对中国近代、现代服装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具体生动地提示出中国服装文化发展的主题。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以中国纺织服饰发展史和纺织服饰科普教育为主线,充分体现学术性和科普性的结合、纺织与服饰的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纺织服饰的综合等特点。上海纺织博物馆是一家地域性行业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场景、图文、模型、多媒体等,展示上海地区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文脉,集中展示了上海纺织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发压迫斗争的悲壮历史,展示了上海纺织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业绩。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经文物部门批准的民间服饰博物馆,展出了中国30多个民族的服装、织绣、银饰、熨斗等藏品共5000余件,成为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对外交流和员工教学于一体的服饰文化研究、展教机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投入数千万人民币,共征集到汉族、畲族、纳西族、白族、苗族、水族、侗族、瑶族、彝族、壮族、黎族、傣族、布依族、藏族、毛难族、仡佬族、革家、仫佬族、土家族、蒙古族、赫哲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30多个民族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缝纫机、熨斗等贵重物品,合计5000多件。饰品类有从元代至今,每件饰品都蕴含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一、服装展示形式

从七大服饰博物馆的现存物品的展示形式看,目前,服装的展示形式主要有平面铺排展示、支架展示、人模展示和虚拟展示四种基本形式。前三种展示形式较为普遍,虚拟展示形式是较为新颖的展示方式[4]。

(一)平面铺排展示

服装的平面铺排展示是指服装展品依附于某一实体支撑物上,将其某一部分或全部铺展开来,以供展示(图1)。其中,平行面铺排与垂直面铺排方式较为常见。

当展示空间较小或者展品有一定的破损时,平面铺排展示形式是最好的选择。如有些展柜空间太小,只能把展品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展示出来,从而让

图1 平面铺排展示(摄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图2 服装局部平面铺排展示(摄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观者了解其布料质地和纹样等(图2);又如一些展品有一定的残缺或者损坏,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展现其穿着效果,只能通过平面铺排这种方式进行展示,让观者由局部联想到完整的服装。

垂直面铺排,即实体支撑面不与地面平行,而与地面呈0至90度之间的某一角度,呈90度角的垂直面铺排和其他角度的斜面铺排[5]。斜面铺排选择较小的倾斜角度,比完全平行地面的铺排方式更方便观者欣赏。垂直面铺排使展品在观者的平视范围内,更容易吸引观者的视线,此种方式是博物馆采用较多的展示形式(图3)。

图3 垂直面铺排展示(摄于宁波服装博物馆)

此外,平面铺排还可延伸出多种表现形式,通过改变实体支撑物本身的材质、颜色等,可以多变平面铺排的展示形式。例如,在其玻璃支撑实体的两边都留出观赏通道,达到展品的两个平面都能被展现的效果。以展品为主体,根据展品的特点选择最佳的展示方式。(二)支架支撑展示服装的支架支撑展示是指依靠展示支架支撑起服装,使服装立面以平面的方式展示出来。从对支架展示的解释来看,展示的平面性是其要点。它将服装某一单面或者是两个平面的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将展品支撑引起的重力作用还有助于表现服装面料的质地、服装造型等特点,较之平面铺排展示形式更具有生动性与鲜明性。根据所展示服装的结构特点,支架通常采用T字型,即以两根垂直的杆架组成,竖杆位于中轴位置,是展品受理的重心,横杆置于竖杆的顶部,支撑服装的两条袖子和衣领,为展品提供线形支撑点(图4-5)。这种支架支撑展示可以间接地变现服装的穿着效果,更具形象性。

支架支撑展示对空间大小要求较高。受到展品宽度的影响,为了节约空间,一般采用部分重叠或者前后排高低放置的方式,力求在不影响展品展示效果的基础上,节省展示空间(图4)。

图4 前后排高低放置展示(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通过变换支架的材质、形状和数量同样可以延伸出多种支架展示形式,根据展品的具体形状和颜色可以选取相应的材质或形状的支架进行展示,除了T型支架展示之外,线性支架展示形式也较为普遍,在调研的服饰博物馆里面,几乎都用到了线性支架展示的形式(图5)。

图5 线性支架展示(摄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支架支撑展示会根据展品的排放位置而变换,从所调研的博物馆来分析,几乎所有博物馆都会把镇馆之宝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服装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让观者更多地了解该展品的纹案与做工等,在展示空间上也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种升级。此外,借助于支架展示的固定性也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支架支撑展示形式,如将支架置于展品的顶部,使展品悬垂下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展品的质感与悬垂感。(三)人模展示服装人模展示是指将服装穿着于模拟人体体态特征的模型上的立体展示。人模展示能够完整展示服装的穿着效果,对服装进行三维展示。较之前两种展示形式,人模展示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进化。

图6 成套服装人模展示(摄于宁波服装博物馆)

从所调研服饰博物馆研究表明,人模展示要求服装展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成套展示或者是主题展示形式较为普遍。成套展示可以体现出民族服饰的搭配艺术与各民族穿衣风格等,根据服装的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人模,这样展示才能更好地体现服装的美感(图6)主题展示需要展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根据主题的需要对人模进行姿态调整,才能达到意境美。

此外,对应人模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缺省人模和完整人模。缺省人模展示有助于对服装某个部分重点展示,强化某部分的观赏印象(图7)所示;完整人模传递的展示信息更加完整和丰富,同时在表现力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进行主题展示的时候,必须要用完整人模进行展示,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生动体现。

图7 缺省人模展示(摄于宁波服装博物馆)

(四)虚拟展示利用数字技术对服装进行模拟,制作出服装模型进行虚拟展示。虚拟展示是目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就所调研的博物馆而言,用到虚拟展示的博物馆还是很少的,但是,这一展示方式将会成为未来服饰博物馆展示的主流形式,利用虚拟展示可以任意地旋转或缩放展品,

图8 虚拟展示(摄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局部的细节可以很清楚地得以研究,观者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展品(图8)。

二、其他展品的展示形式

在服饰博物馆中,除了服装的展示,纺织面料与饰品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工具或者材料的展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纺织面料的展示形式面料一般以展示其肌理、组织结构、花纹和图案等性状为主要展示要点,从目前调研结果来看,展示面料都采用平面二维的展示方式,有平面铺排和垂直悬挂两种基本形式。面料平面铺排展示同服装的平面铺排展示一样,把想要展示的部分铺排在某一平面上进行展示,是表现面料肌理、组织结构特性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支架展示以点、线的支撑形式来支撑展品的展示方式,基于面料展品的平面性,单根横杆支架方式较为普遍(图9)。

图9 支架支撑展示(摄于南京云锦博物馆)

(二)饰品的展示形式现阶段,博物馆里的饰品多采用平面放置的方式进行展示,根据展示需要,可放置呈平行(图10);或垂直;或采用0至90度的各种倾斜角度。

(三)其他展品的展示形式其他展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展示形式,例如,纺织工具里的织布机就采用实物展示和虚拟展示

图10 平面平行展示(摄于江宁织造博物馆)

两种形式;书籍、裁剪工具、店铺遗址等多采用实物和主题模型进行展示[6]。

三、民族服饰展示现状分析在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关注、世界瞩目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服饰展示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之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民族服饰展示取得的成就从调研的七家博物馆来看,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以及江宁织造博物馆在服饰展示方面利用的展示形式最多,涵盖了上述四种展示形式。让观者感受到展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比较好地体现出传统服饰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其中,服饰虚拟展示形式的运用更加给观者带来新鲜感与现代感。例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内安装了介绍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媒体设备(图11);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建立了虚拟博物馆来多角度的展示馆内的民族服饰(图12);江宁织造博物馆运用三维动画进行民族服饰的展示。

(二)服饰博物馆展示形式不足之处从笔者调研现状分析,江浙沪这一带的民族服饰博物馆之间的展示形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服饰展示形式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南

图11 民族服饰电子图像展示(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京云锦博物馆仍旧采用传统的实物陈列和静态视角进行服饰和织物的展示,宁波服装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展示服饰或者服饰文化的地方也很少。传统的展示手段还是主流,隔绝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展品与展品之间冷漠而孤立地存在于展厅,调动不起观者的参观欲望。在色彩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低明度,无色彩。天花板与地板同为深灰色,没有一点灯光艺术特色,无法凸显强烈、浓郁的民族展示风格。在展示道具方面运用较少,主要使用衣架、白色和金色等颜色的人模进行服饰展示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需要突破原有服饰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肤浅与空乏,借助当前的数字化技术,根据民族文化特征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服饰展示系统。(三)服饰博物馆展示形式可发展与借鉴之处

