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23文库 > 农业科技 > 植物保护 > 论述经典条件反射的意义和特点的论文范文(2篇)

论述经典条件反射的意义和特点的论文范文(2篇)

投稿杂志推荐

论述经典条件反射的意义和特点的论文范文第1篇:暗示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心理暗示的基本内涵和种类、心理暗示主要作用和适用性以及心理暗示有效实现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本篇文章的论述能够为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起到一些帮助。

[关键词]暗示;学生;日常管理;作用;分析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的适用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了。教师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适时的发现自己所期待的行为,之后,学生按照教师所给予的心理暗示做出符合教师希望和期待的行为,实践证明,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心理暗示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心理暗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方法,主要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身体姿势以及情境等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某种态度或观点;亦或者按照暗示者的要求采取行动的一种交流方式。在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所谓的心理暗示则主要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掌握心理暗示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巧妙的处理自己在学生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自我暗示管理的工作方式。

根据心理暗示所起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积极的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对于增加人的勇气、信心、胆量等有正面的帮助的,能够增进正确行为和效果的心理暗示。而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相反的便是消极的心理暗示了,它可以侵蚀人的力量、打击人的自信心、使人产生抑郁、气馁等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抑制正确行为和效果的心理暗示。

根据心理暗示行为发生主体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其划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所谓的自我暗示就是指自己在接受了某种建议或者观点之后,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自己的意志和情绪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暗示。而他人暗示则是指人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交往对象令自己的意志和情绪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暗示。

根据暗示者的目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心理暗示划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根据暗示双方的关系和接触程度,我们还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根据心理暗示的手段,我们还可以将其划分为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等等。

二、心理暗示的主要作用与适用性

谈到心理暗示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直接冲突,旁敲侧击的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有助于更加婉转的解答学生的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第三,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道德的内化以及人格的养成,更有助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心理暗示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所具有的适用性。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们身体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尚未成熟、略显稚嫩。高中时代的他们由于受到家长过多的负面评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所以,辅导员在教育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发觉自己的潜力并不断获得正确的评价。由此可见,心理暗示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适用性。

其次,大学阶段教育的需要决定了心理暗示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所具有的适用性。大学教育的对象不再是没有主见的中小学生,而是有思想、有需要、有理想的成年人。所以,在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仍然采用说教或者责骂的教育方式,不仅很难让其改正缺点、正视错误,反而有可能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消极的自我评价,致使其更加的颓废。所以,大学辅导员们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经常采用温和的心理暗示法,以平等的方式走进学生,更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心理暗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有效实现的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幽默讽喻的方式来暗示学生、解决问题。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曾经明确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经典的条件反射。由此可见,教育学生不是只有说教这一种常用的方式而已。作为高校中的辅导员,面对的是那些已经成年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均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加不能够强硬、直白,而是应该通过作比喻、打比方、换位体验、幽默笑话等方式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悟出这其中的道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产生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积极的暗示学生、实现教育目的。对比法是实现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方式,对于让学生增强自信、了解自身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孰优孰劣只要一经比较,便不言自明了。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可以采用暗示的教学方法将其与其他学生作对比,并通过此对比所产生的反差来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断进步。在作对比的时候辅导员一定要注意对比的恰当,不能够因为对比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自信心。

第三,神态表情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暗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关的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神态表情是其心灵和内在情感的最直接体现,所以,高校的辅导员们可以充分的运用神态表情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以积极暗示。在学生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向学生投去安慰、鼓励、的目光,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信心和决心;而在学生取得成绩、拥有成功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向学生投去肯定、赞赏、赞许的目光,让学生充分的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饱含深情、充满关爱的神态表情不仅是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动力,而且还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第四,榜样示范法是教师教育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众所周知,榜样的魅力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是重大的。在当今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对辅导员异常敬佩、十分尊重。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种辅导员工作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信任和敬仰。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想要更好的教育学生,让其拥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那么,其本身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和楷模。所以,大学辅导员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就必须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应该特别注意建立自己在学生之中的威望、树立并积极维护自己的威信,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第五,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运用自我暗示法,以促进教育的有效性。大学辅导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暗示法,并通过自我暗示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充分的体现了自我暗示法的重要作用。从前有两个程度差不多的秀才进京赶考,却在路上遇见了一支要出殡的队伍,其中的一个秀才心情顿时一落千丈,并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而且在考试的过程中还一直被棺材的事情所影响,结果名落孙山;而另外的一名秀才看见出殡的队伍和棺材,则认为“棺材”一“官财”,是好兆头,由于其积极的心理暗示,致使其在考试过程中超长发挥,金榜题名。从上述的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暗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辅导员应该恰当的引导学生认识、掌握自我暗示法,并通过自我暗示法不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为自己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心理暗示是一种对教师要求较高的管理艺术,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合理、恰当的运用心理暗示不仅能够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解决问题,还能够改良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教育目的。所以,作为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辅导员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文化知识,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管理水平,以便更好的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陈玉婷(1984-),,女,商丘市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与写作。

论述经典条件反射的意义和特点的论文范文第2篇:艺术起源模仿说视角的声乐学习

摘 要:艺术源于模仿且历史久远,模仿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方式是艺术得以传承的媒介,在当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价值意义。模仿是声乐学习的起点和重要手段,声乐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学习者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声乐学习而言,模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关键词:艺术 模仿 声乐艺术 声乐学习

