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社会科学II > 教育综合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投稿杂志推荐

  赖春荣

  (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福建龙岩 364100)

  摘 要:根据课标要求分析本课一位老师所做的教学设计,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无视课标的作用、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对教材的处理不恰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课标为航标,确定一课之“中心”;以教学目标为铺垫,引领一课之 “走向”;与学情相结合,选择一课之策略;注重教材的整合和取舍,做到简洁高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本文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无视课标的作用,脱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2.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1)把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而不是学生。(3)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不准确。

  3.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1)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2)无视学生所在班级的特点。(3)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缺乏准确且必要的分析。(4)只分析学生的相似性特征,忽视了差异性特征。

  4.对教材的处理不恰当:(1)导人环节只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缺乏新意。(2)根据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设计——模式僵化。(3)两点说明该老师对怎样教没有明确的目标体系

  二、对策

  (一)以课标为航标,确定一课之“中心”(“灵魂”)

  课标是方向,应该是所有老师的航标。但实际情况是,从头到尾都认真仔细读过的老师是少之又少,有些老师甚至连课标都没翻开过。这是笔者几年来在大大小小的培训会议上调查得来的数据。因此,笔者无论在任何一个场合,都强调要认真学习课标,要以课标为航标,并懂得依据课标来确定一课之“中心”(灵魂)。

  第一步:怎样读课标

  要四做到: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读内容,抓住教学要点;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第二步:什么是“一课一个中心(灵魂)"

  这一教学理念由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最早提倡。它是指一课一个教学中心,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课堂始终有一个灵魂,教师搜集的资料、设计的问题、开展的活动都与这个中心有关,学生在这节课也就清楚这节课的灵魂。一课有了中心,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就不再是难题。“一课一个中心”的“中心”可以是某一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是某种历史能力的培养过程,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

  第三步:如何确立“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主题 (1)认真解读课标,分析教材。(2)仔细阅读单元导论、每课导入语,因为导论或导人语对确立主题往往有明显的提示。教学主题的确立往往多定位在重点、难点、迷点和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上。

  (二)以教学目标为铺垫,引领一课之“走向”

  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方向,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导论和导人语,明确教学目标的思想角度。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

  课标的第一级层次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是“总领”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知道学生要“了解什么”“理解哪些”“感悟怎样”,也就是说,学生能够获得哪些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等。

  第二级层次,初中历史为“板块目标”。课标将所学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每个板块中都有具体目标。

  第三级层次为学习主题,即单元目标。如中国古代史的单元主题有: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七大主题。

  第四级层次为学习要点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这一层次,课标提出了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最低要求,它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三) 与学情相结合,选择一课之策略

  这是教师因材施教、创建生本课堂的关键。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心理、生活、反馈、问题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努力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理想主义的、按部就班的授受必然效率低下。

  它可以着重介绍班级特点: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有的班级整体气氛较沉闷、有的班级个体差异较大亦可以着重叙述学生特征:有的学生对事对物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四) 注重教材的整合和取舍,做到简洁有效

  尽管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强调历史教学着眼的是历史知识结构,而不是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至今仍然不能抛开教科书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效果的判定,教科书依然是重要的依据之一。这就需要明确“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观念。

  虽然说教材只是“例子”,但用不好这个“例子”,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教材我们必须做到:解读文本,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活用教材。

  教材(含教学资源)的取舍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取舍是关键。

  1.教材(教学资源)整理的前提条件

  解读课标、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课时的主线(即一课一灵魂),确定教学内容的主线(灵魂),一切教学资源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围绕主线展开,为“灵魂”服务。

  (1)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手段,以情感升华为主灵魂。“交往与冲突”是本课灵魂:引导学生思考灵魂之一“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过程和意义,灵魂之二“冲突”——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最后思考:友好与冲突的根本原因。达到情感升华。

  (2)确定主线(灵魂)应要有课程意识、单元意识,在确定主线时应紧扣课标,依据本课的知识点、时代背景,落实三维目标。

  2.对教材和教学资源要进行整合和取舍——“取”要得当,“舍”要合理

  教学过程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中心”,体现一课之“灵魂”,要为教学主线服务。

  (1)备课时应对本课知识进行整合,也就是课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应该在课与课标,课与主题、课与单元、课与课,课内子目间的联系去把握教材内容。并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

  (2)对于前后联系紧密的历史知识,有助于突出主干和知识的联系性的内容应注意补充、拓展。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但学生觉得不好理解的需要增加背景材料。

  (3)无论是“取”还是“舍”都要服务于主题、服务于灵魂。各种资源和各种教学手段应能为主题服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当然,我们教学设计的最后落脚点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效果如何)和修改(不断提升)”。因此,老师要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可能达到的成果进行预设,明确可能这个设计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修改,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翠霞.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7) :93-94.

  [2] 陈丽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探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