就调研情况分析,民族服饰博物馆展示形式较之上世纪90年代进步了很多,展馆越来越细致,不少民族服饰博物馆都根据年代或者主题分成了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主题馆等,根据服饰或者织物的属性而选择与之匹配的展示形式。南京云锦博物馆还借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引人入胜,曲径通幽”的手法,在民族展厅根据不同民族的风格而设置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图片或者建筑模型等(图13)。

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织锦大师的高超技艺,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艺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二楼就有专门的云锦大花楼木织机操作展示,让观者“身临其境”体会云锦技艺的

图12 民族服饰虚拟展示(摄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图13 民族特色的工具(摄于南京云锦博物馆)

图14 云锦工作者(摄于南京云锦博物馆)

独特魅力(图14)。

无论是平面展示、支架展示还是人模展示都有自身的优点。宁波服装博物馆利用模型精心布置了清代洞房花烛夜以及鞋店、纺纱织布、印染等传统场景,包袱裁缝、本帮裁缝和红帮裁缝作坊的仿古演示更是令人大开眼界。所以,我们要在原有的展示形式基础之上探索新的展示形式,让服装展示形式更加多元化。

四、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纺织品的特殊属性,在传统服饰展示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境,没有特色的传统展馆陈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审美需求。将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对实物本身的简单陈列和静态摆放提升到展示艺术的层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一举措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因此我们从我国民族服饰展示艺术现状、展示技术等方面展开探讨,挖掘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进行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3-25.

[2]张辛可.东方文化的崛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4-5.

[3]韩斌.展示设计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04):17-21.

[4]周海云.中国近代服饰的博物馆展示――兼论服饰博物馆的主题陈列[D].上海:东华大学,2005.8-9.

[5]李正光.论博物馆陈列的形式设计[A]//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学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2-5.

[6]姚迁.辅助展品在陈列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学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5-6.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2篇: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事业述略 郑广荣,李耀申,Zheng Guangrong,Li Yaoshen

深圳市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的思考 孙霄

江西省博物馆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李科友,Li Keyou

新中国体育文物工作的回溯与前瞻 王军,Wang Jun

鲁迅博物馆文物收藏史略 杨燕丽,Yang Yanli

加快抢救民族文物工作的步伐 宋兆麟,Song Zhaolin

博物馆藏品来源危机及其对策 陈国安,Chen Guoan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钟树棠,Zhong Shutang

博物馆走出困顿的几点思考 申献友

中国博物馆现状的再思考 程京生,Cheng Jingsheng

论博物馆经营 杨玲,Yang Ling

文物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勇,Tang Fayong

试论专业博物馆的现代化 钟长永,周远明,Zhong Changyong,Zhou Yuanming

论艺术博物馆的文化生态 陈泱,Chen Yang

综合类博物馆自然陈列内容设计研究 郑龙亭

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研究范围 陈曦,Chen Xi

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廖国一,Liao Guoyi

文物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肇庆

文物的科技保护及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潘路,姚青芳,Pan Lu,Yao Qingfang

"恒温恒湿"的思考 肖贵洞

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源流刍议 莫鹏

室外金属文物表面保护材料的探讨 田金英

管理文物 蒂莫西·安布罗斯,欧艳

文物价值简论 凌波,Ling Bo

增强展示把握能力的探索 严建强,俞敏敏,梁晓艳,Yan Jianqiang,Yu Minmin,Liang Xiaoyan

试论博物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吕军,Lu Jun

科研——博物馆振兴之本 刘康

论博物馆的行业优势与博物馆的发展 麻振康,Ma Zhenkang

试论博物馆环境的语言功能 项隆元,高超云

陈列展览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上) B.N.路易斯,陈宏京

陈列内容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规则 周筠,Zhou Yun

陈列设计中的"展品密度"小议 邢照华

视觉体验的研究对文物摄影的启发 祁庆国

中国书画作品在军事博物馆陈列中的作用 李洪海,Li Honghai

评介日本"维护和对战争"展览 王贵勤

民俗博物馆的管理 陈桂芬,龚维玲,Chen Guifen,Gong Weiling

论民间收藏上网的可行性 杨怡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定位 陈芳

博物馆灾难预防计划 格雷莫·加迪纳尔,李华

陈列中的文物保护 张金萍,Zhang Jinping

博物馆照片材料的保护及保管 张晋平

降氧杀虫技术中温度对杀虫效果影响的探讨 木川りか,林正同

纸制品文物染色与作旧的初步尝试 朱亚铎,Zhu Yaduo

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浆料"的合理运用 鲁湘荣,Lu Xiangrong

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们发延,Men Fayan

民族文物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祝君,Zhu Jun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刘卫国,Liu Weiguo

中国大陆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发展 雍继荣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看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 李建军,Li Jianjun

经营博物馆理念初探 赵继敏,Zhao Jimin

谈博物馆近现代文物收藏原则和标准 安莉

关于博物馆社会服务问题 马自树,Ma Zishu

"红岩联线"的发展和运作 厉华,Li Hua

影响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行为与驱动机制因素 续颜,杨利军,孙媛

历史博物馆陈列主题的内涵与解读 宋向光,Song Xiangguang

陈列艺术设计与图像思维 刘如凯

民族文物陈列刍议 钟经纬

从全球的视野看自然史博物馆的起源、发展与成就 甄朔南,Zhen Shuonan

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轨迹检视 《中国博物馆学史》课题组

来自田野的报告——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杨源,Yangyuan

衣冠古国之服饰神韵 黄能馥,Huang Nengfu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刘军,Liujun

中国纺织服装类博物馆的类型与特色 薛雁,Xueyan

再谈民族民俗文物陈列的几个特点 赵冬菊

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 赵盛彪,Zhao Shengbiao

博物馆陈列设计风格的多元化问题 江涛,Jiangtao

博物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马自树

在探索自然中传播科学,传承文明 金杏宝,Jin Xingbao

现代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学思考 杜莹

博物馆如何在旅游业发展中壮大自己 尚晏芝

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 陈德声

谈馆藏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管 张爱民,Zhang Aimin

注解环境:遗产与新技术 彼得·冯·门施,侯春燕

张謇博物馆思想中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意识 金艳,Jinyan

加拿大博物馆的理念与实践 马英民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3篇:生态博物馆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其传承研究

摘 要: 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文化和艺术等有形和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其原产地由居民进行自发保护的一种博物馆理念。其能够较为完整的保留当地自然风貌,传统民族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生态博物馆的提出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因此,加强生态博物馆建设是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热荨1疚闹饕结合实际情况,就生态博物馆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其传承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 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97-01

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多个国家结成了国际环境同盟。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馆举办了“生态学在行动”系列展览,随后一个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 “生态博物馆”诞生,此后对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博物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意识觉醒的产物,作为一种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手段,始终坚持文化艺术遗产应在原产地进行动态保护,让其处于所在的社区环境中。生态博物馆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自然、人文环境和传统艺术在其原产地进行自发保护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加大了人们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了解

普洱市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中的生产工具、服装服饰、生活用品、节日庆祝用具、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物都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加大对这些工艺品调查和抢救保护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离不开传承人,因此,在进行调查过程中,应该将地区著名民间艺人所传承的民间工艺作为主要抢救对象,如服饰染织、民间陶瓷暨茶文化、民族民间器乐等多个类别。通过对这些传统的民进工艺和工艺品进行抢救性挖掘,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民族文化和传承的途径

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好的保护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逐渐成为少数民族保护和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新途径和新措施。保护了少数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既不是将民族文化迁移到传统的博物馆内,也不是过度的开发,而是将其保留在文化的原产地,由当地民族群众进行保护和保存,从而妥善处理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过程鱼水不能分离的突出矛盾,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深厚扎根于文化的原产地和民族群众的生活土壤中,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向前蓬勃的发展。

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专家学者了解民族文化提供了基础保证

普洱市总人口数为2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44万,占61%。全区少数民族有36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有14个。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建设完善的民族文化资料中心,将各个民族多彩的文化通过生态博物馆这种形式进行保护和展示。一些研究学者和专家将有更加充足的文化资料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目前,生态博物馆建设逐渐受到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考学工作者、社会学研究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民俗学家等各个领域密切关注。此外,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为人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培养基地,大批人文研究人才将会在这里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还能够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合作,对扩大民族文化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产生积极作用。

四、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协调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协调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给当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更好、更主动的保护好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能。并且能够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协调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以建设生态博物馆为契机,调整项目,对民族地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解决民族群众衣食住行问题。此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还能够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中吸引更多游客。在经济落后民族地区通过建设专题化的旅游体验项目,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养。这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黄仂,段廉廉.建设中国式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1)

