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教育现状论文范文(2篇)
中华民族教育现状论文范文第1篇: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分析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教育在教育领域中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政策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民族教育;发展
一、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现状
多年来,学术界对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争论不休,其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简而言之:一种是倾向于国家化,一种是偏重于民族化,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一种影响较持久且处于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民族教育不应该走向普通化和全国化取向,而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民族特点,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成员的个性,培养民族人才,传递民族文化,最终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
民族教育不应当过分强调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应当重视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的普遍性,将其置于整个国家发展的浪潮中,使其跟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认为民族教育既要站在国家甚至全球的层面来考虑,又不可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和民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民族教育不仅应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还应当是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实现人性和人权的需要,因此,“民族教育的价值定位应当在国家取向和民族取向之间寻找平衡点。”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在目前这个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单方面地去看待民族教育,既不能扼杀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不能任其太过自由发展而脱离国家的轨道。民族教育当然应当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然而在我国,它必须是在承认中华民族一体的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展,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便是最好的佐证。
二、民族教育应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适应
首先,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在教育目的上,它与整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要相一致的,我们不能脱离国家的教育目的而来谈民族的教育目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自然性、历史性、社会性的分布特点决定了民族教育只能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教育就可以完全无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订规章。国家早已采取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教育政策,力图保证大区域聚居的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的权利。同时在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创办民族学校并鼓励他们办出自己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这些教育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否则容易滋生异端思想,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地区迟早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消费观念、高新科技、通讯手段等的入侵,且少数民族形势错综复杂,其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走的,国家的适当干预和调整是必须的。相比发达的东部地区,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一种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可以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来发展其教育,使之与其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如培养出更多的旅游业、养殖业、畜牧业等方面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但我们不能将经济的发展视为民族地区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民族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这意味着少数民族的教育应该走科学的、正确的道路。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节日、手工艺技术等,这些都是应该鼓励发展和传承的。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和外界断绝往来的状态,因此各方面的发展还比^落后,有些少数民族的某些活动还存在着大量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适当地给予科学的民族教育。
三、民族教育应以民族发展,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基础
民族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教育,它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其他民族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早已颁布了多项政策来支持民族教育的发展,首先,提倡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编译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字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其次,重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如2011年,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个部门印发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措施,其中包括开设人口较少民族校本课程。最后,通过立法来保证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双语教育以及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并且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等。国家领导阶层的意愿和构想是美好的,但是民族教育是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也容易出现偏差,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民族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民族教育既要发挥民族地区自身的特色,传承其经典的、独特的、原创的文化,又要随时和其他家庭成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为把中华民族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奋斗。
四、民族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民族成员的生存和发展
民族教育应建立在国家教育这个大前提下,同时又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当前,很多学者在研究民族教育时,忽视了教育本身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民族教育同样是一种以育人和树人为目标的崇高事业。因此,它必须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在充分尊重人、关注人的前提下才能良好发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民族教育的关注,不仅要强调民族教育对国家、对社会的功利性作用,也要重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变大,民族教育范围也在渐渐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生活在大量汉族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成员,更要关注其生存和发展状态。
五、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教育首先要建立在中华民族“一体”的基础之上,起到维护祖国安定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其次,民族教育要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贡献;最后,民族教育应当符合民族成员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总之,要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立足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从个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确立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凸显尊重和培养人的同时,在承认国家“一体”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6(1):99-104.
[2]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7.
[3]龙藜,季媛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175-177.
[4]袁晓文,李锦.经济现代化与民族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2-136.
中华民族教育现状论文范文第2篇: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2;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38-01
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蓬勃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种民族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汉语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随着经济大变革,商品大流通,人员大流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通过语言关。以前,新疆很多地方的汉族孩子和少数民族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这种现象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就业、融入现代化社会以至国际社会。并且学习国家通用语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此,国家制定了双语教育计划。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双语教学是我国整个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新疆来讲,它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入研究双语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双语教育的师资现状
双语教师短缺,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只好安排汉语水平较好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为此,双语教师水平层次不齐。我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缺二低”,即数量不足、汉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现有在岗汉语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教学业务水平和汉语言文字能力运用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汉语教师中99.8%是少数民族教师,农区汉语交际环境相对较差,不少汉语教师刚从学院毕业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在回到自己母语环境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除课堂上极少时间使用汉语,大部分时间都用母语交际。汉语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以致于不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
二、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的基本状况及日常汉语环境
我区少数民族学生是以乡村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在少数民族绝对聚居的地区,母语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强势语言,汉语几乎起不到主流语言的作用。由于没有汉语言环境,学生离开教室全用维语,有的教师就是用维语授课,学生听说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在这种环境下,没学汉语的学生难以学好,已经觉得不错的汉语水平也会退化。不仅学生学不好,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也在不断下降,有的教师是在内地上的大学,汉语很好,回来后几年不用,水平逐渐退化了。汉语交际环境差,汉语教师汉语整体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学生在学校仅能学到简单的汉语知识,回到家庭生活环境周围也很难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在汉语学习上困难大。
针对以上情况,想要更好的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2.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就学校而言,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
3.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汉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新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4.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
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新疆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我区的双语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总之,双语教学的研究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双语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希望双语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同心协力,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我校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法等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尽力推动我校双语教学,使之能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