一、模仿是音乐艺术发展及创造之源

模仿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以麋革置缶而鼓之”的记述。在西方,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鸟那里我们学会了歌唱。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实际上都是模仿,其差别只是媒介、对象、方式不同。也有学者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劳动、模仿、祭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是多种萌芽艺术混生的结果,尽管如此,他们认同:人类对自然界音响的模仿,是构成音乐萌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节奏、语言和音调融合为最初的歌唱时,更是通过对歌声的模仿,才使音乐得到了传承。可以说,没有人类最初对自然声音、对音乐雏形的模仿,就没有今天的音乐艺术。因此,从历史的高度来看,模仿不仅是音乐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客观存在。

模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行为方式,是通过千百年劳动和生活实践获得的,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这种以重复手段为基本特征的行为,不仅普遍应用于一切劳动活动中,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生理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模仿都是人的一种本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多吹奏乐器,开始并不是用来演奏的,而是模仿某种动物叫声,作为吸引猎物和吹出某种声音驱赶猛兽。经过漫长的演变,才发展为笙、管、笛、箫等可用来演奏的乐器。大量模仿性音乐作品的存在,如俄国作曲家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动物狂欢节》等,特别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创作,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二、模仿是声乐学习的起点和重要手段

千百年来,人类经过实践,将模仿这种简易而朴素的“自学”手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纳入音乐教育活动,由教师参与其中而提升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自觉性的教学行为,收到了肯定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过去“鹦鹉学舌”式的启蒙教学,还是现代启发式的示范教学, 都离不开模仿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传承方式的参与。

古代乐教中的“口传心授”一直是音乐教育采用的普遍手段。旧社会民间艺人学艺,很少有乐谱,模仿师傅是他们学艺的惟一途径。师傅范唱,弟子跟着模仿,通过模仿和师傅的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对所唱曲目心领神会。在这样的传教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大量、深奥的理论讲解,偶尔的讲解也多是经验式的三两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不仅使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得以传承至今,而且还培养出大批的音乐家,使各种音乐体裁、音乐流派得以传承有序、源远流长……所以,我们说模仿学习是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讲没有模仿,就没有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就不可能有辉煌的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音乐文化。这种依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凭借对音乐的感觉、体悟、模仿来实现互动、沟通、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古代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当代高师声乐艺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声乐权威夏里亚平曾说过:“声乐教师必须能够说清楚,什么是他要求学生去做的事情,解释和模仿是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强调现代声乐教学中的模仿价值是因为:声乐是听觉艺术,通过聆听感受到的音乐不仅准确、直观,而且易于模仿和掌握;声乐是时间的艺术,瞬间即逝,在听觉痕迹最鲜明的时候,对这一音响模式予以重复,及时的模仿,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记忆也深刻;声乐是情感艺术,模仿的过程,既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又是人类的本能性活动过程,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关于模仿,音乐大师瑞恩是这样论述的:在开始学习阶段,歌唱者需要一个模型,就像绘画者和雕塑者需要有一个模特一样,直到自己能够独立自由为止。模仿和独创,是学习声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问题。

三、音乐模仿学习中的三境界

1.步入门径。模仿虽是一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手段,它同样也适用于现代声乐教学。模仿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习者尽早入门。我国的戏剧、曲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传承都是口传心授 ,这种方法代代相传。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早期教学也是模仿式教学。在现代的声乐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演唱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启示,“模仿本身就是实践、再实践 ,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对发声器官的掌握和控制的能力;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跟着老师的示范与磁带、光碟中的声音模唱、照着做,虽然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却是声乐学习者在初级阶段重要的入门手段。

2、寻找自我。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接下来对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也就是自身优势和不足所在。首先,要正确估量自己、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的音色、音域、乐感及音乐素质等声音条件。声乐学习中的模仿主要是对老师个唱状态和歌唱方法的模仿,不要单纯地模仿音色。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生理结构不同,唱出的声音自然不同。如果你的声音粗犷、低沉,就不要拼命去追求声音的清纯、亮丽。你的音域不宽,不能唱高音,就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音域的宽广。其次,慎重择师,古人曰:“师高弟子强,严师出高徒”,所以,要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师,有经验的老师,都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规蹈矩序渐进。在模仿学习中要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去学,经过与老师、范本(磁带、光碟)的不断磨合、不断领悟与消化,学生的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作出快速的反应,从而由心理听觉来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下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状态,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

3、发展个性。对声乐艺术学习来说,模仿仅仅是手段,创新和发展个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何种演唱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唱法、流派,这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声乐艺术上的诸多唱法及流派,同时也是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的声乐学是寄托在无休止的模仿上, 也许你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然而就个人的艺术发展来讲,是没有多大前景的,因为艺术需要创造和个性。所以,声乐模仿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更要注重“神似”的模仿学习,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观念、方法,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这才是模仿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到了这个阶段就要对大量的中外音乐作品进行不断地分析和演唱:经典民歌、创作歌曲及歌剧,不断的积累作品,丰富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做到歌唱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模仿作为艺术学习的一种手段在现代声乐教育、教学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是获得歌唱的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一切美好的音色、高超的技巧、完美的声音、动人的表现力――这一切都是歌唱家的歌唱技术在思想、情绪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外在表现。因此,作为声乐学习者的模仿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表层,而应该多思考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加以分析、区别、对比地模仿即理智地模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声乐学习者应具有的学习素质。

王勇华:陕西咸阳师范学院艺术系。

服务与支付