[2]黎森.生态博物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应用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18)

[3]肖明艳,但文红.基于贵州生态博物馆的村落旅游探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4]赵洪雅.中国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现状研究的有益探索――评《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J]. 中国博物馆. 2012(01)

[5]张瑞梅.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旅游的整合效应[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4篇:民间博物馆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同时,国家大力支持民间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共同构成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两大体系,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民间博物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当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着民间博物馆的发展。

2009年元月13日,“首届(2009)全国民间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国都大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民间博物馆的馆长参加了这次论坛。论坛由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中国古玩研究院、中国民间博物馆研究会主办,中国民间文物博物馆承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柏等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柏在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对中国民间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深入探讨,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民间博物馆乃至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收藏界》杂志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这次论坛。

“高手论道”共议民间博物馆大业

我国目前有2300多座博物馆,其中已申请注册登记的民间博物馆约300多座,而正在筹建或尚不符合注册登记条件的大约有1000多座。民间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事业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力量。民间博物馆在推动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就当前民间博物馆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一些博物馆馆长介绍了在博物馆的建设和运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所取得的经验。

浙江绍兴越国博物馆馆长孙海芳在发言中介绍,他们在筹建博物馆之初就考虑到建成后的运营问题,因此将博物馆建在著名的旅游景区鲁迅故居旁,周边建设有古玩交易市场、茶馆酒楼、宾馆等服务产业,利用这些产业的经营利润来解决博物馆所需的日常运作经费。

西安牛文化陶瓷博物馆馆长任经文的博物馆将在今年“5.18”博物馆日正式开业,他提出几个实际问题:第一,希望建立鉴定民间博物馆藏品的机构,以解决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无法取得学院派认可的问题,第二,希望各地民间博物馆加强联络,尽快建立民间博物馆协会,第三,民间博物馆应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比如开发文物复仿制品、开设茶秀酒楼等与文化艺术联系密切的产业,解决运营经费的不足;第四,博物馆不能单纯走教育、展示的套路,而应当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四川三都博物馆馆长高兴华在发言中指出,保护文物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尽些微薄之力,不断挖掘、研讨、典藏、传承祖先文明,可以更好地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应当建立民间博物馆协会,在协会的协调组织下,督促和呼吁各级政府尽快贯彻和落实《博物馆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解决民间博物馆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促进民间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北京天安门历史博物馆馆长阎树军在发言中认为,民间博物馆应当有别于综合性国立博物馆,要以专题为主,办出自己的特色,以弥补国立博物馆的不足。阎树军是位现役军人,他的书屋和居室内布满了有关天安门的各种照片、史料,以及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纪念品。

重庆市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认为,民间博物馆或个人的收藏品,属于非国有资产,转让或馈赠应由所有人决定。他不主张收藏家将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国营博物馆,而是遗留给自己的儿孙继承。他觉得这样更有益于藏品的保管、维护和展示,让自己创建的博物馆世世代代遗传下去,这也是他百年后的最大心愿。聂馆长的意见显然与大多数收藏家的选择是相悖的。

河南鹤壁古藏艺术博物馆馆长张秦森在发言中谈到,他们博物馆的藏品,不比当地国营博物馆的藏品差,运作经费也不存在问题,因为他们靠自己的企业支持博物馆运作。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应当慎重考虑好场馆、经费、管理人员等问题,这样在建设中或建成后才不会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

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每年召开一次民间博物馆论坛或联谊会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古玩商会为大家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好事,应当借此机遇,联合和组织全国各地1000多家民间博物馆尽快筹建民间博物馆协会或联谊会。论坛组委会经研究后初步确定,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筹委会秘书处,开展寻找民间博物馆的活动,先摸清已申请注册尚未注册、正在筹建尚未建成、已建成但未申请注册的各种类型的民间博物馆的现状,积极筹备成立民间博物馆联谊会或协会。

鄞州区――博物馆之乡

由于筹办和参与“首届全国民间博物馆论坛”,笔者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民间博物馆的各种信息和资料,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建设博物馆的经验介绍,几乎在各大搜索网站上都能找到,因此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12月16日,就在论坛结束后的第三天,我从北京到鄞州区考察民间博物馆的情况。尽管此前已对鄞州区民间博物馆了解不少,但亲自目睹的情况却比我想象中更令人称道。鄞州区已建和在建的各类博物馆共18座,其中已建成9座,国有博物馆8座,民办的10座。18座博物馆总占地270多亩,建筑总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投资总额约7个亿。鄞州区总人口70多万,已达到每4万人平均有1座博物馆,远远超过全国每5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每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鼓励和促进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鄞州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促进我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鼓励促进我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试行)实施暂行办法》等文件,对符合建馆条件的民办博物馆,区财政给予场馆建设补助的最高额度达到400万元。为确保民间博物馆正常运作,区财政一是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予以经费补助,二是对引进大型展览或外出展览进行一次性补助,补助额度每次最高达到10万元。《实施暂行办法》对民间博物馆的设立,开馆审核、年检、终止,经费补助申报审核,日常监督考核等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在宁波磊博尔会展公司谢邦国董事长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鄞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巧的是局领导都到外地开年终工作总结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办公主任冯琼女士接待了我们的采访。冯主任40多岁,精明中透着干练,一副江南女子的文雅气质。在说到博物馆时,冯主任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区内18个博物馆的情况。由于鄞州 区的优惠政策,不仅本区的收藏家、企业家投资在鄞州兴建民间博物馆,就连周边区县的收藏家都要求到鄞州办博物馆,鄞州区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紫林坊博物馆、华茂美术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宏伟的场馆建设及珍贵的收藏艺术品,使我们对鄞州区的民间博物馆更加刮目相看。

紫林坊艺术馆

坐落在天童南路与日丽中路交叉口666号的紫林坊艺术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场馆建设及装修费1800万元,馆内藏品价值数亿元。一楼展示老红木高仿明清家具和骨木镶嵌家具150余件。二楼展示的101件珍贵的沉香木瘤雕刻作品,在国内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而近百件紫檀木雕刻精品,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三楼是拓片艺术展示厅,展示拓片1000余件。紫林坊的主人陈明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年龄较小的一位。他介绍说,价格高昂的沉香木每克售价已达1万元人民币,这可能是目前各种名贵材质中价格最高的一种了。因此木雕工艺师在每落下一刀时,恐怕远远不是三思而后行了,因为每一刀切下的沉香料,价值可能就是数万元。

紫林坊不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财富的炫耀地,一件2000多克的沉香木瘤雕刻精品,仅材料价格已在2000多万元了。紫林坊的主人陈明伟大师更是敬客为上宾,陪同我们参观他的每一件作品,并为我们讲解,临别时直至我们的车已离去,他才折回馆中。

华茂美术馆

2008年12月4日才开馆的华茂美术馆,建在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内,由浙江宁波华茂集团公司投资。规划用地7.66亩,建筑占地4.14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总投资7000多万元。馆内收藏1000余件中国书画作品和中国及俄罗斯风格的油画作品。在中国书画作品中,有元、明、清及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的经典之作;而俄罗斯风格的油画作品,在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史上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华茂美术馆的装饰布展工作正在进行中,加上又是礼拜天,工作人员休息,我们只是在馆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一楼的书画展品,其他的收藏艺术品只能在下次观看了。由于馆内藏品严禁拍照,无法让读者观赏书画精品的照片。

宁波服装博物馆

这是一座已有10年历史、以服装为专题的民间博物馆,2008年8月30日新的场馆开工建设,展馆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宁波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陈万丰坐在办公桌旁的椅子上,娓娓动听地向我们讲述中国服饰史的古往今来,不时取出详实的史料向我们展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须臾不离身的服装,被多少人忽略,甚至视而不见,殊不知它身上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中国近现代服饰史、红帮裁缝创业史、宁波当代服装、韩国服饰文化、战火中的四明被服厂等专题陈列展厅,各种藏品多达3000多件,展出的图片有1000多张。

红帮裁缝,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响亮名字,中国近代服装的改革先驱。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长袍马褂的历史,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百年来,红帮裁缝工厂和作坊遍布海内外,、、刘少奇、等伟人的服装都出自红帮裁缝之手。红帮裁缝的创业历程,对研究我国服饰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短短的一天时间,只参观了3个鄞州民间博物馆,但已领略了江浙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自古江浙出才子,而今日之浙商创造的经济奇迹,更令海内外同仁刮目相看。一个小小的鄞州区,年财政收入竟达到133亿元之多,发达的经济催生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达,这或许是鄞州成为博物馆之乡的主要原因吧!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欲出

2008年12月1日,宁波市鄞州区成立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博物馆协会,而台湾地区的民间博物馆协会成立于2000年7月11日。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协会在1949年更改为中国博物馆学会,一直延续到现在。博物馆协会和博物馆学会在性质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协会是社会团体组织,而学会是学术研究组织,再加上中国博物馆学会成员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很少有民间博物馆的人士参加,所以无法代表或表达民间博物馆的权益或诉求。

宁波鄞州区民间博物馆协会的成立,说明民间博物馆已认识到应当联合自己的力量,整合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资源,与政府部门及有关民间组织加强沟通和联系;把从事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文博专家、收藏家、艺术家等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在这次论坛期间,许多代表都呼吁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浙江、四川等省已开始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中国古玩商会已成立专门的秘书处,积极筹备成立中国民间博物馆联谊会或协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间博物馆一定会有自己的组织。

鄞州,美丽的博物馆之乡,在5月28日举办首届宁波收藏展览会时我会再来拜访你。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设计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社会进程明显加快,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已经大量遗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形式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为了保存这些即将失去的记忆,避免更多的文化损失,博物馆在收集和保存文化遗产上责任重大,在湖北武汉周边盛行的汉绣就是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我们通过保护汉绣的艺术形式以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汉绣;博物馆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独特的记忆,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们对祖先的文化进行瞻仰和传承,它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因此加强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对文化传承方面能够做到的最大贡献,而博物馆则当之无愧地来承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汉绣艺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通过研究汉绣的艺术设计来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承,借助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上进心,能激发和鼓励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信息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1博物馆在汉绣保护中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整合,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隐藏在民间的大众文化,渐渐地让我们感到陌生与模糊。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公开。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研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博物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小到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大至北京故宫的数字化管理,我国通过信息技术保护濒危遗产,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人们的思维里,博物馆的主要责任是收集、保护、研究和展示样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知识的要求,我们又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内容,在今天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化手段逐渐应用于博物馆中的展览,各种先进仪器甚至可以让人们体验到触觉信息,而一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不断衰落,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接近现实生活,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它们的保护也相对困难一些。汉绣艺术是在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提取出来的特征,与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博物馆必须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为了充分反映汉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技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汉绣的文化内涵,不能仅限于生活中枯燥的知识,更多的是要宣扬汉绣的艺术魅力(图1、2)。

2汉绣保护与传承的思路设计

中国传统刺绣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汉绣与其他刺绣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汉绣拥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在东南亚国际博览会上曾经荣获金奖,还有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荣誉,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的影响和,汉绣艺术也遭到了破坏。但幸运的是,自2008年6月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一直在开展,汉绣位列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上,汉绣的美丽也为人们所认可。汉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c得以广泛的宣传,极大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如今的汉绣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1与物质文化遗产材料结合展示汉绣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基于载体材料的娱乐、宗教、工具和技术应用产品的遗产。这些物品本身是有形的,而文化则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动态艺术展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意义,汉绣服饰用于京剧艺术活动,还有宗教活动等。用于表演艺术的服饰则可以在博物馆中展示,两者有机结合,使传统的艺术借助于有形的物质向人们展示它的魅力。丝绸刺绣在继承遗产中代表国家的历史,汉绣是武汉著名的传统艺术,其生产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汉城市也可以制作一个汉绣纪录片的文件,从源头上解释汉代刺绣的最初形成到继承发展的今天,通过提供文献和继承人的口述历史展示汉绣传奇。汉绣博物馆作为展示、研究和保护汉绣等文化遗产的科研机构,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可以时刻处于激活状态,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以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和加强汉绣的宣传。

2.2通过活动扩大汉绣艺术的民间影响力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的文化仍在延续它的影响力,师徒相传的传承形式延续了上千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将这些技能在博物馆做现场展示,往往能够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受到公众的支持,还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让观者亲眼看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来到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都会受到教育,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广这种做法。

汉绣博物馆有一个开放的实验区是一个很好的保护规划,汉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逐渐模糊,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知识宣讲和开展保护组织的论坛。去年6月11日,汉绣在江欣苑社区公园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T台秀热烈上演,吸引了大量热情民众的参与;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黄鹤楼更是组织数以百计的姑娘展开汉绣绝艺的比赛,她们独特的刺绣手法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汉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汉绣的认识,同时也促进和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武汉这座国际大都市更加有义务保护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图3、4)。

此外,据了解博物馆体验区的管理人员应邀请到汉绣继承人组织汉绣技能培训班,学员现场进行操作,给游客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吸引点燃热情和兴趣的公众参与。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对于非遗保护的宣传,还增强了武汉人民的自豪荣誉感,对于非遗保护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高杰,陈明珍.浅谈汉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2009,26(04) :101-102.

[2]黎亚梅.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人服饰审美观――巴人服饰文化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05) :47-51.

[3]陈爱香.现代家纺设计中传统吉祥寓意图案的融合运用[J].艺术科技, 2014,27(02) :251-251.

[4] 黄蕾.汉绣非物质文化品牌的设计和推广[J].知音励志,2017,18(03).

[5] 王振艳,高玉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问题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 (01) :97-99.

[6] 冉红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 (01) :22-25.

[7] 岳占君,彭玮.楚韵悠悠――试述汉绣的文化流源[J].大众文艺,2011,56(13) :192-192.

[8] 王永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保护体系的三维构架――地方政府、地方社区组织、地方居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1):107-110.

[9] 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J].装饰,2006,49 (12):119-120.

[10] 李停李影.绣红旗 只为那一抹记忆深处温暖的红[J].中国西 部,2009,18(05):68-69.

[11] 张元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以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4(02):14-16.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6篇:论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手段

摘 要:展览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大众最重要的形式,如何使其发挥更大效力,博物馆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现代化的传媒方式和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好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引导观众和社会的文化需求。同时,博物馆宣传工作要不断创新,打造特色的文化宣传平台,真正实现博物馆展览宣传工作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手段;展览;观众

1 引言

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最新的博物馆定义中,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转换自身职能和服务的侧重点。博物馆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公众服务,增加公众的知识。展览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但目前,社会对博物馆内展览的认可程度是有限的。除了一些规模大、采取合作办展模式、展品等级高、运作效果好的“重磅”级展览被社会熟知外,相当一部分展览还处在:“闭门造车”、“门厅冷落”的自我欣赏状态。这些展览尚未在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归根结底,宣传不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1]

所以,博物馆要想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来,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一定要积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并爱上博物馆。正如TimothyAmbrose和CrispinPaine所言:“成功的博物馆一定要向‘市场’做‘推销’。”[2]信息,是博物馆吸引目标观众、培育潜在观众、服务虚拟观众的第一步。博物馆需要避免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弊端,凭借信息优势寻求效益最大化。博物馆公开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充宣传手段。

2 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手段

博物馆在展览开展之前,应根据展览的特色,预定展览的宣传群体,并将其一一细分,从而制定相应的社教活动,策划出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目前,博物馆的宣传手段主要有有以下几种:

2.1 报刊

通常对于重要展览和活动博物馆会选择有影响力的报纸做专版报道,报道既有展览和活动本身的内容,还包括许多外延知识和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展前宣传更侧重新闻点的策划,以新鲜有趣的新闻点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产生期待观展的心理。

2.2 电视、广播

许多博物馆基本都与当地电视台、报社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博物馆的重大展览和活动都会邀请这些新闻媒体参与报道。电视收视率高,影响面大,视觉效果强,是十分有利的大众传播媒介,但荧幕上一条简单的消息并不能满足观众对展览的了解需求,因此应进一步在报纸上做一些深度报道,这也是纸质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广播依然是博物馆宣传的重要媒介,通过广播进行博物馆有关信息宣传、知识的竞猜活动较之其他媒体更具趣味性、参与性。

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和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博物院展出,成为博物院最大的参观热点,参观总人数超过80万人次。浙江省博物馆在“合璧展览”宣传策划过程中,不失时机,推出了一系列社教活动。例如,2011年与福建电视台名牌纪录片一栏目《国宝档案》合作拍摄专题宣传片《残画传奇》;陈浩馆长赴央视参加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井录播国际频道《海峡两岸》特别节目;与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录制广一播剧;披露合璧展览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编写《山水合璧》宣传册等。这些宣教活动配合合璧之旅的重要节点进行宣传,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合力聚焦,最终将这一博物馆界的文化盛事推到了宣传的最顶峰,取得了轰动效应,浙江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3]湖南省博物馆在展览的宣传推广上,得益于湖南广播电视业繁荣发展的本土优势,媒体宣传极大地提高了馆内展览的社会知晓率,而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也极大地帮助媒体提升自身品味,继而占领市场份额。除让媒体有序配合展览宣传的节奏,进行实时新闻、专题访问、专刊报道外,为配合展览的举办,湖南省博物馆与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合力打造了品牌栏目《博物馆翻箱底》,与湖南经济电视台《越策越开心》、《天天向上》等栏目合作制作展览专题节目,保证了各个阶段社会公众对展览的持续关注度,形成了双方共赢局面。[4]

2.3 网站、微博、微信

在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且正在一步步地向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渗透的今天,博物馆网络宣传的开展变得尤为重要。由于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且宣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从而接触的人将更多,产生的宣传效应将更大。国内多家博物馆都设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博物馆可以借助网络提供大量的信息,把自己的展览信息、展览风格、藏品特点、研究成果等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传递,使观众如身临其境。除了自身的宣传,博物馆网站还可将展览新闻推送至中国博协网站、中国文物信息网等业界重要网站,有助于提高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博物馆界的知名度。

新技术应用和文化创意让古老的故宫与时俱进。故宫博物院微博一改往日人们对故宫高高在上的印象,以轻松幽默的回答方式对故宫文物、历史典故等一系列观众关注而平时又无从获知的问题进行轻松解答,通过一段文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把历史、文物知识和展览、教育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让公众知晓,通过微博的相互转发,迅速转播扩散,让几百万观众分享,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宫哥”这一故宫微博的代言人名称也迅速传开,这是过去只有传统大媒介才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5]故宫博物院微博经营用心,粉丝已达212 余万,“微故宫”也保持与展览同步更新。近年,故宫博物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品,使故宫“萌”起来,借助网络平台推广优势,产生了极大地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微博以其共享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正在改变公众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对品牌的期望。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平台找到博物馆的目标受众,并以积极的方式与之交流互动,微博就会由此获得惊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认知、影响力、网站流量、观众忠诚度等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博物馆还应继续加深利用微博与观众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互动。例如,首都博物馆今年备受瞩目的春季特展《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为了满足更多观众需求,将展期延长了近一个月。展期的改变则来自于一条家长的微博私信,原来展期和孩子高考时间有冲突,家长希望博物馆可以延长几天展期。工作人员及时将民意传达给高层,高层很快给出指示:表达对家长的敬意,表达对孩子的祝福,表达我们会考虑此事。而展览真的居然因为这条私信而延长了展期!这一举动不仅是博物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观众沟通反馈的成功案例,也拉进了机构与民众的距离,吸引了更多前去参观的观众。

2.4 APP

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配合展览推出相关手机APP,拓展不同的宣传渠道,以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群体。例如,在2013年5月24日零点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款App《胤G美人图》中,古朴的界面、流畅的操作、优美的音乐,雍亲王胤G的美人屏风被裱为12幅皇家生活场景的曼妙挂轴。只要指尖轻触,不但可以360度互动观赏宫廷文物藏品,还可以透过12幅美人屏风画像一窥清朝盛世华丽优雅的宫廷生活。App《胤G美人图》于5月24日零点上线,两周内下载量已经超过20万。[6]

2.5 各类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都是利用博物馆资源,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以影响其思想和行动。所以,博物馆对外宣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利用媒体做广告。配合展览的讲解、讲座、教育活动等都是对外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和对外宣传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例如,山东省博物馆在“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期间,与媒体合作举办了四期“孔子文化少年行”大型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入泮仪式、参观展览、品尝孔府宴、国学课、三孔游学等活动,以文化体验的形式向青少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合作媒体为此次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制作了主题网站并进行跟踪报道。另外,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一次由观众直接参与的“传统服饰展示活动”,以动态的真人展示诠释了展览独特的文化和审美特质。展览期间还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让观众来到博物馆参与并分享社会文化成果。[7]

组织有效的社会活动让观众参与其中,更能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在“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开幕前夕,辽宁省博物馆特别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在展览期间扮演拿破仑时期的士兵。这一活动引起了广大市民争先恐后的报名,大家既希望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展览,又希望能够参加这一意义非凡的社会活动。报名的观众从学生到教师、从工人到工程师,各行各业年龄不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展览宣传效果。同一时期,在展品运抵之后,馆方组织了文物开箱仪式,一方面吸引媒体记者进行“先睹为快”式的揭秘性报道;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吊起观众的胃口,让观众跃跃欲试,期待展览的开幕。[8]

2.6 印刷物、出版物

博物馆通过创办学术刊物、专业报纸,出版各种介绍藏品、展览的导览图录以及专业研究著作等形式,发挥着对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宣传特色。印刷的宣传折页成本低,纪念品可以自由选择,便于及时向社会各界传递展览的信息,宣传效果立竿见影;展览图录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它提供的信息量大,能够满足专业研究人员及服饰文化爱好者的求知需求,不仅能够服务当前的展览,还能为以后留存完整的展览资料。同时,博物馆商店中的纪念性文化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复制仿制品,相关的书籍和电子出版物等也成为目前博物馆着力开发的一项收入来源。

2.7 馆际合作

在现代各种休闲娱乐竞争激烈的社会,博物馆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赴博物院参加“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盛事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空前盛举,具有巨大的新闻性,各大新闻媒体争相跟踪报道,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可借鉴国外博物馆的一些经验,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和特拉华州北部地区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为了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联手打造出一个公共关系集团促销联盟,共同承担和分享在联合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时的风险和利益。[9]

2.8 户外广告

博物馆可与政府合作,寻求支持,在博物馆临近的道路两旁悬挂广告牌、宣传画,上面注明展览标识、名称、时间、地点等;在城市火车站、机场、地铁车厢、商业中心等人流量较大处投放广告:这些都能对观众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造成一种感觉:如果我到这个城市没有去参观博物馆,是很遗憾的事。广东省博物馆不仅在地铁内投放广告进行宣传,还在微博上发起“xx展览地铁海报随手拍”的互动活动,人们可将地铁中的展览海报拍下上传至微博,就有机会获得博物馆提供的礼品,激发了大众参与的热情,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如果我们不能让一个大街上的普通人走进美术馆,那么至少可以让美术馆中的画作走上街头。”这一想法让英国成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画展。2013年8月12日至25日,一项名为“艺术随处可见”的公益活动在英国全境推出。两周时间内,57幅由民众投票选出、英国公共机构收藏的知名艺术作品被印制成海报,出现在英国各地的2.2万个广告牌上,约90%的英国人欣赏了这些作品。在伦敦,约2000辆市内公交车和1000辆出租车的外壳也被艺术海报装饰一新,成为街头的流动风景。同一时间开展的还有摄影比赛。人们只需用手机拍下有创意的艺术作品广告牌,上传到活动的官方微博即可。英国雕塑家科妮莉亚・帕克认为,“艺术随处可见”是同类公共艺术展览中最优秀的一个。“我很喜欢这次活动的创意,人们不用购买,只需观赏,很多平日里不去美术馆的人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帕克说。

3 结语

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必须打破以往安于现状、封闭保守的观念,强化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活动。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工作很难有一个固定、统一的的模式,因事制宜,灵活多变的宣传策略才能让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工作真正做到有形有质,有声有色,发挥博物馆文化独有的社会效益。再次,主动开拓思路,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让宣教工作独具特色、丰富多彩。最后,做好特色活动的工作总结,重视观众体验及反馈,因为受众参与的相关数据是博物馆对外宣传效果最有力的证明。及时积累和汇总工作经验,提高宣教工作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下一个对外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但是作为社会机构,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是博物馆的使命。实现观众数量的最大化,并使得博物馆的资源在最广泛的人群得到利用,是博物馆最终能够达到的最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建萍.博物馆展览宣传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宣传为例[J].中国博物馆,2009,04.

[2]TimothyAmbrose,CrispinPain.徐纯译.博物馆实务基础入门[M].台湾省文化基金会.1994.

[3]陈浩.打造博物馆文化宣传平台 树立博物馆文化品牌形象――浙江省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博物馆,2012,04.

[4]张锋,王树金.博物馆展示推广实践刍议――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J].民族论坛,2012,16.

[5]谢晓婷,陆军.沟通与互动――“微环境”下的博物馆文化推广.中国博物馆,2012,01.

[6]王珏.首款App《胤G美人图》上线用交互设计讲述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3-07-18.

[7]练洁.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策略与实践探索――以《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4,01.

[8]杨静坤.博物馆展览宣传的推广模式与实践探索――以《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23.

[9]NeilKotler,PhilipKotler. 潘守永,雷虹霁,王剑利,宋培等译.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M].燕山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汪哲涵(1995-),女,甘肃,本科在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7篇: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当今城市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旅游必定会逐渐的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城市休闲方式。然而,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却面临着诸多市场开发手段落后、管理经营方式缺乏科学化和灵活性、产品形式单一等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状况无法充分的满足当今旅游消费的迫切需求,旅游业和博物馆业未能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各自的获取最大的发展,这和我国有着丰富博物馆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良好基础是非常不对称的。本文针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现状,深入的探讨了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博物馆旅游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

1.前言

现阶段,旅游业已经逐渐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休闲体验时代,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便成为了当今人们提高自身素质、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更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必要消费行为。旅游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活动逐步的转变为了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美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深一步的体验参与性,以便于充分的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思路,并且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才可以与全新的旅游发展形势相适应。

2.我国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

2.1受到现有模式的限制

现阶段,博物馆旅游产品基本上都采用的是静态展示模式,使得参观者和展品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互动,在与展品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旅游产品类型来说,旅游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博物馆的馆址一般都比较固定,很多的展品由于特殊的保护而无法走出展馆,和室外旅游相比,博物馆旅游更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压抑。同时,绝大对数的博物馆展品都是有着非常高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物,大多数旅游者都无法直观的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最终使得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始终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不良局面。

2.2无法发挥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作为陈列、研究、保管有关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标本及文物机构,不但展示了民族及国家的文明,并且能够进行艺术熏陶、历史文化教育、科普宣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类别的多样化和数量的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博物馆职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当今博物馆的现状却无法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功能。

2.3管理观念落后

很多的国有博物馆机构都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多数的管理者都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所以,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严重的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许多博物馆都鲜为人知,更谈不上游览观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不仅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并且自身的经营也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拨款,以对运营状态勉强维持。

3.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

3.1与市场需求的功能相适应的转型

3.1.1服务对象的转变

传统的博物馆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少量参观者和文化研究人员,基于当今的发展方向,博物馆应当将传统的研究机构逐步的转变为现代化的休闲场所,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也应当由学者向社区转变,博物馆社区的服务性主要的体现为:(1)为社区的发展带来品牌辐射效应。品牌辐射效应是借助于商业与博物馆的结合来得以实现的,博物馆作为高品位的一种文化设施,能够为所在的社区创建出高雅的社区环境,当博物馆和商业进行联合的时候,便能够使社区逐渐的成为一种品质较高的文化商业社区;(2)社区居民的文化休闲。现代的博物馆应当为所在的社区提供服务,不断的满足居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并且运用休闲的方式,来促进人们与博物馆文化的接触。

3.1.2功能的叠加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就是教育、研究和收藏,而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则是举办展览。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创新能力不足、层次单一、形式老化,并且很难吸引参观者。此外,在博物馆日常支出日益增加的状况下,仅仅依赖于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无法全面的维持博物馆日常的运营。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增加博物馆新的功能,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的叠加与人们需求相适应的新功能,博物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便应运而生。实现功能叠加之后,博物馆便能够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来对产品进行拓展和细化,使旅游者能够寓教于乐,从根本上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2创新开发模式

现代的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都是基于对旅游产品的分类来进行设计的,并且是通过对博物馆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产品所进行的思路研究与设想。从总体上来看,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主要分为:(1)酒店+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旅游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房间名称和员工服饰,为广大游客提供文化感知环境,使其能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进而获得文化的享受;(2)景区+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景区带有多彩的文化特色,在景区的走廊和休息区设置可供游客欣赏的壁画复制品、画册和宣传册,创建出带有文化色彩的博物馆旅游风景区;(3)休闲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应当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游客心理要求为主要目标,彻底改变博物馆空间压抑性、展示方式陈旧性和高文化性等不良因素,消除游客的疲劳心理,重视游客的心理体验。

4.结束语

近些年以来,博物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旅游形式,并且博物馆旅游逐渐的由一般传统性质的观光旅游逐渐的上升为了高文化层次的消费行为,但是相对陈旧以及落后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以及开发模式却大大的制约了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由此看来,深入的探究博物馆旅游创新开放模式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飞,冯威娜.广州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邹亮.沈阳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

[3]章尚正,刘晓娟.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熊武静.浅谈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J].魅力中国,2011(7).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8篇:浅析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升途径

【摘 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当今的旅游时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新疆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加上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本文通过对新疆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探讨,对目前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开发模式的分析,试图寻找到将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具有新疆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途径,充分发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在新疆旅游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疆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提升途径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地逐渐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经济、文化、旅游交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风土人情,也了解到新特的民俗风情,为新疆的民俗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促使新疆的民俗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如何挖掘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潜力,将民俗文化的优势资源转换成优势产品,以及在现有的产品开发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做到提升推广,使新疆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更上一个台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新疆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新疆属于中国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特征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总量大、类型多、品位高、组合优、容量大、功能多、垄断性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新疆各地州时进行的旅游资源调查统计的旅游景点共有1171处,分别归入67个基本类型,占全国分类系统综述(74个)的90.5%,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冠,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1]。

1.2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1.2.1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再结合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特点,可以将新疆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2]:

(1)民族文化景观实体产品

指以实体形态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产品。这种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基于新疆观赏型以及体验型旅游资源,即以民俗物品的观赏,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器,服饰,民族餐饮,民间工艺品等。代表的产品有: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葡萄沟民俗风情园,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吐鲁番维吾尔古村等。

(2)以民族行为文化及可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为主形成的旅游产品

这种产品的开发则是基于新疆的参与型以及深层型旅游资源,即以活动安排为主,游客参与或半参与进入民俗文化氛围,从而得到愉悦并留下深刻印象,以推广各个民俗旅游景点组合结合而成的旅游线路为主要方式,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3)民族精神文化旅游产品

这种产品的开发是基于新疆的辅助型旅游资源,即以声音,语言,舞蹈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利用,包括文学,戏曲,山歌,方言等。例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编写的多元文化的汇集――《福乐智慧》,还有新疆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套曲等。

1.2.2 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资源价值是搞好产品开发的基础。而目前,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上比较肤浅,对资源价值认识不足,反映在产品开发上就容易形成开发层次较低,多为观光型旅游产品,游客无法深入感受到本地各民族的风情以及特色。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类型单一,形式老化

以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为例,典型的旅游线路仍旧是“吐鲁番――天池――南山”的观光型线路,游客在目的地只停留一天或两天,行程内容也不外乎游览,拍照,购物,游客并不能真正的深入了解天池及南山上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方式,而对于吐鲁番这样的民俗旅游资源的聚集地来说,一两天的行程则更是不能使游客参与到当地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中,那就代表着游客对于吐鲁番当地民俗文化的感知也只停留在交河故城,葡萄沟等经典的景点上,不会有强烈的异域民俗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再加上产品长时期的不更新,就很难激发起游客再次前往吐鲁番的动机,因此虽然有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好的创意,优秀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使之发挥作用,为新疆旅游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新疆民俗旅游的发展。

(2)现有产品的文化潜力开发提升不足,文化潜力挖掘不够

能否准确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内涵决定着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的层次的高低。以新疆主推的丝绸之路中道古迹民俗风情游线路为例,这种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线路,特点是涵盖景点多,逗留时间短,而游客全程处于紧张奔波。这样的旅游产品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当地民俗的游客来说,显然不能构成吸引力,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策划出符合游客个性的产品,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的潜力,是开发的关键。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产品中,以新疆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为例,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相应的民俗文化产品也就较为丰富,饮食,歌舞,服饰,特产各个方面都为人们所熟知,相较而言,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的民俗文化就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同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但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塔吉克族等在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等各方面与维吾尔族有很大的不同。忽略了这些不同,也就是忽略了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呈现不平衡的现状。

2.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升途径

2.1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理念

2.1.1 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

新疆的民俗旅游起源于八十年代,蓬勃发展却是在近几年里,因此还处于开发的初期,只有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才能使新疆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持续进行下去。在开发民俗旅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承认当地居民对于民俗文化的主导性地位,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以及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3]。

2.1.2 运用“大旅游”发展理念进行产品开发

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该以“大旅游”的理念为指导,着重谋求旅游客体资源的永续发展和利用、旅游主体的身心健康与审美享受、旅游中介的优质服务,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

2.2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升途径

新疆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王德刚开发模式中的各种资源,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可以按照其中四种模式进行开发,具体内容如下:

2.2.1 建立新疆民俗博物馆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共有46个少数民族生活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也达到13个,每个民族由于居住地的地理文脉的差异,导致了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将各民族间的民俗差异直观、鲜明、集中的展示出来,就必须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建立新疆民俗博物馆,将新疆的主体民族民俗的各个方面,如服饰、民居、歌舞、餐饮、历史传承以及民间文学等,集中进行展示,在游客与新疆的民俗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新疆民俗博物馆的选址

民俗博物馆的功能在于展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必须选择在新疆民俗文化体现最为集中的地区。喀什市作为全国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迅速,占据着极佳的客源优势、民俗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因此,喀什是建立新疆民俗博物馆的最佳地点。

(2)新疆民俗博物馆的功能展示厅

根据民族的不同,新疆民俗博物馆可以分为维吾尔族展厅、哈萨克族展厅、回族展厅、锡伯族展厅、塔吉克族展厅等,每个展厅从民族服饰、民居、民族历史、民族歌舞、民族特色餐饮、民族手工艺品以及传统节庆活动等不同的侧面展现该民族的民俗文化。

虽然各民族展示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所展示内容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因此,只以哈萨克族展厅为例,具体介绍该展厅的布局状况。该展厅可分为四个功能展示区域:①服饰文化区:将哈萨克族的各种服饰、服装的原料即布匹、牲畜的皮毛等借助模特、展台的方式展览出来,如哈萨克男子冬季喜欢戴的“三叶”皮帽,夏季喜欢戴的毡帽,没结婚的姑娘戴的马皮制成的“吐马克”(圆形小帽);已婚妇女所蒙的白头巾,以及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的长靴等。②传统民居区:将哈萨克族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毡房,完整的再现在展区中,参观者可以进入毡房亲自体验,展区背景搭配哈萨克拨弦乐器冬不拉的琴声,整体再现了那拉提草原上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场景。③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品区:将哈萨克族不同时代的古石锥、石钻、古代兵器、文物及艺术品包括毡垫、刺绣工艺品、牛皮制品、马具以及手工首饰等展览出来;④民族歌舞区: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优美,形式多样,最为经典的是“阿肯弹唱”,此展厅主要陈列哈萨克族歌舞中所使用的主要乐器:冬不拉,霍布孜,以及阿肯弹唱的主要作品:《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巴克蒂亚尔四十章》等[4]。

新疆民俗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平台,虽不能保证民族民俗文化的土生土长,但务必做到民族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真实的、不夸张的再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其生长地的本来面目,同时要发挥民俗博物馆的功能与地缘优势,把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成功传递给参观者,激起其前往民俗文化生长地的动机,实现民俗文化效益到经济效益的转变。

2.2.2 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国际大巴扎的再提升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是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的成功典例,然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的提升,目前的大巴扎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了能使国际大巴扎更好的发挥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及以提升改进:①改善大巴扎餐饮环境,民族特色的烧烤产生的废气以及有害气体成为游客前往大巴扎的阻碍,也是产品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②旅游纪念品巴扎亟待整顿,旅游纪念品销售中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应对市场加以规范,使游客真正能够购买到有特色,有价值,有意义的纪念品。③在大巴扎周围开发有民族特色的酒店。国际大巴扎周围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民族特色酒店,使得该产品缺少了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5]。

2.2.3 创造属于新疆的旅游品牌――十二木卡姆的开发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做的重大贡献,是当今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宝。

2005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作为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木卡姆同时也是唯一只属于新疆的世界级别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这样“两个之最、一个唯一”的特征使得十二木卡姆具备成为新疆旅游拳头品牌的资格,因此,十二木卡姆品牌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品牌定位――“新疆――十二木卡姆艺术之都”

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16世纪中叶,叶尔汗国王妃阿曼尼沙汗在汗在拉失德汗的大力支持下,邀请木卡姆演唱家、音乐大师喀迪尔汗等一大批乐师、歌手和诗人,把散失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整理,使之定性化、成套化。因此新疆地区的十二木卡姆资源最为丰富,随着申遗的成功,资源保护工作也开展的最到位,自治区已经制订了详尽的木卡姆保护规划,准备通过“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五个传承通道来进行保护传承[6]。

真正的十二木卡姆表演,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气氛下,数十个彻底忘记自我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民间艺术家的感情大爆炸,它将会让你的心灵得到震撼。只有来到新疆,游客才能感受到十二木卡姆的真正魅力。

(2)产品设计

第一,建立十二木卡姆博物馆。在喀什建立十二木卡姆博物馆,将目前收集到的“十二木卡姆”的各种资料如曲谱、唱词、服饰、乐器以及一些珍贵的音频视频文件展览出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十二木卡姆为依托,进行维吾尔族历史、民俗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集中展示。

第二,举办十二木卡姆文化节。在喀什市举办“悠久历史走来的木卡姆”为主题的文化节。以弘扬木卡姆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喀什深厚的史文化底蕴和绚烂多彩的文化魅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十二木卡姆经典套曲歌舞晚会、放映十二木卡姆专题片,举办十二木卡姆民间艺人专播题讲座、十二木卡姆艺术成果展览、木卡姆之乡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为节庆活动内容。

①十二木卡姆主题歌舞晚会:邀请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演出十二木卡姆经典歌舞剧:《木卡姆的春天》和《且比亚特木卡姆》[7]。

②十二木卡姆专题片:播放有新疆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使游客深入了解木卡姆的发展历程。

③十二木卡姆专题讲座:邀请传统民间艺人,进行专题讲座,从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的角度,为游客介绍十二木卡姆中的民俗文化。

④十二木卡姆艺术成果展:以十二木卡姆博物馆为平台,集中展示木卡姆发展过程中所保存的乐谱、服饰、照片、录音带、影音资料以及维、汉、英三种语言出版的有关木卡姆的论著、论文和部分演出说明书等。

⑤木卡姆之乡民俗体验游:带领游客到木卡姆的生长地,亲身体验木卡姆的魅力。游览的主要景点包括: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之乡”,阿瓦提县――“多浪木卡姆之乡,哈密,吐鲁番等。

只有在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民俗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的原则,用科学的思路指导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务必要把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成为新疆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品牌产品,使其真正发挥它所应有的功能,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及推广[D].新疆财经大学,2007:10-11.

[2]王秀兰.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之我见[J].中共伊犁州党委校学报,2008(2):

46-47.

[3]郭海燕,杨斌.对新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保护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7(2):

116-117.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5-56.

[5]吴焱,王欢,惠军.乌鲁木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新疆国际大巴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228-229.

[6]陈泠霏.论无形文化遗产――新疆十二木卡姆及其保护[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5-7.

[7]李勇,杜荣花.新疆大型主题晚会“木卡姆的春天”[J].中国文化报,2008,7:1-2.

作者简介:廖晓君(1986-),女,四川达州人,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9篇: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探究

[摘要]三星堆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市场已滞后于其旅游业的发展。文章基于创意开发理念对三星堆博物馆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其市场开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

1引言

通过对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现状问题分析,旅游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立四川旅游转型增效的发展新思维,提出创意开发的原则和理念,目的是改变三星堆旅游纪念品的现状,丰富其文化内涵、创新其外观造型、增添其附加价值。

2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存在问题

通过笔者多次前往三星堆景区调研,发现旅游纪念品商店出售的纪念品大多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如手镯、木梳、银饰等纪念品,基本与三星堆的特有文化联系甚少;现有纪念品大多开发较早,推陈出新力度低,产品陈旧、重复成为现状。目前景区内旅游纪念品大多为青铜仿制品,虽三星堆特色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它们的价值仅停留在装饰陈设,且大多体积庞大而不便携带。现状的纪念品设计缺乏创意,无法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同时缺乏精品意识,给游客的普遍感觉是加工材质低廉、工艺粗糙。三星堆博物馆,游客们不但可以欣赏丰富的馆藏文物,还可以在这个新建成的互动体验厅里近距离感受五千年的古蜀文明,在体验厅的手工坊,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旅游纪念品。总体上看,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市场层次不丰富,高低档产品两极分化,没有考虑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文化素养、购买偏好和购买能力,使得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发展提升空间巨大。

3创意开发理念与原则

3.1突出三星堆博物馆自身文化性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应立足于博物馆自身文化,尽量挖掘馆内藏品的自身文化要素,开发一些富含文化底蕴的旅游纪念品。只有拥有自身特色文化并兼具一定的文化创意性,旅游纪念品才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3.2提高产品质量,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借助先进技术以改良纪念品制造工艺,打造高质量的纪念品。通过材料的精心表现,以改善游客对三星堆现状旅游纪念品的材质低廉、工艺粗糙的印象,形成三星堆旅游纪念品的高质量美誉。通过提升三星堆旅游纪念品现状的外观造型,让外在造型之美吸引游客,让内在之美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三星堆文化之美,给游客一个回味无穷的旅行记忆。

3.3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在材料选择上解决现今所用的青铜、合金对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加工工艺的限制,力求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设计简约合理,能够循环使用产品材料。新材料的加入不仅能丰富纪念品的种类,也为创意型三星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拓展了创新空间。

3.4增加实用性

通过在纪念品中融入实用性,使三星堆旅游纪念品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拥有一定实用性的功能品而不仅仅停留在作为观赏装饰的摆设品,这样游客不仅可以把纪念品带回家当作一件艺术品,还可以使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观赏和实用的同时实现纪念品的多种价值。

3.5增添趣味性

目前,游客在旅游需求中渴望参与体验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在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时,在富含三星堆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制作工艺独特、实际操作容易、旅游者参与性强的趣味性。

4开发创意系列产品

4.1创意家居用品

实用性较强的旅游纪念品越发受到游客的青睐,创意家居用品不仅可以增添生活乐趣,还能在生活中起到实际作用,提升了纪念品的附加价值。三星堆文物十分精美,如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铜花果等,可将其开发为家用创意香炉,既保持了三星堆的文化特色,又带给游客实用价值。

4.2创意环保办公产品

低碳环保产品已经是一种消费潮流,利用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制作纪念品,如废旧的瓦楞纸回收再造后又能够成为较好的纸质材料,其硬度适中便于加工制作。考虑到造型加工的难易度与方便游客携带且能够作为日常生活办公常用物品的结合点,可结合三星堆文化开发设计三星堆文化特色的回收纸质U盘等,将U盘的外形取自三星堆未破解的文字形状,神秘且趣味十足。

4.3创意儿童益智玩具

三星堆相当部分游客为学生和家长,所以把部分旅游纪念品打造成儿童益智玩具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益智玩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了解三星堆文化,对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可将三星堆博物馆外观、著名文物等做成立体拼图。此系列产品很好地结合了趣味性和博物馆自身文化性的开发理念。

4.4创意饰品系列产品

三星堆特色图案十分精美,物质生活和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三星堆古代先民的服饰多种多样,可用于开发设计发箍、手镯、戒指等饰品,也可做出美甲的甲样,让游客选择图案,现场美甲同时可供美甲贴纸,可以多次使用,方便又环保。这样独具新意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耳目一新的同时可以增添游客体验度,让他们“带走”三星堆的深厚历史文化。

5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

5.1拓宽消费群体

市场开发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拓宽消费群体。通过丰富三星堆旅游纪念品种类,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开发系列的纪念品,激发游客的收集欲进而购买旅游纪念品;通过将三星堆旅游纪念品设定为高、中、低档次的合理价格,以价格层次开拓旅游纪念品的级别市场。

5.2建立特色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网站

建立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官方网站,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快、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可及时纪念品的类型、图片、用材及价格,还能传递纪念品隐含的地方文化与特色。设立“私人定制”专区可根据游客的喜好和要求制定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秒抢专区”会最受欢迎的纪念品,举行定时低价抢购,能有效地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潜在消费者。

5.3增加创意营销手段

如今的三星堆,因为融入了更多的互动元素,让以往古板、生硬的博物馆旅游变得多姿多彩,特别是时下流行的连连看、对对碰等电子游戏,颇受小朋友们的欢迎。随着游客越来越青睐体验性消费,不妨让旅游购物场所本身就成为旅游者游览、娱乐的地方。通过适时举办旅游纪念品文化节,让游客全程体验旅游纪念品从取材到售卖的过程,丰富游客体验。还可举行如“抢红包”形式的“抢三星堆纪念品”活动,让网民接触三星堆旅游纪念品的信息,激发其潜在需求。此外,具有特色的装潢环境、人性化的购买环境和设施、活跃的购买氛围等,都能起到激发旅游者购买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侨.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手段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1):22.

[2]谢成.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新思维[J].大众文艺,2015(1):65.

[3]邓斌.三星堆旅游商品市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9(1):72-76.

[4]孙莉.旅游城镇化理论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3(4).

[5]徐蓉艳.旅游大数据与挖掘及其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方向[J].中国市场,2014(12).

服饰博物馆研究现状论文范文第10篇: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设计水平良莠不齐,众多缺乏设计的雷同产品使得文化产品本身失去意义,不良现状亟待解决。作者参与了乌兰察布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并以乌兰察布博物馆明信片为例,研究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 文化产品 乌兰察布 少数民族

乌兰察布地区自古是少数民族地区,不一样的风貌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乌兰察布博物馆的实际需求以及个人兴趣促使乌兰察布文化产品设计课题应运产生。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用现代视觉语言去推广悠远的历史,让观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乌兰察布历史的趣味,并融入其中,而非简单地强加于人。乌兰察布的异族风情要求该馆的文化产品也体现这一精神,同时,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雷同的现状,使笔者迫切想以设计的方式实践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了乌兰察布博物馆的明信片设计。在此过程中,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充分研究。

一、“义乌式”――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的不良现状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免费开放的实现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博物馆参观人数大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销售就成了博物馆的一大收益来源,加之本身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博物馆更加需要良好的文化产品来满足需求。

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博物馆文化产品缺乏设计,纪念品摊位常出现随处可见的小商品,因此常有人调侃:“都是‘义乌’出品,哪里都有,不用买。”部分博物馆的独立文化产品仅仅是对某种文化元素的牵强附会,缺乏认真的设计思考,这种“偷懒”使得产品变得粗糙,缺乏收藏意义。

二、乌兰察布与博物馆――课题的产生

笔者参加了乌兰察布博物馆的驻场设计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博物馆终于开馆。笔者对该地文化产生巨大兴趣,并且希望设计出精致的文化产品来体现自己对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的观点。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自战国至汉末都是匈奴的领地;北魏前夕,鲜卑设立北都;隋唐时,突厥又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相继生息之地。乌兰察布博物馆以历史为线索,展厅以“走上乌兰察布”为主题,创造出萧索神秘悠远的游牧风情。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使笔者在视觉传达和博物馆展陈设计这两个专业中找到了交汇点。乌兰察布博物也使笔者的很多设计想法有了实际意义。明信片便于承载文化,成本偏低,成为笔者设计的选择。

三、设计特殊性――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乌兰察布对民族问题尤为重视,街上的店铺无一不要求汉蒙双语,足见国家对于民族平等的重视。民族的共存、融合、发展,是乌兰察布的一大主题。同时,乌兰察布博物馆也体现出了一点,即这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博物馆,或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博物馆,而是讲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从古至今交流弥合,最终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发展的博物馆。

在这个前提下,明信片在人物选择上就有了依据:契丹神秘悠远,拓跋与檀石槐恢宏壮阔,这都是乌兰察布历史上少数民族游牧风情的特征体现;冯太后和拓跋宏推行“孝文改革”,在北魏中后期全面推进汉化,体现出我国的民族融合。

四、设计目标――现代的通史类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乌兰察布博物馆是当地历史的承载,对当地的历史传承影响巨大。对于参与历史类博物馆设计的人员来说,讲述并传承历史是一种责任。

乌兰察布的历史厚重深沉。相对于秦皇汉武,檀石槐、拓跋显得并不那么如雷贯耳;相对于唐宋元明,鲜卑、北魏在大家心中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但听到这些名词,我们可能联想到北地的朔风劲草、古老的战马嘶鸣、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神秘而宏阔,使得这个博物馆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视觉语言把这些魅力讲述出来,但这种讲述不是枯燥的背书,我们要让观者易于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用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表述这些知识。比如,真正阅读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然而明代有《三国演义》,使这段历史家喻户晓;《百家讲坛》里品三国的出现掀起了风潮,即使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却同样引人入胜、同样成功地推广文化。这也是我们在为博物馆设计相关礼品时应注意的。

历史是有趣的,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迅速产生兴趣,陌生也会产生抵触,历史类博物馆礼品设计应该努力把这种历史的趣味性外化,与观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设计形式可以轻松现代,但内容必须严谨。许多文化产品在历史内容上错误百出,而博物馆是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正确性是第一位的。在乌兰察布博物馆明信片设计中,笔者参考了《二十四史》的相关段落,在人物绘制中对服饰等元素进行了考据,避免纰漏。

结语

博物馆文化产品需要“自身的设计力量”,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并被参观者接受甚至购买。那么,在设计形式上必须紧跟时代,以现代而轻松的手法正确地体现厚重甚至枯燥的内容,注重视觉语言与观者的共鸣和沟通,从而达到良好的传达效果,实现博物馆文化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博物馆设计与文化资源开发(市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XM2014_014204_07_000050】

参考文献:

[1]张琪.视觉形态学与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梁思成.大拙至美[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柳宗悦.工艺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郭俊英,王芳.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微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M].学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实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